噗噗聊聊 EP102~生命故事:這座橋是我蓋的

這一集的《噗噗聊聊》,我們邀請到了一位熟面孔——媒體人黃聿清老師。這次她不是來談教學、談媒體,而是帶來了一段溫柔而堅毅的生命故事。她花了幾年時間,幫自己的父親完成一本生命紀錄書《這座橋是我蓋的》,講述一位工程人、一位父親、一位蓋出臺灣第一條捷運的無名英雄的故事。

這不是一本傳記書,而是一座橋——跨越時空,讓我們理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那份深情。


這座橋是我蓋的

故事的起點,是某天坐車經過福林橋時,爸爸淡淡地說:「這座橋是我蓋的。」小黃老師當下震驚——原來父親不只蓋捷運,還蓋過橋,參與過十大建設,是臺北捷運公司的創始董事長!

但過去她對父親的印象,只有「嚴厲」與「難以靠近」。這句話,像一道光照進記憶深處,讓她決定用媒體人的身分,展開一段「替父蓋橋」的旅程,讓下一代知道「外公做了什麼」,讓這些被遺忘的努力重新被看見。


一段出版之路:素人也能為父出書

黃老師參與了「50+素人出版計畫」,原本只是採訪,最後厚著臉皮報名計畫,說:「我要幫我爸爸出書,他是蓋台北捷運的人。」

這條出版路並不容易。從說服父親受訪,到整理龐大資料(包括爸爸的筆記、履歷、照片、報告、甚至嘉獎令),再到面對疫情、父親過世後的傷痛與遲疑,這本書前後歷經三、四年才問世。書名《這座橋是我蓋的》,不只是爸爸的自白,也象徵著一代工程人默默搭建臺灣交通命脈的縮影。


AI加持,讓爸爸「再出現一次」

讓人驚艷的是,她還與導演合作,用AI重建了爸爸的形象。透過AI影像生成技術,將父親在年輕時視察工地的模樣「復原」,製作成MV,成為新書發表會的驚喜彩蛋。

這是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當我們無法再聽父親講話、看他走動,AI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讓「未曾留下」的畫面成真,讓後人得以見到那個曾經在烈日下丈量土地、架橋鋪路的父親。


父親不只是嚴父,也是家族的基石

在節目中,小黃老師提到,從小對父親敬畏三分,直到自己為人母後才看見他溫柔的一面。從媽媽蒐集的家書、她童年畫給爸爸的信、到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疼愛,她重新認識這位曾經在泰國求學、寄鱷魚乾回家養病、撐起十人家庭的大男人。

這些不曾說出口的故事,透過這本書,慢慢拼湊出一個完整又複雜的父親形象:一位在交通建設上有巨大貢獻、卻從未向人誇耀的長輩。


捷運的發展,原來不是理所當然

台北的捷運,今天我們看似稀鬆平常,但節目中揭露了初期工程的艱辛:火燒車、系統爭議、營運模式、補票政策、立院報告……這些細節都藏在書裡。

我們現在所乘的每一班車、跨的每一座橋,其實背後都有無數像黃爸爸一樣的工程人默默耕耘。他們的名字可能沒有被記錄在歷史課本裡,但正是他們撐起了現代台灣的基礎建設。


生命教育:書寫,是最深的陪伴與理解

最觸動我的,是小黃老師說的一句話:「這不是為了懷念,而是為了理解。」她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醒大家:我們應該聽長輩說話,因為當我們失去他們的那一天,那些故事就再也聽不到了。

她也鼓勵大家嘗試記錄父母的生命歷程,不需要寫得完美,重要的是「開始」。因為書寫,是一種愛的延續,也是一種深層的陪伴。

「你不想聽,就錄下來吧,哪天你會慶幸你錄了。」這句話,我牢牢記在心裡。


讓我們一起參與這場告別又重逢的旅程

這本書將於3月30日下午,在台北的「台灣文學基地」舉行新書發表會。如果你也想更深入認識這位「蓋橋的人」,歡迎參加。活動詳情可見資訊欄,參加者還可獲贈書籍。

這不是一場傷感的紀念,而是一場溫暖的致敬,一段用愛寫成的橋樑建築史。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教育與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噗噗聊聊粉絲專頁 👉 https://bit.ly/PuChatFB
📌 噗噗聊聊 YouTube 👉 https://bit.ly/PuChatYT
📌 噗噗聊聊 Podcast 👉 https://bit.ly/PuChatPodcast
📌 ㄚ亮笑長練功坊 Blog 👉 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AI備課全攻略!ChatEverywhere V2.0 教師最強密技一次學會

居久屋課程筆記:弄懂基準量與比較量,讓數學更清晰,讓學習更高效!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