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 111:正向行為支持~茂老大的行為改造術 - 從特教專家學習現代教育新思維
從特教老師的視角看見教育現場的真實挑戰
大家好,我是阿亮校長!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個非常實用且重要的教育議題。在現今的教育現場,我們面對的不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師生關係,而是更加複雜多元的學習環境。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的統計,被正式鑑定的特殊需求學生比例已達5%,但實際上,具有特殊特質的孩子比例可能高達10%。
這意味著什麼?在一個30人的班級中,可能有2-3個孩子需要特別的關注和支持。這些孩子可能是自閉症、情緒障礙,或是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學生。他們常常因為無法理解言下之意、捕捉不到非語言線索,而在教室中產生各種「意外」的反應。
當「正向管教」遇上特殊需求學生
我們都聽過「正向管教」這個概念,教育部也大力推廣。但在實際運用時,許多老師發現這套方法對某些孩子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出在「正向管教」的核心仍然是以大人為主體,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錯誤行為,然後用「好的方法」告訴他們要改正。但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連基本的知覺動作都有困難,即使用溫和的語言,也無法達到我們的期待。
正向行為支持:從「管教」到「支持」的思維轉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正向行為支持」(PBS)。這不只是換個名詞這麼簡單,而是整個思維模式的轉變。正向行為支持的核心在於:
- 主體轉換:從以大人為主體轉為以學生為主體
- 焦點轉移:從關注負向行為轉為積極塑造正向行為
- 過程重視: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僅僅看結果
舉個例子,當學生在課堂上拿出包子要吃時,傳統做法可能是直接制止。但正向行為支持的做法是:「現在是上課時間,我希望你不要在教室吃包子,會影響其他同學。教室外面有座位,你可以去那裡吃完再進來上課,你願意嗎?」
創造正向行為:全國最小收容人的轉變奇蹟
讓我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曾經遇過一個被稱為「全國最小收容人」的五年級學生,他前四年幾乎沒進過教室,因為各種偷竊、破壞行為而多次進出少年收容所。所有人都認為這孩子已經無藥可救。
但我們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開始「製造」他的正向行為。我把他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拍照PO到臉書上,請朋友們留言鼓勵。從幫忙曬鼓這種小事開始,慢慢讓他感受到被關注、被肯定的感覺。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原本沒有羞恥心的孩子,開始關心自己的形象。兩個月後,他從「大錯不斷、小錯也不斷」進步到「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畢業後的國中三年,他幾乎沒有再犯任何事。
實用策略:如何在日常中運用正向行為支持
關鍵在於改變我們的觀察重點。不要只看孩子做錯了什麼,而要積極尋找他們做對的地方,哪怕是很小的進步。
以孩子玩手機為例,傳統做法是:「不要再玩手機了,對眼睛不好!」孩子可能會反彈。正向行為支持的做法是:當孩子終於放下手機時,立刻給予肯定:「不錯喔,你有在聽我說話,而且能夠自己管理時間,雖然超過了一點,但還是很棒!」
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教育方法的與時俱進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數位時代,他們面對的是平板和手機,缺乏傳統的社會學習機會。如果我們還用「石器時代的武器」去教「AI時代的孩子」,老師當然會累得半死。
正向行為支持不是要顛覆傳統,而是提供一個更適合現代孩子的教育方法。它讓我們從「管教者」轉變為「支持者」,從「糾錯者」轉變為「賦能者」。
記住,改變孩子的第一步,是先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當我們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回應他們時,奇蹟就會發生。每個孩子都有變好的潛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機會,讓這個潛能被看見、被肯定、被強化。
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生命中的正向力量,用愛與專業,陪伴他們走向更好的自己!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追蹤 Podcast,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任務,讓你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下一集,我們繼續聊聊教育路上的那些轉折與感動!
- 噗噗聊聊粉絲專頁:https://bit.ly/PuChatFB
- 噗噗聊聊Youtube:https://bit.ly/PuChatYT
- 噗噗聊聊Podcast:https://bit.ly/PuChatPodcast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