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09:愛 vs.放手~從特教老師到親子關係教練的省思 ft.林偉潔
從特教老師到親子關係教練:一場愛與放手的旅程
離開鐵飯碗,只因我看見了更多可能
哈囉大家好,我是阿亮校長!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段特別動人的故事——我們邀請到了曾任學前特教老師七年的林偉潔老師,她選擇放下穩定教職,轉身成為一位「親子關係教練」,在陪伴家長與孩子的路上,開展了全新的生命藍圖。
為什麼離開教育現場?偉潔老師提到,其實是現場經歷太多溝通困境:孩子發展遲緩、情緒障礙,往往因為家長「不願面對、不願鑑定」而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期。身為特教老師,她感到無力,因為「沒牌」的孩子,她幫不上忙。於是,她選擇離開體制,跳脫舒適圈,只為尋找一種「真正能幫到家長與孩子」的方法。
親子關係教練,是老師?還是心理師?
親子關係教練,其實是一場以「相信」為出發點的對話旅程。不是給建議,也不是說教,而是透過專業的提問,幫助家長釐清自己的情緒、期待與教養焦點。就像節目中小壁虎老師的真實困境:面對即將會考卻排斥讀書的孩子,她原以為要處理的是成績,透過教練引導後,才驚覺其實是「如何關注孩子的情緒」。
這正是教練的魅力——不是一昧告訴你怎麼做,而是陪你找到屬於自己家庭的答案。
放手不是放任,而是相信孩子可以
在這段轉職旅途中,偉潔老師也提出一個關鍵概念:「安全挑戰區」。她分享自己身為媽媽的掙扎——該不該讓孩子一個人騎腳踏車從羅東到蘇澳?作為教練,她選擇不再單方面地禁止,而是轉向對話,討論風險、擬定路線,給孩子空間,也給他責任。
這種方式,就是從「掌控」走向「信任」的過程。教練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看待孩子的全新角度。
「特殊需求瑜伽」:當家長不願鑑定,還能怎麼做?
當家長不願意面對孩子的特殊需求時,該怎麼辦?偉潔老師介紹了一個特別的資源:「Yoga for All Abilities」,台灣又稱「特殊需求瑜伽」。這是一種不需語言門檻、不限能力的療癒方式,由天愛瑜伽教室引進,從肢體到心靈都能給孩子安定的力量。
有一位曾被醫師判定「沒救」的孩子,在這樣的課程中竟能穩定參與,正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創傷其實深深記憶在身體裡,而瑜伽能協助釋放與重建。
從特教現場的無力,到陪伴家長的自在
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家長也都有屬於自己育兒的節奏。林偉潔老師的教練旅程,提醒我們:「愛孩子,不只是給他最好,更是學會適時放手,讓他自己走出路來。」
而我們老師、家長、甚至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大人,都值得被支持、被理解。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追蹤 Podcast,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任務,讓你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下一集,我們繼續聊聊教育路上的那些轉折與感動!
- 噗噗聊聊粉絲專頁:https://bit.ly/PuChatFB
- 噗噗聊聊Youtube:https://bit.ly/PuChatYT
- 噗噗聊聊Podcast:https://bit.ly/PuChatPodcast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