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讓教學呼吸:書與教具的療癒整理手冊
大家好,我是收納幸福團隊的吳永翎老師,謝謝謙懿科技的邀請。這篇文章我把在《居久屋微醺夜》直播中分享的整理哲學、實務方法與教室專用技巧整理成文字筆記,方便你回顧與實作。如果你也是忙碌的教師、家長或想把生活空間變得更療癒的人,這篇文章會一步步帶你從心態、判斷到具體操作,讓教學與居家空間都能「呼吸」起來。
緒論:為什麼整理需要「溫暖式陪伴」而不是怒氣行動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黑暗…(我在直播一開始引用的泰戈爾詩句)
整理不是單純把東西丟掉或搬走,而是一次觀察自己的內在與生活節奏。我常跟老師們說:「整理是整理你的心境,收納只是技巧」。當情緒高漲、帶著生氣時,很容易作出極端的決定(全部丟掉或完全囤積);相反地,用溫暖、陪伴的態度去面對物品,人會比較容易做出對自己友善且長期可維持的改變。
核心理念:你是為自己整理,不是為別人
整理的第一要務,就是確認「為誰而整理」。我總是提醒自己和老師們: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整理,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看或符合他人的期待。當你以自己為中心檢視物品使用頻率、情緒價值與實際需求時,選擇會變得清晰許多。
三種整理時機
- 生前整理:現在就能開始執行的整理。
- 老前整理:通常在五十歲以後需要的再整理階段,因為那時你可能開始思考後事與空間轉換。
- 遺物整理:當必須處理親友遺留物品時,這是情感更複雜的一次整理。
實務一:陪伴式整理的三大步驟
陪伴式整理強調「眼神的交流、步調的設計、區域的分配」。無論對象是孩子、家人或自己,我建議採取小區域、小時間的方式,逐步建立手感與成就感。
- 眼神的交流:先與被整理對象(例如孩子)溝通今天只處理一個小區域,避免一次做太多造成挫折。
- 設定時間:可從5分鐘、20分鐘開始,每天累積。教室整理也能把任務拆成抽屜、書櫃、教具櫃等小單位。
- 三袋法:準備「保留」「捐贈」「丟棄」三個袋子,邊整理邊分類,建立快速判斷習慣。
小技巧:不要一開始就買收納盒。先清點物品數量與類型,整理後再決定需要哪些收納用品,避免買了盒子後變成「盒子裡塞更多東西」的惡性循環。
實務二:兩年原則與處理舊物的溫柔方式
面對「捨不得丟」的心情,我常建議問自己:「這個物品兩年內有沒有用過?」如果沒有,代表實際需求並不高;但如果你擔心誤判,可以先把它放到「考慮區」,觀察一段更長時間。
當物品仍具使用價值但你不再需要時,優先考慮捐贈或提供給需要的團體,而非直接丟棄。這樣可以減輕丟東西時的罪惡感,也讓物品得到新的價值。
教室與居家共用的黃金原則
在學校或家裡,空間是有限的資源。整理時把「視覺減壓」放在首位:讓空間看起來安定、平靜,能夠立即帶來心情上的放鬆。以下三個「黃金原則」特別適合教師:
- 黃金位置原則:以肩膀到腰的高度作為最常用物品的放置區(「黃金位」),方便拿取且符合人體工學。
- 重輕分層原則:最下面放重物,中間放常用物,最上層放輕而少用的物品。
- 標籤與易拿放原則:尤其在教室中,標籤能讓不同年級、不同性格的老師或學生都能快速上手。
認識自己的「腦類型」,設計適合的收納方式
一個會讓家庭或教室整理常常失敗的原因,是「大家的邏輯不同」。我在直播中介紹了四種常見的腦類型,這有助於設計「全家都能接受」的收納系統:
- 左左型(思考導向):喜歡用文字、標籤、邏輯分類,適合直立式、有文字標示的收納。
- 右右型(感性視覺型):偏好圖像與美感,適合透明容器或色彩分類、視覺呈現良好的收納方式。
- 左右型(思考找、直覺放):找東西時有邏輯,放東西時較憑直覺,通常只有本人能找得到,適合「簡單、一目了然」的系統與固定位置。
- 右左型(感覺找、思考放):憑感覺找、憑思考放,喜歡美感和分層,可能需要較多時間規劃,但執行力強。
實務建議:在家庭或教室協作時,先測試彼此的腦類型(我直播教大家用手勢小測驗),再設計「聯想性收納法」:以物品的用途、屬性或場景來歸位,而非單一主觀分類,這樣能兼顧不同腦類型的使用習慣。
聯想性收納法:大方向先行,細節後補
實際上,多數人整理時卡在「太細」:一直在想每一個小物的精準歸位。我鼓勵先從大方向分類(例如:食物類、容器類、教具類),把相似屬性的東西放在大區域,然後再依使用頻率與重量調整上下層位置。
舉例:直播中我們用四個櫃子的照片練習(咖啡罐、冬粉、保鮮盒、空瓶子)。我示範的作法是:
- 先判斷屬性(食物 vs 容器)。
- 再看重量與使用頻率(重的放下層、常用放中間、輕的放上層)。
- 包裝或蓋子不要再另外包塑膠膜,保持可視性,方便下次拿取。
五分鐘法與維持策略: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
沒時間的人最適合「每天五分鐘」的微整理策略。設定鬧鐘、指定區域(餐桌、抽屜或書桌一格)並完成三件事:挑垃圾、把非該區物品移出、把臨時物件歸位。每天累積,手感就會出來,幾週後成效顯著。
維持策略包含:
- 每週一次檢查日:觀察哪些區域最容易回復混亂,調整收納容量或習慣。
- 一進一出原則:要買新東西前,先清出一樣相同類別的物品。
- 數位化回憶類物品:像畢業冊、舊日記等可先掃描保存,減少實體占用。
教室專用建議:孩子是最容易成功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夥伴
帶孩子一起整理時,任務要簡短且有遊戲感。把玩具或教具分成一軍(常用)、二軍(偶爾用)、三軍(長期不用)等,用「套餐式」分配(一次只給3~5件)讓孩子有成功感。整理前後拍照,讓孩子看到成果與改變,會更願意參與。
書籍管理方面,教室書櫃要採「齊頭立放」,直立不堆疊,並可用色彩或科目標籤分類。教科書類因為課綱變動快,建議保留近三年內會用到的書籍,其餘可掃描或捐出。
如何把不需要的東西快速送出:管道與注意事項
別急著把東西丟進垃圾車。台灣有很多可利用的二手平台與社團(例如拾荒社群、地方的物資分享社團等),可以先嘗試在可信賴的社團發布或聯繫慈善團體捐贈。實務上要注意物品狀況(乾淨、無重大損壞)與接受單位的需求,確保物品可以被妥善使用。
結語:溫暖而有系統的整理,讓教學與生活都能呼吸
整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它是透過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透過理解自我與理解他人的習慣,逐步把空間變成支持你教學與生活的夥伴。記得三件事:你是為自己整理、先用大方向分類、每天給自己五分鐘。當你用溫暖的陪伴態度去看待物品與家人,整理變成的是療癒的行動,而不是懲罰。
如果你對教室或衣櫥、倉庫的具體整理步驟還想更深入,我們有線上課程與更多案例可以延伸學習,歡迎持續關注與參與。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