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24. LIS在幹嘛:科學教育界的Youtuber來啦!ft. 嚴天浩
我是嚴天浩(也常被小朋友叫作嚴巴),很高興能在噗噗聊聊的節目中,和阿亮校長與小壁虎老師聊我的創業與教學歷程。這篇文章想把在節目裡說的故事、思考,以及我們在LIS(情境科學教材)一路做的實務整理出來,讓沒聽節目的朋友也能理解:我們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用「情境」來教科學,以及這條路為何既迷人又艱難。
從成大化學系到做科學教材:我不是從小就愛化學
很多人看到我曾是成大化學系畢業,會以為我從小就愛化學。其實不然。我當初選科系,很大程度是基於「出路」與分數考量:生技相關我很喜歡,但在當時台灣的就業現實會讓人覺得念化學比較有出路,可以往工程或科技業發展。
大學期間我也嘗試過進實驗室、看生技、做研究,但發現自己個性不太適合那種高度嚴謹、每天重複操作的實驗工作。我愛的是教學、表演與與人互動的那種成就感:當我在補習班或家教時,看學生因為理解而眼睛發亮,那是我最真實的動力。
發現教育不公平:從家教到偏鄉的覺醒
家教時期給了我兩件重要的啟發。第一,是教學可以賺到比打工多很多的收入(大學生時期每小時三百、五百元是常態),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件事:我開始注意到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一邊是能付得起高額補習費的學生,另一邊是偏鄉或弱勢孩子,他們回家後沒有額外的學習支持。我第一次意識到「教育並不公平」,那個感覺很強烈,也成為我後來選擇投入科學教育設計的關鍵契機。
把影片丟上網──從做題解到做情境化科學
2013 年,我開始把教學內容放到網路上。起初我做的多是解題型或考試導向的影片,但很快發現流量很差──學生不會主動去看、影片太枯燥,或只是為了考試才看的那種「工具型」觀看行為。
漸漸地,我想通一件事:如果孩子不是因為考試而想看,而是因為「好玩」「好奇」「被吸引」而停下來,那教學的影響力會完全不同。於是我們把內容轉向情境科學,加入敘事、遊戲化元素,以及像密室逃脫那樣的解謎設計,讓孩子在解開謎題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快感──那種多巴胺的刺激讓學習上癮,動機被啟動了。
情境科學的核心:動機、暫停、引導
我們在影片裡面會放很多「誘因」:一個好奇的問題、一個看起來好玩的實驗情境、一個小謎題。但光看影片是不夠的。我們後來設計學習單、提問點與教學引導,讓老師或家長能夠在觀影後「暫停」,提問、討論、引導孩子去思考概念的脈絡與應用。
簡單來說,情境科學不是把知識包成娛樂,而是用娛樂的橋梁打開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靠提問與引導把那份好奇轉成可學習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角色仍不可或缺:科技不能完全取代人
很多人以為把高品質的教學影片上網,就能自動解決學習問題,但經驗告訴我:老師仍然是關鍵。尤其對國小、國中學生來說,影片可以吸引,但如果沒有老師在課堂上刻意安排提問、製造停頓、協助學生整理概念,那學習成效有限。
我們在做教師研習、設計教案時,特別把「如何在課堂上使用影片」當作核心內容:影片當作引發動機的工具,之後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討論與反思,這個閉環才能真正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教學價值觀的三種分野:為什麼同一教材,課堂差異很大
在與許多老師訪談與實地觀察後,我發現教師的價值觀往往決定了教學的走向:有些老師重視「分數與考試」,有些老師把「學習內容掌握」放首位,還有一群老師則強調「科學探究能力」本身。即便使用相同的教學素材,這三種不同的價值觀會帶出完全不同的課堂結果。
要改變整個世代對科學的體驗,我深信不只要有好教材,還要有系統性的教師專業發展,讓更多老師能從「教會考試」轉向「教會思考」。這也是我們近年來投入教師研習、建立教學方案與示範課的重要原因。
資金與營運:做教育內容,永遠是一條不容易的路
實際運作一個以科學教育為核心的NPO與媒體平台,資金來源一直是挑戰。我們目前大約九成的經費來自捐款,還有來自科技業的贊助、教育部的補助,以及許多老師與家長的零星支持。
募款時最難的,是要向企業或基金會說明「長期而難以立即量化」的教育影響力。許多贊助方習慣看亮眼的數字與短期KPI,但科學教育的成效往往是累積性的,需要時間與系統性的推動。我們常常必須在「誠實呈現成效」與「說服贊助方」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的願景:讓每個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我常在募款與分享時說一句話:「我們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這不是要每個孩子當研究員,而是希望他們面對問題時,能有懷疑、實驗、收集證據、推論與修正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他們未來生活中的判斷與選擇,比單純背公式更有用。
為了達成這個願景,我們持續做三件事:
- 製作吸引孩子、能啟發好奇心的情境科學影片與教材;
- 設計符合教室使用的學習單與教師引導,並舉辦教師研習;
- 走入偏鄉與一般學校,實驗、蒐集回饋、調整教材與教法。
給同行與支持者的幾句話
如果你是老師:不要害怕把「好玩的、情境化」的教學放進課堂,學生的注意力和動機會回報你。影片與科技是工具,但你對學生的引導是決定成效的關鍵。
如果你是家長或贊助人:教育是一場長期投資。支持像我們這樣以「啟發科學思維、而非僅教應試」為核心的計畫,可能短期看不出巨大數字,但它會慢慢影響一代人的思考方式。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我們願意當實驗場、當橋梁,把校園內外的創新經驗示範給系統看。與其等待體制內的完美改革,不如讓民間的創新與教育體制形成互補,找出可被放大的可行模式。
結語:教育是場馬拉松,我們持續在路上
來到噗噗聊聊,我把過去十幾年的摸索濃縮成幾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做LIS這件事,既是創業也是教學改革的實驗;我們一路從影片製作、教案設計、教師研習到走入學校,都是在尋找一條可被更多人複製、放大的路。
我相信,當更多孩子能在有趣的情境中體驗科學探究,當更多老師願意嘗試把影片與引導結合,當更多贊助人願意做長期投入,我們會看到一個更能思考、更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下一代。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