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從乘除法到四則計算

解開教學陰影:乘除法到四則運算,國小數學教學核心策略

與數字共舞: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從乘除法到四則計算!

嗨,各位老師們,晚上好!我是玉珍老師,很高興再次與大家相見!每一次的相遇,都讓我覺得能量滿滿。今天的直播,我們要一起來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特別是從乘除法,一路延伸到四則計算的完整脈絡!

為什麼我會說要「解開陰影」呢?其實數學就像蓋房子,基礎打得不穩,上面的結構再怎麼美輪美奐,也終究搖搖欲墜。阿亮校長說得真好,如果孩子要學好乘法,前端的加法基礎一定要夠扎實;同樣地,除法也需要穩固的減法背景。這也是我們一系列課程的核心精神:希望透過每個月一次的累積,帶領大家一步步建立孩子對數學的信心,真正「解開教學的陰影」!


數學學習的基石:加減法的穩固力量

在我們深入探索乘除法之前,我想再次強調加減法的重要性,因為它是所有運算的基石。回想一下我們之前玩過的「湊15」撲克牌遊戲,是不是既輕鬆又充滿樂趣?這個遊戲不只是純粹的加法練習,它更巧妙地訓練孩子們「加數未知」的思維,從一開始的數手指往上加,到最後能夠直覺地運用減法來找出答案(例如,7 + ? = 15,直接算出15 - 7 = 8)。

對我來說,當孩子聽到「12減5」,能立刻說出「7」,而不是逐一倒數,這才叫真正的「熟練」。這種20以內的加減法熟練度,是孩子未來面對乘除法、甚至更複雜的四則運算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技能。工具越鋒利,解決問題的速度就越快,正確率越高,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也就越強!這不只是在學習數學,更是在建立他們面對挑戰的信心。


揭開乘法的神秘面紗:從「幾個」到「幾倍」

乘法的概念,是從加法延伸而來的重複計數。我們的課程設計,就是希望帶領孩子們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歷程。想像一下,一盤有三個蛋糕,老師買了五盤,你會怎麼算總數?孩子們可能會先用「3+3+3+3+3」來累加。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去發現,原來這就是「五個三」的總和!

從「五個三」,我們進一步發展出「三的五倍」這個語言,並將其連結到乘法符號「3 × 5 = 15」。這個「倍」的概念,對於孩子們未來理解各種應用問題至關重要。透過像Lumio這樣的互動工具,我們可以不斷地重複操作、變化題目,讓孩子們在具體圖像、數學語言和算式之間,建立起深刻且穩固的連結。當孩子能自然地將「三有七個」轉化為「三的七倍」,進而寫出「3 × 7」,就代表他們對乘法的意義已經瞭然於胸了!


直式計算的挑戰與解方:位值概念是關鍵

乘法的直式計算,對許多孩子來說是一道高牆。為什麼呢?因為它「不符合人性」!我們大人習慣從高位數(例如十位數)開始算,但直式計算偏偏要從個位數開始。但別擔心,只要掌握「位值概念」這個金鑰,這道高牆就能迎刃而解!

一個孩子如果能透徹理解「十個一可以換成一個十」、「十個十可以換成一個百」,那麼多位數的乘法直式計算就不是問題。以14 × 5為例,先算「4個一」的5倍,得到「20個一」,也就是2個十和0個一;接著算「1個十」的5倍,得到5個十。將這兩個結果加起來,總共是7個十和0個一,答案就是70。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引導孩子理解「換位」的邏輯,而不是單純的「進位」。透過具體的積木操作,視覺化「十個一變成一根橘色積木」的過程,讓孩子們的「腦袋瓜」裡,充滿清晰的位值轉換圖像。當他們能將「十的十倍是100」理解為「十個十可以換成一個百」,那麼面對更複雜的二位數、三位數乘法,就再也不會迷失在那些「亂跑」的零裡面了!


深入除法的奧秘:從分裝到商數

除法,是另一位讓孩子們頭痛的大魔王,特別是直式計算!但在低年級,我們並不會一開始就引入除號,而是透過大量的「分裝」和「評分」活動,讓孩子們在實際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義。例如,有12個蛋糕,每盤裝3個,可以裝幾盤?孩子們會動手將蛋糕一個個分出去,然後發現自己拿走了幾次「3個」。

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他們用連減算式(12-3-3-3-3=0)或連加算式(3+3+3+3=12),來記錄自己分裝的歷程。重點在於,讓孩子們發現其中的「關聯性」:原來我每次拿走3個,拿了4次,總數就是12。一旦孩子們對這種重複拿走(或重複分配)的動作有了深刻理解,我們再引入除號「÷」,將「總共有12個,每次拿走3個,可以拿走4次」寫成「12 ÷ 3 = 4」。這個符號,就像是一個魔法,將所有的操作和結果,精準地記錄下來,讓孩子們清楚地辨識「被除數」、「除數」與「商」的意義。


馴服除法直式大魔王:換位與估算

當除法概念確立後,我們就要面對它的「直式算則」了。除法直式計算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跟其他三種運算大相徑庭:它從高位數開始分,而且還得把每次「分走」的數量寫下來,再用減法求餘數。這讓許多孩子感到困惑:「為什麼這裡是減法?」

以324 ÷ 5為例,我們首先看百位數。3個百要分成5份,每一份連1個百都拿不到,怎麼辦?這時,位值概念又派上用場了!我們要把3個百「換」成30個十,再加上原有的2個十,總共有32個十。接著,將這32個十平均分給5份,每份可以得到6個十(5 × 6 = 30),還剩下2個十。這2個十再換成20個一,加上原有的4個一,總共有24個一。最後,將24個一分給5份,每份得到4個一(5 × 4 = 20),剩下4個一。所以答案就是64餘4。

這個過程,環環相扣,每一步都涉及「換位」和「估算」。我們不能只教孩子「數字不夠就往後退」,而是要解釋背後的位值轉換邏輯。當除數變成兩位數時,孩子們更需要發展「心算策略」和「估商能力」,例如用除數的首位數去估算商,讓他們能更自信地挑戰這個「大魔王」。


四則運算的整合與並式記錄:邏輯思維的跳躍

從兩步驟問題到多步驟運算,再到四年級的「並式記錄」,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大躍進。為什麼要學「並式」呢?它不僅能簡化計算過程,更是代數學習的重要基礎,甚至可以想像成未來與AI溝通的「高效語言」。

然而,在引入並式記錄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核心概念:**等號的「等價性」**。在低年級,孩子們常將等號理解為「結果是」(例如,3+5=8),但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3+5」和「8」是「一樣大」的。透過「3+5和9誰比誰大?」、「8和3+5誰比誰大?」這樣的提問,反覆練習,讓他們理解等號代表「左右兩邊的價值相等」。

有了等號的等價性,孩子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四則混合運算的約定(例如:先乘或除、再加或減,有括號先算)。他們將學會如何將多個分開列出的算式,整合為一個連續的並式,這就是「逐次解像」的過程,展現了從複雜到簡潔的數學美感和效率。


數學教學的黃金法則:提問、連結與規律

在這麼多次的數學教學分享中,我深切體會到,最有效的數學教學策略,絕對不是單純的「告訴」孩子答案或步驟,而是不斷地「提問」:「你做了什麼?」「你可不可以用算式記錄下來?」「你發現了什麼關聯性?」「你找到什麼規律性?」

讓孩子們在思考、操作、表達和連結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這才是教育最迷人的地方。每位老師都是點亮孩子數學之路的燈塔,我們堅守著教育的本質,因為我們相信,只有透過教育,才能給孩子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這個特別的教師節前夕,我誠摯地向所有為教育默默付出的老師們致敬,祝大家教師節快樂!十月再見囉!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