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Wayground引路AI助攻,開啟無限學習之旅

我是這次在居久屋微醺夜分享的講者翁暄睿,首先老實說一句:「我真的超緊張的。」在這場分享裡,我把自己多年同時在一線教學、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以及跨領域工作者的經驗攤開來,想和各位老師聊聊:我們面對的教學現場到底可以怎麼被科技、SEL(社會情緒學習)與專題化學習所改造。這篇文章會把我在直播中的重點、實務案例與心路歷程整理成文字,方便你回顧、參考與應用。

大綱:從身份、工具到課堂與社群連結

  • 我的多重身份與時間管理挑戰
  • 教學科技工具的選擇:Kahoot!(卡戶)與 WayGround(微光)的對比
  • 學生出題的教學價值與 AI 協作
  • SEL(社會情緒學習)如何在專題式、跨領域課程中實作
  • 眷村記憶專案:從觀察到設計、從共情到科技應用
  • 教師自我照顧、減負與未來展望

身兼清大兼任助理教授與國小教師的我分享日常

我的多重身份與時間管理挑戰

我常笑說自己是「跨領域工作者」,主職在新竹市某國小,兼任清大助理教授,也接受不同單位邀請做工作坊或分享(有時去北京師大、有時參加賓州大學 Knowledge Building 的 workshop)。每天同樣只有 24 小時,但教學、家長溝通、同事協作、研究與跨校工作讓我幾乎沒有下班時間。面對這種多重任務,我最需要的是把工具當成夥伴,讓科技幫我把繁瑣的備課與評量流程簡化,騰出時間陪孩子做更有人文深度的學習。

Kahoot! vs. WayGround:我怎麼選擇教學工具

我們常被問到:哪一個平台比較適合?我的回答是:「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適合孩子的策略。」

  • Kahoot!:擅長全班同步、由老師控制節奏的即時競賽。特別適合中年級或需要快速回饋、熱烈互動的複習練習。
  • WayGround(我習慣叫「微光」):新版引入 AI 與更細緻的數據分析,讓學生能自行控制練習節奏、完成回家作業,並產生更少的答題壓力,有利於診斷式評量與個別化輔導。

我選擇在高年級大量使用 WayGround,原因不只是它現在能一鍵生成題目、上傳 PPT/Word、從 YouTube 擷取字幕並自動生成練習,還因為它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反覆修正,這對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與後設認知非常關鍵。

展示 WayGround 的數據分析與個別化功能

學生出題:從記憶到理解與應用的轉變

讓學生自己出題,聽起來像是在偷懶,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轉移學習重心的絕佳設計。當孩子開始設計題目,他們不是在背答案,而是在思考:

  • 這個教材的核心知識是什麼?
  • 哪些資訊是重要、哪些是次要?
  • 如何把題目設計成能測出理解深度,而非只測記憶?

舉例來說,我讓班上小朋友出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題目;在做題後,系統會分析答對率與錯題類型,我再根據盲點進行個別化輔導。過去老師要花很多時間整理題庫、導入 Excel,再上傳至平台;現在 WayGround 的 AI 可以一鍵生成題目並且來源於可靠資料庫,還能搭配 Notebook LLM 做除錯,省下大量備課時間。

學生出題並即時送審的畫面

SEL 與課堂轉化:情緒、同理與負責任的決策

SEL(社會情緒學習)在最近成為教育白皮書的重要議題: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負責任的決策。作為老師,我深刻感受到學生的情緒需求與行為挑戰,尤其是 COVID-19 當年形成的世代,他們在「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上的需求非常明顯。

把 SEL 融入課程,不應只侷限在「情緒教學」單元,而是把它與專題學習、資料蒐集、訪談、影片製作等跨領域活動結合。例如我們在眷村記憶專案中,學生在與長輩互動、觀察社區生活、策劃活動的過程中,自然練習到社會覺察與人際溝通,進一步產生責任感與投入感。

學生訪談眷村長輩的照片(有馬賽克)

眷村記憶專案:從問題出發的跨領域學習實例

我帶高年級孩子做了一個名為「眷戀記憶」的專案:起點是一個問題——「我們的學校為何叫宅系?」孩子們走出校園、訪談眷村長輩、到文物館參觀、到農場勞作。這不是單純的訪問報告,而是讓學生從觀察、提問、資料比對、影片剪輯、到設計解決方案,完整實作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專案中產生的成果包含:

  • 孩子剪輯並製作的短片(我們也利用 Gmail 與編輯工具快速生成剪輯建議)
  • 針對長輩安全提出的 Robony 感測器原型,從設計到測試與回饋
  • 一場融合食農、科技與文化的「回春活動」,讓長輩用 AI 合成回憶照片、唱他們喜歡的歌,並改善飲食習慣

這些活動不只讓學生學會知識點,更讓他們練習同理心、溝通與跨領域協作,最重要的是讓想像力成為「超能力」。孩子從一張老照片發現問題、產出關懷計畫,最終回饋社區,這種學習動機是真實而深刻的。

學生在農場學習、體驗勞作的紀錄

特殊需求學生與個別化:技術怎麼幫忙?

班上有情緒障礙或特殊氣質的孩子時,教師常常必須在第一線處理情緒爆發。WayGround 的偏好設定與個別化功能是我特別喜歡的:我可以針對情緒較不穩定的學生,減少選項數、調整節奏,甚至設定不同的交付期限,讓他們在更舒適的節奏下完成學習任務。當我們把「診斷式評量」與「個別化輔導」做好,許多孩子的學習曲線會穩定上升,而不是因為情緒一次被打斷就退步。

示範如何為情緒易爆學生調整題目選項

教師的自我照顧、減負與科技賦能

說到底,老師也是人。我常常在清大課堂上提醒學生:你要學會跟自己對話、修復自己。科技的價值不是讓我們更忙,而是讓我們把時間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陪伴孩子、設計深度學習、關懷家長與社區。

新版 WayGround(10/1 改版)的優點包括:減少備課時間(自動生成題目、上傳多種檔案格式、影片字幕一鍵生成),提供詳細的學生數據分析,並且能支持學生主導的出題與 AI 協作。這些功能讓我能把時間用在 SEL 的實踐與專案支持上,而不是花在繁瑣的格式轉換或題庫整理。

停在我分享用的投影片頁面

結語:科技是工具,教育的核心還是人心

在這次分享的尾聲,我想再次強調:AI 與平台像 WayGround 是強而有力的助手,但教育的核心永遠是人,包括學生、長輩、老師與家長。當我們把科技、SEL 與跨領域專案結合時,我們能夠創造出真正把知識變成理解、把理解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關懷的學習場域。

如果你是正在尋找把 SEL 與 PBL 整合進日常教學的老師,從讓學生出題、引導他們提問開始;把平台當工具,用 AI 幫你簡化流程,但不要忘了老師最重要的任務:陪伴、傾聽與引導。

延伸閱讀與資源(我在分享中提到的重點)

  • WayGround(微光)新版功能:AI 生成題目、上傳 PPT/Word、YouTube 影片字幕萃取、個別化設定
  • Notebook LLM 的除錯功能(能幫學生檢查資料正確性)
  • Knowledge Building(賓州大學)工作坊:理論與學校實踐的交流
  • SEL 白皮書與五大面向: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負責任的決策

謝謝你讀完這篇整理。若你想要我把投影片或實作範例(例如學生出題範本、眷村專案教案)整理成可下載的檔案,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也歡迎你把自己在教學現場使用 WayGround 或其他 AI 工具的心得回饋給我,我們一起讓教育變得更有人性、更有效率。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