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 136.  AI當紅:我做了一隻生涯探索教育機器人

噗噗聊聊的討論裡,我分享了自己作為一位國中輔導老師,如何把AI當作「助教」來協助生涯探索教學。噗噗聊聊的這場對話不是科技炫技,而是把AI放在教學現場,解決實際問題:輔導老師資源有限、學生對傳統生涯手冊(俗稱小藍本)興趣缺缺,還有家長與學校期待的落差。

問題:為什麼傳統生涯教育很難發揮效果

我每天面對的是整班孩子,通常一名輔導老師要負責十幾到數十班的學生。學校的生涯手冊設計成三年一本,內容要學生每年回顧自己的特質、興趣、專長及未來想做的職業,但對多數學生來說,那只是「又一份作業」。家長也常常看不到這本手冊的內容,學生幾乎是勾一勾就交了事。

老師的困境很簡單:我沒有時間也沒有專業覆蓋所有學生想探索的職業領域。學生的世界很小,想像力也受限,常常只想要「考上好高中」。當真正需要決定是否走學術線或技職線時,很多人只好把分數填到能進的學校,最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那個路徑。

我的想法:讓AI成為備課夥伴、變成每位學生的助教

我把AI當成第一位合作夥伴,先和它一起備課,討論課程設計與步驟。接著,我把AI封裝成「生涯探索機器人」,主要原則有兩點:

  • 不能直接給答案:AI不是把現成答案交給學生,而是以引導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
  • 分層提問與填空式引導:當學生答不出來時,AI會提供未完成句子或挖空句,讓學生透過填寫產出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設計讓AI像個有耐心的助教:可以一對一地跟每位學生聊、提出問題、建議可行的暑期專案與技能培訓計畫,甚至生成30個職業供學生探索,讓想像力不再被侷限在「老師/醫師/YouTuber」幾個選項。

實務流程:從小藍本到專案產出

我把小藍本裡的問題整理成清單,讓學生先輸入自己的特質、喜好、重視的價值觀(例如喜歡和人打交道或偏好技術性工作)。系統會根據這些資訊推薦30個相關職業,學生再從中挑選感興趣的職業,與AI展開對話,查核職業內容、所需技能、工作環境與薪資等,最後由AI協助產出一份暑期訓練計畫。

我特別強調:學生的計畫必須有「可交付成果」,例如用Minecraft蓋一棟知名建築的模型、錄製一系列養兔子的紀錄影片、或做一份烘焙操作手冊。這些成果能讓學生在實作中體會該職業的辛苦與成就,不再只是空談。

遇到的挑戰與我設計的防護機制

不是所有結果都很理想。有些學生只輸入「我喜歡打電動」,AI便會推薦成為電競選手;但這樣的「推薦」可能導致學生把整個暑假花在打遊戲,沒有實質技能成長。為了避免家長回頭怪我,我在AI後台設計了限制與替代方案:

  1. 限制單純打遊戲的訓練時間,要求學生同時完成其他技能訓練(例如戰術分析、影片剪輯、團隊溝通練習)。
  2. 讓AI引導學生探索遊戲背後的可轉移能力(像是城市規劃思維、建築設計、程式邏輯),並建議相關的替代專案。
  3. 設計家長簽名的階段性檢核,鼓勵家長參與與了解孩子的計畫。

這些設計一方面保護學生免於被不切實際的夢想誤導,一方面也保護老師與家長,讓專案具體且可衡量。

成效觀察:從課堂外看見學生的面向

導入AI後,我看到不少學生展現出在課堂上看不到的面貌。有學生在Minecraft中研究世界知名建築,最後完成了有系統的建築模型;有學生因為養兔子的紀錄頻道,開始學習剪輯與社群經營,甚至模擬接洽贊助的流程。這些成果讓學生對自己的興趣有更真實的體驗,而不是停留在幻想。

噗噗聊聊錄音室內三位主持與來賓在麥克風前對談的畫面

「你不能直接給答案哦。」

這句話是我對AI下的最重要限制。透過提問引導,學生的產出才是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正是生涯教育的核心。

給老師與家長的幾點建議

  • 老師:把AI當成備課與擴展專業知識的工具,不要讓學生自由發問AI而沒有引導。
  • 家長:多和孩子聊日常與興趣,不要只用成績衡量未來路徑,參與孩子的生涯手冊簽名與階段檢核。
  • 學校:鼓勵有系統的生涯探索專案,讓學生有空間做小而可行的實作,而不是純粹填寫問卷。

取得機器人與後續

我已把機器人分別部署在不同平台上,作為工作坊與研習的一部分逐步釋出。若有老師或家長想試用,可以到我的粉絲專頁私訊,我會依序分享使用連結與簡易操作清單。噗噗聊聊的朋友如果願意,可以用通關密語來索取支援。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