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37. 從教學到陪伴:如何把族語教學和數位工具連結起來
在噗噗聊聊的討論中,我常說一句話:老師不是學不會,是我們走太快。這不只是同理心的口號,而是我多年在部落大學、學校與社區推動族語數位化時,一再驗證的教學真相。本文整理我實際帶課、陪伴族語老師與樂齡學員的經驗與方法,希望能提供可落地的作法,協助更多人把族語教育與數位工具銜接起來。
我為什麼從教學轉向陪伴
我最初只是想把所有我會的工具一次教完,兩小時把內容塞滿,結果發現:前面的同學跟得很快,後面的同學根本來不及消化。尤其面對部落的資深族語老師,很多人的資訊素養並不一致,有些人連開機、輸入密碼都會卡住。那一刻我領悟到,真正的工作不是把知識灌輸進去,而是陪他們一步一步完成每個小目標,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
老師不是學不會,是我們走太快

陪伴的幾個核心原則
- 放慢速度,分段教學:把課程拆成小步驟,先做到「入門能上線、能播放、能互動」,再逐步加入進階功能。
- 重複與練習:給予多次練習機會,並且允許忘記的出現,因為「忘了才有下一次學習的機會」。
- 錄影與講義:課堂全程錄影,並提供按圖索驥的圖文講義,讓學員可以回家複習。
- 同儕協助:在課堂上事先找出幾位進度較快的學員,讓他們擔任助教,成為現場的第一線幫手。
實際課堂操作技巧
我把常見問題整理成幾個實用策略,這些方法幫助大幅降低學習阻礙:
- 事前調查學員的基礎:課前問卷能讓我了解誰需要從開機、註冊帳號開始教,誰已經會用平板。
- 限定當下目標:原本想教十樣功能,最後可能只教到五樣,但確保每個人都跟到終點。
- 逐步範例與案例庫:針對常見錯誤備好應對案例,讓學員知道遇到問題時如何處理。

從簡報到互動教材:工具與版權思維
族語老師通常想做的是吸引學生的教材,傳統的工具是 PowerPoint,但常遇到兩個問題:圖像來源與互動化不足。我會建議:
- 使用 Canva 等線上設計工具,省去帶隨身碟的麻煩,並能快速製作視覺化教材。
- 強調著作權觀念:別隨意右鍵存圖就放進教材,若要公開或參賽,務必確認圖像授權或使用免版權素材。
- 將簡報做成互動式題目或聲音連結,讓族語課不只是聽講,還能動手操作與回饋。

照顧樂齡學員的特別方法
樂齡學員經常有數位焦慮,他們容易忘步驟,也常因一次失敗就放棄。我的策略包括:
- 每次教一個功能,並立刻驗證成效,讓學員一開始就體驗到「我會了」的感覺。
- 把步驟寫成大字版、按圖索驥的操作手冊,讓他們可以照著做。
- 經常重複並給予鼓勵,鼓勵比責備更能促進再學習。

語言教材的開發:一項永續的工作
我發現一個結構性問題:除了台語和客語之外,多數族語教材非常稀缺。族語不只是單一語系,像阿美族就有五個語系,同一詞彙在不同地區可能完全不同。這讓教材需要更多在地化與老師自製的能力。
因此,我鼓勵族語教師學習基本的教材製作技巧,從錄音、配圖、到製作簡單互動練習,逐步建立自己的教材庫。當老師的教材能吸引學生,選修的人數就會增加,族語教學的生態也會更活絡。

我在高雄開的課:族語課程資訊化
為了系統化推廣,我在高雄的原住民族部落大學開設了「如何將族語課程資訊化」的課程(今年名稱是「族語教學大改造」)。課程吸引了來自全台幾乎所有族群的老師,學員人數接近百人。這證明:當有適當的陪伴與工具,老師願意投入、也能真正上手。

幾句我常提醒自己的話
- 教學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能讓每一位學員帶著成果離開,才是成功。
- 每一個忘記的瞬間,都是下一次學習的起點。
- 把族語的保存與傳承,視為長期而非一次性的任務。
行動清單(給想開始的人)
- 先做一份簡單的學員基礎調查,確認設備與操作能力。
- 設計一步一步的操作講義,並在課堂錄影分享給學員。
- 選擇一個簡單的工具(例如 Canva),先做出一堂可上手的互動課程。
- 建立助教制度,讓進度較快的學員協助其他人。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