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學實踐力:圖像筆記這樣教

嗨,各位熱情的夥伴們,大家線上好!聽到明天有可能放颱風假,是不是讓人超級期待、精神為之一振呢?希望大家今天都能充實學習,明天就能在家好好休息啦! 家釧我呢,這週週末也將會在科技展與大家相見歡!禮拜六早上十一點在 Hiteach,禮拜天則是在 Acer 有兩場,分別是早上十一點和下午一點半。如果你們也會到科技展,非常歡迎來攤位找我喔!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長期累積、深愛不已的「教學實踐力:圖像筆記這樣教」。這些主題,都是我在課堂上不斷嘗試、實踐而來的心得,而且有個好消息要跟大家分享: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未來都會集結成書,讓更多人能夠一同學習!

為什麼我們需要圖像筆記?

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圖像筆記,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日常生活中什麼東西是最圖像化的?大家每天都在用 LINE,對不對?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我們的訊息或分享,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跟透過 LINE 表情符號、貼圖或圖片來傳達,兩者的感受是不是截然不同?透過 LINE 訊息的生動開場,大家馬上就知道今天要上的是「筆記力」的課程,是不是更吸引人呢?所以,我們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需要筆記?為什麼我們需要圖像?當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又會激發出什麼樣的驚人效果呢?

筆記的力量:看得見、想得通、記得牢

首先,讓我們來快速了解一下,為什麼筆記對我們如此重要。你現在可以一邊看著這段文字,一邊聽我說。這篇文章的內容其實已經刻意整理過,有清晰的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提示,幫助你快速記憶。但即使如此,當你看完這麼多文字後,試著閉上眼睛,你還能迅速回憶起筆記的哪三個功能嗎?

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時,文字多是為了讓我們進入情境脈絡,它像是在與我們對話:「當你在讀書時,曾想過抄筆記真的有用嗎?」其實,筆記不只是單純寫下來,更是幫助我們重新理解、整理和記住知識的利器。我們的大腦在重新組織知識時,就像在為自己建造一座知識地圖,每一次都會比前一次更清楚、更熟練。

看完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有沒有覺得重點很難抓取?其實,它的重點就只有三個!如果我們要在理解脈絡後快速提取這些重點,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螢光筆畫起來,對不對?你看,即便只是簡單的畫線,是不是就比剛剛純文字更容易聚焦了?這告訴我們,大腦在接收大量訊息時,需要有組織和視覺提示才能更清晰地理解。現在,如果我把剛剛畫的重點都刪掉,你還能立刻回想起來嗎?

再來看看,如果我們將剛剛談到的「筆記的三大力量」以這樣圖像化的方式呈現,你是不是覺得更容易記住,而且記憶更持久?這個可愛的筆記,是透過 Air 軟體以 Mapping 方式繪製的,它不只羅列重點,還搭配了簡單的插圖!

就像邱義林教練這位圖像教練一直在提倡的,當我們用簡單的插圖將文字重點和概念圖像化呈現時,理解會變得更容易。例如,提升動機用「加」的符號,重新整理用「箭頭」符號,思考能力則畫了兩顆思考中的頭腦,最後再畫一支筆來象徵「寫下來」的力量。孩子們一開始可能不懂筆記的重要性,但透過文字與圖表的比較,他們會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圖表強大的力量!

圖像筆記:你的學習外掛

我們都知道,記憶一開始會進入短期記憶,然後才能進入長期記憶。而在這個從短期到長期的過程中,圖像能極大地幫助我們理解與記憶。換句話說,圖表就是我們的「學習外掛」!學習外掛有很多種,例如口訣、公式等,它們都能幫助我們快速學習。而圖表,毫無疑問,絕對能加速我們的學習過程。它能讓知識變得「看得見、想得通、記得牢」。當我們看見並理解了,就能想得通;想得通了,自然就能記得更牢。

我自己平時在聽課時,不只關注講師的課程脈絡和內容,更會觀察他們如何整理資訊。講師整理資訊的能力,其實就是幫助我們想通知識、記憶知識的關鍵。所以,你今天也可以觀察一下我的 PPT 脈絡,如果你能有分層地去思考,相信你會有額外不同的收穫!

圖像筆記在班級經營中的魔法

圖表或圖像這種視覺化的工具,其實可以運用在許多地方。舉個例子,開學時我會送給小朋友一些禮物,但一開始並不會告訴他們為什麼送這些。我會讓孩子們討論與對話,發現這些禮物的意涵,然後再將全班討論的內容寫下來。你看,將討論過程與答案視覺化,是不是比老師單純口述來得更清晰?這種視覺化的呈現,也能在孩子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覺得,只要動手畫簡單的圖就足夠了。我們不是在上美術課,所以重點絕對不是畫得複雜或漂亮,而是「畫得清楚」。這個「清楚」是為了幫助我們記憶與理解重點。所以,如果你現在閉上眼睛,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剛剛那些開學禮物的圖像?即使可能不是那麼清晰,但模糊的圖像與印象也會比文字更深刻地殘留在腦海中。

不僅是開學時的班級經營活動,期末回顧整個學期的學習歷程、心理歷程,甚至一整年的總結時,我們都可以善用圖像化。我非常推薦邱依林老師的模板,特別是他結合聖誕節設計的聖誕樹時間軸。我會帶著孩子們回顧一年中印象深刻的月份,寫下當時的情緒高低,最後給自己一句鼓勵的話,並設定近、中、長期的目標。高年級的孩子們也超喜歡這個活動,因為每個人每天都發生許多事,點點滴滴累積起來,這一年一定有許多值得回顧的地方,不論開心或難過,都是人生故事的歷程。

這樣的模板看似簡單,效果卻出奇地好。這告訴我們,所有圖像都不需要畫得難,只要我們運用圖像的意象、線段、或高低概念來表達想法,就能達到彼此理解的過程。我甚至將孩子們的學習單排成聖誕樹的樣子,超可愛的!邱依林老師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模板,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參考。

筆記的四大象限:學習效率大解密

我們已經確定圖像能帶來力量,那麼筆記本身又能帶來什麼力量呢?我們可以利用「四象限分析法」來探討:一邊是有筆記,一邊是沒筆記;一邊是有效學習,一邊是無效學習。看看它們交叉會產生什麼結果:

  • **有效學習 + 有筆記:** 哇,不得了!學生專心上課、主動回答、積極討論,再加上筆記,代表他們是主動整理知識,有策略地學習,持續進步絕對看得見!
  • **有效學習 + 無筆記:** 就像你現在專心聽我說話,如果只當 Podcast 聽,可能靠的是理解和聽力。但因為沒有寫下來,就少了一個感官刺激和輸入,導致無法有效複習,很容易就遺忘。我們都知道「遺忘曲線」的威力,沒有複習,知識就會流失。
  • **無效學習 + 有筆記:** 即使抄了筆記,也只是像機器人般「複製貼上」,沒有思考和理解,效果依然是零。
  • **無效學習 + 無筆記:** 既不認真聽講又不認真筆記,學習效果根本不可能發生。

這樣一來,是不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學習若有筆記的協助,就能做得更好?這張圖本身就是一個很棒的圖像,快速傳達了這個重要的訊息。所以,圖像筆記能幫助我們在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更加出色!

筆記術無最好,只有最適用

即使不是圖像筆記,單純的筆記也能幫助我們。市面上有許多筆記術,但我始終認為「筆記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用」。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我的分享通常與語文課有關,等一下我會帶著大家看不同的課文,這些課文會有不同的文章結構和重點,而這正是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做筆記的關鍵。

現在,如果你正在聽我上這堂課,想做筆記,你會怎麼做呢?你會用總分總結構?還是畫心智圖?或者你覺得有更適合的方式?老師們可以思考一下,當我們要寫筆記時,會選擇什麼工具?為什麼?它能幫助你達到什麼目標?

我們老師自己也會學習、寫筆記,所以可以問問自己:寫筆記時,有沒有覺得自己更專注?寫筆記的速度和流暢度如何?是不是能跟得上講者的速度,幫助你理解內容?理解後,若想記憶,反覆看是不是就能記住了?你試過這麼多種筆記方式,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不論是筆記方式或筆記 App,都沒有絕對的最好,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理由,因為它就是最適合你的。所以,我們可以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

我的筆記實踐步驟:從概覽到選擇

筆記種類多元,但對學生而言,我會建議一次只教一種筆記法。等到他們有足夠的概念與實踐經驗後,我們再統整筆記的步驟會更為適合。那筆記該怎麼開始呢?我來分享我自己做筆記的方式:

筆記應用篇:記敘文的視覺化魔法

接著,我們來看看各式各樣的筆記類型,它們會配合語文課的文體。以三年級的語文課為例,一開始孩子們一定會接觸記敘文,主要是敘述事情的發展、故事或人物。因為我們寫作文也是從敘事開始,所以我認為很適合教孩子們運用「時間軸」來貫穿故事。

時間軸與六合法:故事的清晰脈絡

敘事結構最常用的是「起因、經過、結果」。我們可以問孩子:「一開始發生了什麼事?作者遇到了什麼困難?」(起因)小朋友回答後,老師就可以將關鍵詞或大意寫下來。接著問:「他們用了什麼方法解決困難?」(經過)最後:「有沒有成功解決?大家有什麼感受?」(結果)這樣,我們就能將一篇長課文,透過視覺化與故事結構的概念,讓孩子快速寫下筆記。

我會建議老師們,一開始先全班共同完成(TS),下一次遇到類似課文時,讓小組合作(SS),等到第三次,孩子就能個人獨立完成,養成視覺化筆記的習慣。

另外,若對照「六合法」,它會告訴你「誰、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解決?結果如何?」只要問孩子這些關鍵問題,他們就能很自然地回答。所以,一開始記敘文運用這類結構是最容易入門的。

今年我在上課時,甚至讓三年級的孩子嘗試「聆聽筆記」,他們不只寫筆記,還要用聽的來記。有的用六合法,有的用線性結構,孩子們都做得到!只要長期反覆練習,他們就能習得這項能力。

情節圖:掌握角色情緒起伏

當孩子對線性時間軸概念熟悉後,有些故事會發展出更複雜的情節變化。這時,我會導入「情節圖」。情節圖是將結構圖像化,幫助我們理解劇情,尤其當情節除了線性推進外,還有情緒的高低起伏,特別是與角色相關時,情節圖就能發揮作用。

我自己設計的課文《學田鼠開路》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結構。故事一開始有交通問題,主角皮爾森看到田鼠挖路得到靈感,想要將交通地下化,然後歷經困難,最終改善了交通。這個故事中,主角的情緒是從煩惱、低落,到靈感乍現的興奮,再到遇到阻礙的挫折,最後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這種高低起伏的情節,能幫助孩子了解主角如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再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

在語文科中,我們的圖像策略很多時候都是幫助我們理解文本。既然是故事,要理解的重點就是人物行動及其情緒。透過高低起伏的情節圖,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文本,也能幫助他們記錄情緒變化,理解人物的心理脈絡。

早年,在科技不發達時,我會用小白板與孩子們討論每一段的起因、關鍵詞、情緒,並畫出線段。老師帶著全班做(TS)後,第二篇文章就可以讓小組完成(SS),第三次則讓孩子試著自己做。我會先引導孩子劃分意義段,根據人物行動、情節或場景轉換來區分。再請學生用短語命名意義段,這個命名過程需要練習與比較,最終達成共識。

接下來,針對有情緒起伏的文本,每個意義段都會有相對應的情緒。我會問孩子:「主角是什麼情緒?從哪句話看得出來?是高還是低?」讓他們辨別後畫下來。將這些點連起來,就會變成情緒心電圖。這種方式能有效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文本的情緒變化。

故事 T:重複情節的最佳拍檔

故事 T 圖,顧名思義就是像一個 T 字形,它能讓故事的節奏呈現得比較整齊、可預測,每次推進都有點雷同。例如《三隻小豬》這類有「三次法則」的故事,就非常適合用故事 T 圖,未來在創作時也非常好用。

以《聰明的鼠鹿》為例,老虎想吃鼠鹿,鼠鹿為了自救,一次、兩次、三次地說服老虎該吃誰,最後遇到獵人解圍。這個故事就是標準的三次法則,情節反覆起伏。故事 T 圖能很清楚地整理出鼠鹿與老虎兩位主角的對話與行動,呈現他們如何一步步說服與反應,最終解決問題。當我們對文本概念越深入,就能越清楚該選擇什麼樣的筆記方式引導孩子。

例如,針對《聰明的鼠鹿》中兩個對立的主角,我們甚至可以延伸到情緒轉折圖的進階版,呈現他們心情完全對立的「對稱軸線」概念。這能讓學生討論,當我要用圖像表現一個文本時,呈現的重點是什麼?若要呈現心情,就適合情緒圖;若著重情節,則運用不同的策略。它們都有各自要強調的重點與脈絡。

筆記應用篇:說明文的知識建構術

前面談了記敘文從時間軸、六合法、情節圖到故事 T 的層層教學。現在我們來看說明文。

心智圖:梳理複雜資訊

說明文是客觀陳述知識概念的文章。如果是事物型的說明文,例如介紹 iPhone 17 的各種功能,就非常適合用心智圖或表格,因為它強調的是各個面向。心智圖的放射狀分支,能清楚呈現一個主題下的不同重點及其細節。雖然心智圖運用範圍廣泛,記敘文也能用,但我個人在教說明文時特別喜歡用心智圖。

心智圖以主題為中心,透過放射狀觸發思考脈絡。運用在閱讀上,它能梳理文本;運用在創作上,則能觸發創意思考。我會帶著孩子去找意義段,切分句子,找出主要關鍵詞,再將次要關鍵詞寫在後面。它透過分層的概念貫穿文本,而非單靠提問。將關鍵詞畫完後,再教學生如何將這些關鍵詞放到心智圖上,將大概念放前面,次概念放後面。

例如《臺灣的山蕉魚》這篇文章,從不同面向介紹山蕉魚。透過切句、找關鍵詞,就能發現它的特色(有山蕉味、不是魚而是兩棲類)、以及「小時候」和「長大」的不同概念,這些都能清楚地展現在心智圖的兩支分支上。

所有文章都能畫成心智圖,但運用在說明文會更容易,因為它本身就是分段介紹不同事物。我會先示範(TS),再讓小組畫(SS),小組會討論、比較,找出問題點,最終再讓學生獨立完成。許多學生回饋,心智圖幫助他們快速抓取文章脈絡,組織腦海中的圖像。這是一個透過不斷經驗累積與指導的過程,雖然難以一次學會,但長期練習絕對受益良多。

表格:比較分析的利器

心智圖固然好用,但並非所有說明文都適合。如果一篇文章是在講一個範圍,例如高樓大廈,但每一段都舉出不同的例子,且這些例子都有共同的功能、特色、外形等上位概念,這時就非常適合用「表格」來進行比較。表格能清晰有條理地羅列資訊,幫助我們一目了然。

所以,只要人物、故事或議論文的論據中,存在共同的上位概念,表格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比較工具。

筆記應用篇:議論文的深度思辨

說明文可以用表格,議論文也超適合用表格!

表格:論點與論據的清晰呈現

議論文的結構性非常明顯,它通常會先提出論點,然後提供論據,最後有一個總結。中間的論據寫法都很相似。在結構明確的狀況下,表格能非常清楚有條理地呈現論點、論據與重申論點的關係。例如以《在挫折中成長》這類課文為例,不管哪個版本,其結構都是典型的論點、論據、重申論點。將這些內容整理成表格,就能清楚展現不同課文即使論點不同,但其論據的舉例方式(事例或物例)和結構卻是一致的。表格能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到,找到例子、解決問題、結果如何,再加上自己的觀點,就是一個很好的論據練習。

六頂思考帽:多角度議題探討

在討論議題時,我非常喜歡運用「六頂思考帽」的概念。由愛德華·德·波諾在 1980 年代提出的六頂思考帽,代表著不同的思考角度:情緒、事實、正向影響、負向影響、創新建議,以及最終的決定與反思歷程。它非常適合在思考新聞事件、不確定答案或有多種可能做法時使用。

我曾將六頂思考帽運用在班級經營上。當班上有同學作弊時,身為老師,我們不只處理懲罰,更要引導同儕間的人際變化。我們用六頂思考帽引導全班討論作弊這件事:難道它真的完全沒有任何正面的價值嗎?有小朋友說,作弊的價值是滿足自己的期待,這代表他對自己有期待。但壞處是,他無法真實面對自己,對別人也不公平。既然動機是好的,方式卻錯了,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去做?透過討論,孩子們自己整理概念,並從中學到與省思。這樣帶著孩子們將事情想一遍,能讓他們更通透地看待問題,不會只從單一角度。這對社會課的議題討論、國語課的讀報教育、國際教育或班級經營都非常適用。它的方法就是:先從事實看,再從每個角度戴上不同的帽子去思考,找出新的發現,最後考慮未來的行動和反思。

筆記應用篇:詩文的抽象轉譯

最後,我們來談談詩文的筆記。我發現「溫轉圖」(視覺轉譯圖)在教授古詩時特別有用。當學生在讀古詩時,可能不完全理解每一句話,但如果能將詩意用圖像的方式轉譯出來,你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是理解的。所以,溫轉圖能幫助孩子理解較難讀懂的詩文,將抽象概念具象化。

例如〈送別〉這首詩,我會請學生圈出詩中看到的景物,找出它們的相對位置,然後畫出來。先找再畫會更清楚。畫完後,我會請學生上台分享:「我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畫?這裡的圖講的是哪一句?」在無形中,這就拉近了孩子與詩的距離。每次教古文,我都是這樣引導的。

另一首我很喜歡的詩,即使現在課本中沒有了,但它也很典型。它在講插秧,照映著水田、天空、白雲,然後又插在綠樹、山上。透過圖像,倒影的意象完全展現出來,詩的文字與圖畫完美呼應,美不勝收!所以,只要是比較難理解的文本,例如鳥的位置變動,或是人物的動作裝扮,都可以透過溫轉圖、甚至肢體動作來展現,這都是很棒的方式。

總結:圖像筆記的實踐之道

時間有限,但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總結來說,圖像筆記的教學實踐之道是:

  1. **一次只教一種:** 依照文體特性,選擇最適合的筆記法。
  2. **拒絕照抄,強調整理:** 我不喜歡學生照抄,所以教學步驟是:老師示範(TS)→ 小組練習(SS)→ 個人獨立完成。在小組合作時,他們會討論與整理,而非抄襲。
  3. **可視化的思考過程:** 筆記沒有標準答案,它是一個可視化的思考過程。沒有標準,但有「更好」!所以,必須透過不斷的觀摩學習,融入你自己的個人風格,才能形成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圖像筆記。

希望今天短短的分享,能讓大家善用筆記的力量,一起探險學習的思考!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