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社會領域教學」標籤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社區守護者計劃:從繪本到田野調查,讓孩子實踐SDGs

圖片
📚 開場白:從SDGs聊起,原來老師們都在默默觀課 在這場《居久屋微醺夜》中,我第六度登台講述SDGs的教學應用。起初沒料到有這麼多社會領域老師會回看直播,這也讓我更認真地準備每一次分享,盡量將實體與線上內容做出差異,增加更多操作性內容。這次主題「社區守護者計劃」,正是希望從「走出學校」、「回到社區」的觀點出發,談談SDGs怎麼與在地生活貼合。 📖 一本繪本開啟的行動:從《社區裡的每一隻狗》出發 這本推薦的繪本《社區裡的每一隻狗》講述了一位孩子與奶奶,從「想養狗」出發的生活觀察與行動旅程。孩子先是提出問題,奶奶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引導他自己找答案。這樣的故事脈絡正是「公民行動」的最佳典範——從生活中提問、實地調查、進行紀錄與歸納、再到提出結論與改善方案,完全體現了行動的歷程,也讓我帶領學生模仿其精神進行社區調查。 🧭 田野調查的基本功: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問題 我們太常忽略田野調查的基礎力。孩子在故事中進行狗狗普查,背後牽涉抽樣、代表性與資料蒐集邏輯。我讓學生練習從生活出發,像是觀察誰在家門口放盆栽?訪問里長為何有老人共餐?逐步訓練他們提問的敏銳度與思辨的深度。 🧠 SDGs不只是口號:從價值觀出發的探究行動 在推動SDGs的教學過程中,我強調一件事:別急著灌輸孩子「對的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們有空間去討論、去試錯、去承擔後果。像我在課堂上請學生調查家中鞋子數量,藉此引導他們去思考消費觀、材質選擇與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從生活小事推演出大哉問,才是真正的素養養成。 🌱 用框架引導探索:搭配SDGs圖鑑與教科書 除了繪本,我還推薦了《SDGs圖鑑》這本簡明易懂的書,適合讓孩子對照現象與聯合國17項永續目標分類。搭配教科書內容,如珍珠奶茶、茶葉調查等素材,我設計了一整套提問與觀察的框架,讓孩子從問題出發,再回頭思考行動的必要性與影響力。 🎤 社區走讀與真實對話:拜訪里長的驚喜 帶孩子實際走訪社區時,他們問出盆栽為何密集、老人共餐的真實原因,甚至拋出移工與公共安全的議題。我驚訝孩子的敏銳觀察,也感受到地方人士的回應深度。這樣的真實對話,不只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也讓他們理解「生活即政治」的含義。 🔍 從現象到倡議:調查方法與工具應用 我設計了簡單的調查表,教孩子如何進行定點定時觀察,如何善用錄音...

【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孩子看懂世界!從社會科學思維到資料查證的教學魔法

圖片
🎯 走進社會科教學現場:讓資料力成為思辨力的起點 在這場由新北光華國小陳香吟老師主講的講座中,我像是重新認識了「社會科」這門課。它不再只是歷史年代與地理地名的背誦,而是引導孩子打開眼界,練習查證、辯證與思考。我也驚覺,身為老師的我們,其實肩負著孩子「成為有世界觀的公民」的起點。 這堂課提醒了我:社會科是啟動學生「證據力」與「同理心」的教學場域,也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站。 🔍 不是Google一下就好:證據力的第一課 「查資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往往就是在搜尋欄輸入句子、點開第一則結果。香吟老師用生活化的例子提醒我們:Google 不等於查證,搜尋引擎後面的結果,其實藏著無數立場與傾向。她讓學生從三個不同來源: 政府、學界與民間 進行「三角檢證」,逐步理解何謂證據力、什麼是可靠資訊。 她甚至舉了「吸管使用分析」的例子,示範如何帶學生拆解資料的來源與立場,從「點進連結」到「批判性分析」,讓查資料不再是滑過畫面,而是一場主動出擊的學習。 📖 資料閱讀也能訓練:長文不怕,只怕沒有方法 在孩子眼中,一篇長文往往成了「無字天書」。但香吟老師設計的方法卻讓我眼睛一亮——她請孩子在段落旁邊標註「原因、影響、方法、結果」等小字,引導學生主動梳理文本邏輯。 這不僅提升閱讀理解,更奠定他們未來面對真實世界中龐大資訊時,仍能 保持邏輯、抓住關鍵 的能力。她稱之為「閱讀策略裡的分類練習」,目的是幫助孩子訓練思考結構感。 就像她說的:「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標題,但每一段話背後都有一個邏輯。」這種訓練,讓學生能自己釐清資料與觀點的層次。 🤖 AI不會取代老師,會的是擴增孩子的思辨半徑 「小學生能用AI嗎?」這個問題常被提起,而香吟老師給出最精彩的回應。她不僅讓孩子使用ChatGPT、Bing等AI查詢,更強調比對資料來源,進行交叉驗證。原來,AI不是終點,而是入口—— 它打開的是資訊分析與自我判斷的大門 。 她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練習方式: 每個學生用三種AI工具,查詢同一個主題 ,再記錄資料異同與出處,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活動設計,不但讓孩子更熟悉AI工具,也讓他們建立起「不輕信單一資訊」的判斷習慣。 🏛️ 圖書館裡的世界觀:站上資料的肩膀看見更遠 如果說網路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資料泡沫,那麼國圖、北市圖與國臺圖就是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