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孩子看懂世界!從社會科學思維到資料查證的教學魔法


🎯 走進社會科教學現場:讓資料力成為思辨力的起點

在這場由新北光華國小陳香吟老師主講的講座中,我像是重新認識了「社會科」這門課。它不再只是歷史年代與地理地名的背誦,而是引導孩子打開眼界,練習查證、辯證與思考。我也驚覺,身為老師的我們,其實肩負著孩子「成為有世界觀的公民」的起點。

這堂課提醒了我:社會科是啟動學生「證據力」與「同理心」的教學場域,也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站。


🔍 不是Google一下就好:證據力的第一課

「查資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往往就是在搜尋欄輸入句子、點開第一則結果。香吟老師用生活化的例子提醒我們:Google 不等於查證,搜尋引擎後面的結果,其實藏著無數立場與傾向。她讓學生從三個不同來源:政府、學界與民間進行「三角檢證」,逐步理解何謂證據力、什麼是可靠資訊。

她甚至舉了「吸管使用分析」的例子,示範如何帶學生拆解資料的來源與立場,從「點進連結」到「批判性分析」,讓查資料不再是滑過畫面,而是一場主動出擊的學習。


📖 資料閱讀也能訓練:長文不怕,只怕沒有方法

在孩子眼中,一篇長文往往成了「無字天書」。但香吟老師設計的方法卻讓我眼睛一亮——她請孩子在段落旁邊標註「原因、影響、方法、結果」等小字,引導學生主動梳理文本邏輯。

這不僅提升閱讀理解,更奠定他們未來面對真實世界中龐大資訊時,仍能保持邏輯、抓住關鍵的能力。她稱之為「閱讀策略裡的分類練習」,目的是幫助孩子訓練思考結構感。

就像她說的:「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標題,但每一段話背後都有一個邏輯。」這種訓練,讓學生能自己釐清資料與觀點的層次。


🤖 AI不會取代老師,會的是擴增孩子的思辨半徑

「小學生能用AI嗎?」這個問題常被提起,而香吟老師給出最精彩的回應。她不僅讓孩子使用ChatGPT、Bing等AI查詢,更強調比對資料來源,進行交叉驗證。原來,AI不是終點,而是入口——它打開的是資訊分析與自我判斷的大門

她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練習方式:每個學生用三種AI工具,查詢同一個主題,再記錄資料異同與出處,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活動設計,不但讓孩子更熟悉AI工具,也讓他們建立起「不輕信單一資訊」的判斷習慣。


🏛️ 圖書館裡的世界觀:站上資料的肩膀看見更遠

如果說網路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資料泡沫,那麼國圖、北市圖與國臺圖就是深海裡的智慧寶庫。香吟老師親自示範如何透過公立圖書館申辦帳號、登入資料庫,取得一手資料、查閱國際觀點、觀看線上展覽。

她甚至帶大家實際操作,如何用Google文件翻譯外文資料,如何比對國內外資料觀點差異。這些細節,讓我重新省思:資料不該只是拿來「用」,而是拿來「比較與理解」的。

學生不再只是資訊的接收者,而是有能力去選擇、判斷與發聲的知識參與者。


🌱 教學的終點不是答案,而是價值觀的養成

「教社會科,其實是教價值觀。」香吟老師說這句話時,我心頭一震。當我們讓孩子接觸各種事實、觀點與代價,他們才會意識到:每一個選擇背後,其實都是價值的展現

她設計的活動,讓學生就「兵役義務」、「女性當兵」、「志願役薪資票選」等議題提出探究與討論,從事實出發,結合自己的觀點與建議。這些課堂不是填鴨,而是讓孩子站上自己的立場說話。

這才是真正的素養教育——讓學生敢想、會說,也能提出行動。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