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孩子看懂世界!從社會科學思維到資料查證的教學魔法
🎯 走進社會科教學現場:讓資料力成為思辨力的起點 在這場由新北光華國小陳香吟老師主講的講座中,我像是重新認識了「社會科」這門課。它不再只是歷史年代與地理地名的背誦,而是引導孩子打開眼界,練習查證、辯證與思考。我也驚覺,身為老師的我們,其實肩負著孩子「成為有世界觀的公民」的起點。 這堂課提醒了我:社會科是啟動學生「證據力」與「同理心」的教學場域,也是價值觀養成的第一站。 🔍 不是Google一下就好:證據力的第一課 「查資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往往就是在搜尋欄輸入句子、點開第一則結果。香吟老師用生活化的例子提醒我們:Google 不等於查證,搜尋引擎後面的結果,其實藏著無數立場與傾向。她讓學生從三個不同來源: 政府、學界與民間 進行「三角檢證」,逐步理解何謂證據力、什麼是可靠資訊。 她甚至舉了「吸管使用分析」的例子,示範如何帶學生拆解資料的來源與立場,從「點進連結」到「批判性分析」,讓查資料不再是滑過畫面,而是一場主動出擊的學習。 📖 資料閱讀也能訓練:長文不怕,只怕沒有方法 在孩子眼中,一篇長文往往成了「無字天書」。但香吟老師設計的方法卻讓我眼睛一亮——她請孩子在段落旁邊標註「原因、影響、方法、結果」等小字,引導學生主動梳理文本邏輯。 這不僅提升閱讀理解,更奠定他們未來面對真實世界中龐大資訊時,仍能 保持邏輯、抓住關鍵 的能力。她稱之為「閱讀策略裡的分類練習」,目的是幫助孩子訓練思考結構感。 就像她說的:「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標題,但每一段話背後都有一個邏輯。」這種訓練,讓學生能自己釐清資料與觀點的層次。 🤖 AI不會取代老師,會的是擴增孩子的思辨半徑 「小學生能用AI嗎?」這個問題常被提起,而香吟老師給出最精彩的回應。她不僅讓孩子使用ChatGPT、Bing等AI查詢,更強調比對資料來源,進行交叉驗證。原來,AI不是終點,而是入口—— 它打開的是資訊分析與自我判斷的大門 。 她分享了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練習方式: 每個學生用三種AI工具,查詢同一個主題 ,再記錄資料異同與出處,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活動設計,不但讓孩子更熟悉AI工具,也讓他們建立起「不輕信單一資訊」的判斷習慣。 🏛️ 圖書館裡的世界觀:站上資料的肩膀看見更遠 如果說網路像是浮在水面上的資料泡沫,那麼國圖、北市圖與國臺圖就是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