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繪本教學」標籤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社區守護者計劃:從繪本到田野調查,讓孩子實踐SDGs

圖片
📚 開場白:從SDGs聊起,原來老師們都在默默觀課 在這場《居久屋微醺夜》中,我第六度登台講述SDGs的教學應用。起初沒料到有這麼多社會領域老師會回看直播,這也讓我更認真地準備每一次分享,盡量將實體與線上內容做出差異,增加更多操作性內容。這次主題「社區守護者計劃」,正是希望從「走出學校」、「回到社區」的觀點出發,談談SDGs怎麼與在地生活貼合。 📖 一本繪本開啟的行動:從《社區裡的每一隻狗》出發 這本推薦的繪本《社區裡的每一隻狗》講述了一位孩子與奶奶,從「想養狗」出發的生活觀察與行動旅程。孩子先是提出問題,奶奶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引導他自己找答案。這樣的故事脈絡正是「公民行動」的最佳典範——從生活中提問、實地調查、進行紀錄與歸納、再到提出結論與改善方案,完全體現了行動的歷程,也讓我帶領學生模仿其精神進行社區調查。 🧭 田野調查的基本功: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問題 我們太常忽略田野調查的基礎力。孩子在故事中進行狗狗普查,背後牽涉抽樣、代表性與資料蒐集邏輯。我讓學生練習從生活出發,像是觀察誰在家門口放盆栽?訪問里長為何有老人共餐?逐步訓練他們提問的敏銳度與思辨的深度。 🧠 SDGs不只是口號:從價值觀出發的探究行動 在推動SDGs的教學過程中,我強調一件事:別急著灌輸孩子「對的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們有空間去討論、去試錯、去承擔後果。像我在課堂上請學生調查家中鞋子數量,藉此引導他們去思考消費觀、材質選擇與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從生活小事推演出大哉問,才是真正的素養養成。 🌱 用框架引導探索:搭配SDGs圖鑑與教科書 除了繪本,我還推薦了《SDGs圖鑑》這本簡明易懂的書,適合讓孩子對照現象與聯合國17項永續目標分類。搭配教科書內容,如珍珠奶茶、茶葉調查等素材,我設計了一整套提問與觀察的框架,讓孩子從問題出發,再回頭思考行動的必要性與影響力。 🎤 社區走讀與真實對話:拜訪里長的驚喜 帶孩子實際走訪社區時,他們問出盆栽為何密集、老人共餐的真實原因,甚至拋出移工與公共安全的議題。我驚訝孩子的敏銳觀察,也感受到地方人士的回應深度。這樣的真實對話,不只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也讓他們理解「生活即政治」的含義。 🔍 從現象到倡議:調查方法與工具應用 我設計了簡單的調查表,教孩子如何進行定點定時觀察,如何善用錄音...

【居久屋課程筆記】議論文教學實務分享:從繪本、時事到課文的完整教學歷程

圖片
議論文教學實務分享:從繪本、時事到課文的完整教學歷程 🔧 意外開場:冷氣罷工也擋不住我的熱情 就在《居久屋微醺夜》第31集開錄的那晚,我狼狽地換了間房間上線,只因冷氣臨時罷工。手忙腳亂間,筆電移動、位置調整,我一邊喘著氣一邊慶幸:幸好不是直播中途滴水,不然就尷尬了。這樣的混亂反而讓我更堅定,要把今晚的議題——議論文教學的教學歷程與方法,完整且有熱度地分享給大家! 📘 從一本書談起:「寫作課玩個夠」的誕生 雖然主題是議論文教學,但我想從新書說起。我的新書《寫作課玩個夠》其實正是這些年累積的實作經驗整合。不只是卡牌、繪本、活動設計、遊戲轉化,它涵蓋了從低到高年級如何啟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與實戰練習,讓「寫作不再是痛苦,而是可能」成為課堂的日常。 🚂 什麼是議論文?一台有力的「想法列車」 我總喜歡用一台小火車來比喻議論文的本質。火車頭代表你的立場與觀點,而車廂是一節節的理由與論據,車廂越豐富、連結越強,這列火車才能跑得穩、跑得遠。議論文最關鍵的,就是讓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主張,並提出讓人信服的支持理由。 🔍 用地震例子切分三大文體 我用「地震」這個主題區分三種文體最清楚:若著重感受與歷程,是記敘文;若解釋地震原理,是說明文;若提出觀點,如「台灣防災是否足夠」,則是議論文。這樣的比較讓孩子明確理解三文體間的差異。 🧠 學會分辨事實與觀點,是議論文的基本功 學生必須學會分辨「事實」與「觀點」,如「太平洋是最大海洋」是事實,「海很療癒」則是觀點。理解這一點,是孩子建立有力論點的起點。 🦊 狐狸真的狡猾嗎?讓繪本挑戰既定思維 我使用顛覆傳統印象的繪本,讓孩子重新看待「壞角色」的定位。觀點不是絕對的,當我們懂得反思與對照,我們的思考範圍也將更寬廣。 📊 零用錢大作戰:用圖像說服你媽加零用錢 繪本《小圖和小顏》成了我引導孩子理解「說服力道」的起點。學生分析各種說服方式:抱怨、情緒、統計圖、對比圖表……最後理解「有理有據」才是最強說服術。 🎨 用畫圖也能寫議論文 學生以圖像傳達觀點,例如畫 LINE 群組表達「反對延後上課」、畫制服統計圖支持「改制服」。我發現圖像是孩子思考的延伸,也是觀點的另一種語言。 🗞 讀懂新聞才有觀點:結合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