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閱讀教學」標籤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起步走: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閱讀教學魔法

圖片
閱讀起步走: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閱讀教學魔法 📚還有這種書?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魔法 你有沒有聽過學生驚訝地說:「老師,這種書天底下竟然有?」這不是誇張的驚嘆,而是我在推動閱讀時,親身經歷的場景。曾經有個孩子看到我在看麵包教學書,就驚訝到不行。他們從沒想過書不只是圖畫書,還有教做麵包的、語文教學的、甚至是簡體字版本的!那一刻我深刻體悟:我們得創造機會,讓孩子遇見不同的書。 🎯從課綱出發,用指標設計課程 閱讀課不能只是隨性地講故事,更要對應到課綱。我參考國語文課綱中的閱讀學習表現指標,自行將其分類並串聯不同年段的學習目標,從「大量閱讀」、「參與閱讀社群」到「認識多元文本」,每一項指標我都嘗試在課堂中達成。這不只是圖書館課的任務,更是每位導師都能參與的語文教育。 📖從繪本到橋樑書:讓孩子跨出閱讀舒適圈 低年級孩子慣看繪本,但當我們引導他們進入橋樑書時,挑戰也就來了。我會以「歸納法」讓孩子先體驗再統整:給他們簡單、字大、薄薄的一本橋樑書,計時閱讀10分鐘,再與繪本比較,歸納出什麼叫做橋樑書。從插圖變少、字變多、排版變化,到開始出現目次與摺口,孩子的觀察力與專注度大大提升,學會不排斥字多的書,是邁向末讀與大量閱讀的重要一步。 🛠閱讀技巧小教室:跳過也是一種智慧 大量閱讀的門檻不只是興趣,還有技巧。我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女兒懂得從目次挑章節先讀再整合,兒子則靠著與爺爺討論劇情,慢慢讀完一本無注音的書。我教孩子們四招「破解不懂的詞」:看部首、重讀上下文、略過再繼續讀,甚至搭配恩賜貼任務,讓他們記錄不懂的詞並嘗試自己推理。這不只是提升閱讀量,更是讓孩子有信心面對陌生文本的關鍵! 📚閱讀推推推!用活動讓書飛出書架 每一節課我都會推一套書。從橋樑書開始,到「故事摩天輪」、知識類繪本如《螞蟻》,我用KWL策略讓孩子先說出既有知識、提出問題、再透過閱讀學習單完成理解與筆記。圖書館的書架上,書常常一節課後就空了。這不是我多厲害,而是孩子真心被激起了閱讀的渴望。 🏪學生書店開張:主題式閱讀初體驗 我設計了「主題書專賣店」活動,每組學生要找書、決定主題、佈置書店、寫宣傳標語,還能讓同學用點點投票人氣書店。從「貓咪館」、「六大類食物店」、「過去的人做了什麼事店」,孩子們透過策展、...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理解的秘密武器:用結構策略打造學習超能力!

圖片
📚 結構策略這樣玩,閱讀與寫作一次搞定! ✏️ 我為什麼愛上結構? 你知道嗎?我自己是一個超愛「整理資訊」的人。每次面對滿滿的文字,我就忍不住想把它們「變身」成一張張結構圖、表格、流程圖──只要有結構,我的腦就會瞬間清明,閱讀理解力飆升! 前幾天,我在做數位學習肩輔的簡報時,一開始是一堆條列式文字,後來我把它們重新整理成三層結構的圖解,哇~那閱讀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結構策略如何成為我們教學與學習的神隊友! 🧠 結構力啟動:從句子開始拆解 「閱讀理解」不該只是一直念、一直猜,而是可以「有系統」地去看文章的組成。例如我們從最小單位──句子──開始切入。小壁虎老師示範了基本四要素句子(時間、誰、在哪裡、做什麼)與因果、並列句型的拆解方式。學生知道結構之後,不只閱讀更理解,連造句也更精準! 最棒的是,我們還可以把這些句型畫成圖,像「因為…所以…」的箭頭圖、「而且」的合併圖,一看就懂,學生超有感! 🧱 段落分析術:理解不是靠死背,是靠拆解! 小壁虎老師用自然課本裡的「風化作用」段落當例子,把並列的影響因素(雨水、風、氣溫變化…)畫成圖解,孩子瞬間豁然開朗。 甚至連國語課本的說明文也可以這樣搞定!像「建築界的長頸鹿」那課,從句子開始切、標色、分類,一路統整出三層訊息:「外型特色 → 特殊功能 → 城市特有」,孩子懂了就能自己套用這個架構去寫羅東文化館的介紹文, 閱讀與寫作同步進化 ! 🧩 故事也有骨架:圖像化讓孩子看懂劇情脈絡 低年級怎麼學結構?小壁虎老師給了一個超可愛又實用的方法:「紙片故事排序遊戲」!透過故事切片、時間線索、情緒分析與故事結構圖,孩子能清楚掌握起因、經過、結果,甚至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三關卡冒險故事。 🧱 從記敘文到說明文:篇章結構怎麼教? 中高年級的課文怎麼教結構?從三段式敘述文到說明文的總分總架構,小壁虎老師用學生投稿範例示範,孩子不只讀懂課文,也能清楚表達觀點。 🔄 教學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修正設計! 當學生堅持某個答案時,老師該做的是回頭檢視我們給的引導。從「開頭」改成「起因」,讓故事教學更貼近孩子的邏輯,這就是教學的覺察與成長! 💡 結構,不只是閱讀力,更是思考力與創作力! 從句子的基本款、段落組合,到篇章架構與圖像式表達,結構策略讓教學變得有方向...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圖片
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 新世代閱讀超展開:我在得報平臺看見的可能 📚 不是多看一篇,而是學會閱讀的方法 還記得那天晚上,在《居久屋微醺夜》的燈光下,我靜靜地聽著欣希教授娓娓道來「得報」平臺的誕生故事。那不是一場產品介紹,而是一場關於閱讀、關於孩子、關於教學方法的熱情告白。 得報不是資訊堆疊的資料庫,而是為這個世代的孩子量身打造的學習場域。它從「方法」出發,用閱讀養成感受力、思考力與表達力。我聽著,心裡一次又一次被點燃:原來閱讀不只是讀懂,更是去感受、去思辨、去表達。 🖼️ 美感設計的第一印象,打開了互動的魔法門 「歡迎來到得報,這一期的主題是……」還沒點開文章,我就被那張設計感滿滿的封面圖吸引。原來,得報從一進站就開始說故事。圖像裡藏著謎語、小問號,勾起了好奇心,這些細節,不只是視覺吸引,更是在訓練孩子的觀察與探索力。 接著我看到主題探索窗、學習啟安館、創世研究院、書海奇遇與世界觀察塔……這些命名也太浪漫了吧!這根本是用遊戲的思維在設計閱讀場域! 🧠 教孩子方法,而不是只塞給他文章 得報的核心理念,不是「多看」,而是「學會看」。我最喜歡欣希教授說的那句話:「有時候,不是先有興趣才有能力,而是教會方法,能力提升了,孩子才會喜歡閱讀。」 這句話打中我——我們總期待孩子自動自發、愛上閱讀,可我們真的有教他們「怎麼讀」嗎?得報不只是有文章,還搭配多元任務:像「聽說劇場」會要求孩子朗讀文章、上傳音檔,由 AI 評分並給予回饋,甚至提出改善建議。這才是真正的教學設計! 🎯 任務設計超細緻,自主閱讀不再放牛吃草 暑假來了怎麼辦?得報設計了「閱讀地圖任務」!孩子根據生日選文章、根據喜好選作家,進行八個小挑戰,完全 gamification 的設計,讓孩子有選擇權,同時廣泛接觸不同類型文本。 最感動的是那個「故事轉折任務」:讀完一篇故事,請孩子找出轉折點並改寫結局,然後由 AI 給分、給回饋。這是創意與理解力的結合,也是寫作訓練的黃金橋段! 🧩 金幣制度:讓參與變成貢獻,讓獎勵變成影響力 得報的金幣制度超有哲學!不是比誰分數高,而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