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鄉土記憶與學習任務設計:用老照片與新地圖開啟學生觀察力
🧭 開場失控也沒關係,因為我們要出發尋寶啦!
這次微醺夜的直播開場又讓丫亮笑長捏一把冷汗,因為我又搞不定技術問題啦!但其實這正好映照了我跟科技之間微妙的距離:我不焦慮,只是很自然地把它放一邊。但作為一個老師,我越來越發現,如果我們想要和這個世代的孩子對話,就真的得靠點「科技魔法」。所以這一集,我想和大家聊聊,我是怎麼用老照片與新地圖,打開學生觀察世界的大門!
🖼 孩子眼中的世界,為什麼那麼平?
你有沒有帶孩子去看過展覽,結果他們一路抱怨:「那是老人家的東西」、「一直走好累」、「我都看不懂」?這不是個案,而是現代孩子的常態。他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斥、娛樂即時的時代,沒有意義、沒有連結的活動,他們不想看、不想走,更不想記得。
但真的什麼都沒興趣嗎?我不這麼覺得,我認為關鍵在「動機」。當孩子覺得一件事跟自己無關,那就算你再怎麼熱情介紹,也只是大人自嗨而已。
📍 從樂生療養院出發:地方記憶就在身邊
我帶著學生從學校出發,走訪只有公車兩站距離的樂生療養院。他們從來沒去過,甚至不知道這個地方存在。但一旦搭配了社會課本的內容、報告任務與現場體驗,學生開始有感了。
我要求每組帶平板拍照,不只是紀錄,也是任務。回來要交報告,還得上傳到Padlet,甚至轉做成Podcast內容播出,讓孩子意識到「這不只是戶外教學,而是世界在等你發聲」。有了任務,孩子們不再只是在旁邊走走看看,而是真的「看見」了什麼。
🖼 藝術館、紀錄片與現場觀察:驚喜就在轉角
我曾帶孩子看光點電影院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他們事前滿滿抗拒:「這是去睡覺的吧?」但實際觀影後,有人驚訝地問:「那個白臉的人是誰?」從一張照片、一張海報出發,我引導他們觀察:異技是誰?穿著有什麼意涵?畫面為什麼要和輪船一起出現?當他們發現原來課本沒提的歷史角色可以這樣理解,整個人都亮了起來。
🏛 老照片 + 新地圖 = 深度學習的密碼
很多人問我:孩子到底看不看得懂老照片?我說:「會,但需要引導。」我教孩子觀察構圖、人數、背景、建築樣式、甚至歷史脈絡,從圖片一路走到地圖,最後搭配像是臺灣博物館、鐵道園區、攝影文化中心的實地參訪與線上資源,孩子們開始做比較、做推論、甚至開始提問。這才是探究的起點。
💡 學習任務怎麼設計才不無聊?
我不只分小組、分角色,還讓每個孩子在Padlet上有「責任洞洞」,沒交資料我一看就知道。每個人的歷程都能被記錄與回顧。再加上Canva、錄音工具、Google Earth等數位資源,孩子能把實地觀察轉化為故事牆、地圖任務或展覽任務。不只是交差,而是展現觀點。
🌍 地圖打開的,是視野與想像
我帶孩子對比老地圖與新街景,從總督府講到總統府,從1935年史證博覽會講到光復後的受降典禮,孩子漸漸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知道一張圖的背後,是制度、時代、甚至權力的轉換。
我甚至鼓勵他們去問家裡的長輩,對老照片有什麼記憶。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忽略了家庭裡的活教材。
🧠 老照片與地圖,是素養教育的核心資源
不管是看展覽、對照片做觀察比較、還是轉化成Podcast或明信片,我想強調的只有一件事:孩子不是不會感動,而是需要時間與體驗去沉澱感動。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看到世界的機會,陪著他們走過熱與冷,走過無感與有感,終有一天,他們會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 講義下載:https://reurl.cc/YY5x3X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