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25. 勇闖教育界:不會五十音如何在日本工作? ft. 田思源

大家好,我是LoiLoNote的思源。前陣子我受邀上了噗噗聊聊,和阿亮校長與小壁虎老師一起聊了我從一個不會五十音、也不是老師的台灣人,怎麼走進日本教育科技圈、找到現在在 LoiLoNote工作的故事。這篇文章就是我把那次在噗噗聊聊的談話整理成文字,跟更多想跨國、想進教育界、或是需要勇氣的人分享。噗噗聊聊的節目一直很貼近教師生活與教育現場,我很高興能在節目中說出我的經歷,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跨出舒適圈的一個參考。


大概概要:我是誰,為何會去日本?

我叫田思源,出生在台灣,過去在台灣有穩定工作。後來因為打工度假,我在加拿大認識太太,兩人回國後談到未來規劃,我們決定要有人移居對方國家。因為太太在日本工作,最後由我過去那邊重新開始。

去到日本之初的狀況很單純:不會五十音、語言不通,也沒有刻意想要立刻進入教育界。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要開始新的生活,就試試看不同的挑戰。就像我在噗噗聊聊說的:「我就是那種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


語言學習與生活適應:從自信到挫折,再到調整

語言的學習過程比我想像中更花時間。剛開始在語言學校上課時,我自信滿滿,覺得「沒問題」,但實際到便利商店、到職場環境,一切都不一樣。我學了大約一年半,才發現自己其實還差很多。那段時間我沒有工作,主要靠過去的積蓄生活,日子充滿了讀書、練習與等待。

我和太太在家裡最開始還是用英文溝通,但我有刻意把使用英文的頻率降到最低,多用日語去嘗試。語言學習除了努力之外,我也發現有些東西真的需要天分——所以有時候會很辛苦,也很需要耐心。

幾個讓我挺過來的實際做法

  • 設定明確的學習期限(deadline),逼自己加速學習。
  • 每天在生活情境中刻意練習(例如便利商店、搭車、餐廳點餐)。
  • 與太太約定日常使用語言,盡量用日文溝通來建立語感。
  • 保持心態彈性:有時候先去做一些不需語言的工作,並不代表放棄夢想。

找工作的挫折與轉機

語言不流利期間我也去找過工作。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鎖定與原先在台灣相似的職務,但現實是面試常常沒有回音,甚至因為年齡或職缺的預設條件(例如填表格時預設 20-30 歲),連門都沒踏進去,這讓我相當挫折。某段期間我甚至跑去餐飲業短暫工作,接受現實的同時我也沒有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方向。

真正的轉機來自於緣分與人脈。我太太在學校工作,常常會分享學校內的狀況,我也因此對教育現場有了更多理解。有次剛好認識了在日本從事教育科技的團隊,他們在台灣需要可以協助推廣的人,我就被邀請加入。這個機會看似誤打誤撞,但其實是我在語言學習、生活適應與人際互動累積下的結果。


從產品推廣到教學設計:如何讓老師願意用科技?

加入LoiLoNote 後,我的工作不是單純賣軟體,而是要讓老師們能把這套工具「用進課堂裡」。一開始我以為只要教會功能、示範操作就夠了,但實際上老師們會問的,是「這個能怎麼用在我的課?」、「我該怎麼把它融入我的教學流程?」

我慢慢從失敗中學會,教學示範必須給出具體情境與課例。例如不是只示範如何上傳檔案,而是示範「國語課如何用這套工具做小組討論、如何出卷、如何回饋學生」。這個轉變讓老師開始有想像力,知道把工具放入自己課堂的實際步驟。

賣工具的人是工程師思維,而教學現場需要的是教學思維——把功能轉化成可執行的教學情境,遠比單純教操作重要。

我們做了什麼?

  • 設計「十分鐘上手」的教學示範,降低老師嘗試的門檻。
  • 每次示範都帶入一個實際課例,幫助老師建立課堂應用的想像。
  • 收集老師使用回饋,回傳給開發團隊,讓產品更貼近教學需求。

日本工作的文化差異:嚴謹、敬語與執行力

在噗噗聊聊的談話中,我也談到了日本職場文化:時間觀念強,流程嚴謹,敬語體系讓外國人初期感到吃力。我的公司是新創型教育科技公司,雖然不像大型企業那樣層級森嚴,但仍保有日本人做事細緻與重視使用者回饋的特質。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我們的社長會親自去課堂「蹲課」,據說蹲了近一千堂課,才開發出真正貼合教室需求的功能。這種從使用者現場回來再改良產品的態度,是我在噗噗聊聊上特別想強調的:把使用者需求放在產品設計的核心,結果是產品更容易被老師接受。


給想去日本、或想跨進教育界的你的建議

回顧整個過程,我想對正在猶豫的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或年輕朋友說幾句話,這也是我在噗噗聊聊裡想鼓勵聽眾的重點:

  1. 勇敢跨出舒適圈:不必從一開始就能所有技能,重要的是願意嘗試與學習。
  2. 語言是工具,不是障礙:語言固然重要,但行動更重要。邊做邊學、邊學邊調整。
  3. 累積真實經驗比履歷更有說服力:在教育界,實際接觸老師與學生的經驗,能讓你在面試或工作中更具信任。
  4. 保持謙卑與傾聽:到新環境,先多傾聽、學習當地做事方式,再提出改進建議。
  5. 用產品思維解決教學問題:如果你想把工具帶進教室,不只是會用功能,更要會把功能翻譯成課堂活動。

結語:從噗噗聊聊到每個人的勇氣故事

在噗噗聊聊那天聊完,我回家的路上想,許多人都覺得跨國、轉職或是進教育界很難,但其實每個人的路徑都不一樣。我的經驗或許不是典型的成功故事,但我希望它對你有用:學語言需要時間、找工作會遇到挫折、但只要願意學、願意用心傾聽使用者(老師與學生),機會會出現。

如果你曾經被面試拒絕過,或曾經因語言而自卑,我想告訴你:那是過程的一部分。噗噗聊聊讓我有機會把這些過程說出來,也希望透過我的分享,讓更多人在思考人生轉折時,多一點勇氣與實際的策略。

最後,感謝噗噗聊聊給我舞台,也謝謝每位在教育現場堅持的人。希望我們的談話,能在你需要勇氣與方向的時候,帶來真正的幫助。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