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33. 數位教學發展:從第一本電子書到AI教科書
我是印堂,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從當年在教室裡和學生一起摸索數位工具開始,到加入出版社一同製作第一本電子教科書,最後面對AI浪潮如何把教科書、課程與教師備課流程串聯成有溫度且在地化的數位教學生態。我希望這篇整理能讓一線老師、學校行政、以及對數位教學有興趣的朋友,清楚理解過去二十年的脈絡、現在的挑戰,以及實務上可以馬上試用的工具與建議。
我的二十年數位教學旅程:教室出發,回到課堂需求
回想起來,我最開心的日子還是在當老師的那些年。二十年前,我在小學教書時開始接觸網路與數位工具,當時學校剛開始做班級網站、互動留言板,我也把學校不要的電腦搬回教室,建構出一個小小的「學習角落」。學生透過排點數、課堂操作等方式進入數位學習,彼此之間的互動很純粹、也很直接。

後來進入出版社後,我發現單純發送光碟、教具到學校,與真正整合課程的需求仍有落差。老師在班級經營、備課、補救教學上其實需要的是「能直接在課堂反覆操作」且能與紙本教材結合的數位教具,而不只是零散的資源。
從教具數位化到第一本電子書(2007)
基於上述思考,我們在2007年推出第一本電子教科書。當時的形式多半是光碟,內容把傳統紙本的教具(像花片、錢幣等)數位化,讓老師能在電腦或投影上直接拖拉、計數,學生可以在課堂反覆練習,不用每年發一箱紙本教具。這件事的出發點很簡單:以學校與老師為出發點,讓教具更容易取得、更能反覆使用。
當年我們也面臨技術與使用習慣的挑戰:沒有普及的互動螢幕,老師需要操作投影與單槍定位,老師也會問:「可以存檔嗎?」市場需求促使我們在隔年就加入存檔與筆記功能,功能從簡單到複雜再回到簡單,是一段設計與修正的歷程。
電子教科書的三個階段:推廣、標配化、疫情下的雲端化
- 推廣期(約2007起的前五年):大家開始習慣電子教材、嘗試使用各種互動功能。
- 標配化(後續10到15年):電子教具成為出版社標準內容,選書時成為重要展示項目。
- 雲端化與疫情加速期:跨載具應用與線上授課需求爆發,雲端服務成為必備。
疫情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讓老師沒有選擇,只能使用數位工具。這段時間雖然對老師而言是壓力山大,但也推動了跨平台應用和雲端化的成熟。現在回過頭看,雲端服務、問答互動、成績紀錄等已成為基本需求。
AI時代來臨:我們看到的機會與煩惱
去年以來,AI快速介入教育場域。從界面設計的角度,AI的大好處是「把操作簡化」:老師只需要用語音或簡短指令,就能完成原本需要多步驟的操作,使用門檻降低,願意使用的老師會增加。

但AI也帶來許多挑戰。首先,現有的大型語言模型多數不是以台灣在地教材訓練,生成內容可能與本地課綱、文化不符。其次,我們觀察到AI在處理「整冊、多元教材」時,會出現只看前後、跳過中間內容的狀況,造成答案不夠精準或有斷裂。簡言之,AI聰明但有時「沒耐心看完整本教材」,這點讓我們很擔心。
讓AI懂教材:在地化與學習地圖的重要性
面對AI的限制,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先把「教材內容做為訓練與比對的核心」。既然出版社是內容的提供者與創造者,我們要做的是把108課綱的教材結構化、切割成知識點,建立學習地圖。如此一來,當AI做診斷與推薦時,可以回推到具體的教材段落,推薦也會更精準與可驗證。
這也是我去韓國觀摩AI數位教科書時的感想:大家只看到前端UI的重組性,卻忽略背後如何把教材做到「可重組、可推薦」的工作。出版社有責任把教材做成機器可以讀懂的樣子,這是社會責任,也是服務教師的基本承諾。
實作案例:出題、作文批改、AI語音助教
在康軒我們已經推出多項AI應用,包含AI出題、作文批改與AI語音助教等。這些工具不是為了取代老師,而是為老師解決「繁瑣的事務」。例如作文批改,我們與台中一位校長合作,把教學專業與工程技術結合,做出能幫老師快速批改並回饋教學重點的系統。每天我們的作文批改量可以到達數千篇,顯示老師對於這類工具的需求非常龐大。

AI語音助教則是另一個實用功能,尤其在國語課和朗讀練習時,AI能判斷課文朗讀正確率,老師可以把練習任務直接指派給系統,由系統回傳結果與紀錄,節省大量口頭練習的時間。
實務建議:一線老師如何開始使用與融入課堂
- 從簡單工具開始:我建議老師先試用出題與AI批改這類「明顯節省時間」的功能,讓工具先幫你處理繁瑣工作。
- 使用Plan的概念設計指令:教導老師以「Plan指令」為起點,再深入到工具應用,這樣可以降低AI使用的混亂性。
- 善用QR Code立即互動:我們在電子書中加入QR Code,老師可以放大掃描讓學生直接參與互動測驗,節省搜尋連結的時間。
- 保留教師專業輸入:雖然我們會提供推薦,但老師的調整仍然很重要。建議以「選項式指令」先做統一化,再讓老師再微調。
- 多參與研習與觀摩:多參加出版社或學校舉辦的線上、校內研習,可以更快掌握工具的使用情境。
我也觀察到一個常見問題:很多老師其實不知道這些功能已經存在於電子書或數位平台中。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把新功能以大按鈕、亮點提示的形式放在電子書界面上,降低老師發現與使用的障礙。
未來展望:教師、教材與AI的共生
AI並不是要取代教師,而是像一台「速度倍增器」。如果把AI比喻成讓百米選手搭上高鐵,速度變快之後,下一站的風景會不同。對我來說,AI應該帶來的是更有文化感、更有人情味的教學:讓教師把時間與心力用在教學創新、班級經營與學生情感連結上,而把重複性、可量化的工作交給AI處理。
我們的任務是持續把教材在地化、把學習地圖做好、並把AI工具整合成一套容易上手的流程。當老師使用的頻率越高,系統回饋的資料就越多,AI也會越來越懂台灣的教材與教學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我給老師的最後四句話
- 先從一個小功能開始試用,不要期望一次學會全部。
- 把AI當作助理,而不是裁判,保留你的教學判斷權。
- 把教材做成可被AI讀懂的學習地圖,會讓推薦更精準。
- 多給出版社使用回饋,這是讓工具進步最快的方式。
最後,歡迎大家到我們的數位平台嘗試各項功能,把電子書與AI工具當作日常教學的好幫手。老師們的每一次使用紀錄,對我們的企劃與工程團隊來說,都是最大的鼓勵。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