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面積教學的魔法密碼:王玉珍老師的系統性教學法

解開面積教學的魔法密碼:王玉珍老師的系統性教學法

📏 面積到底是什麼?從一個生活提問開始!

你有沒有曾經問過學生:「阿亮校長有多大?」結果得到一連串奇妙的回答——年紀、腰圍、臉的大小……甚至屁股有多大?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王玉珍老師開場的一個絕妙引導。

她提醒我們:在談面積之前,得先釐清「有多大」到底是在問什麼。是長度?是體積?還是面積?原來,孩子腦中的世界並不總與我們同步,唯有透過生活化的情境與肢體操作,才能真正「對焦」。從周長與面積的辨識開始,我們就得靠具體活動幫助孩子建構概念。


🔍 從地磚到指甲:找回「量」的感覺!

教面積怎能少了「量感」?玉珍老師強調:若孩子對單位無感,再多公式也只是空談。我們需要讓孩子去找——去數客廳的地磚、鋪報紙、甚至量自己的手指大小,讓1平方公分、50平方公分、1平方公尺與1公畝不再只是數字,而是真實存在的空間大小。

這不只是數學課,更是生活裡的觀察與體驗。她說得好:「量感培養好,單位換算就不煩惱!」


✏️ 公式不是背的,是「拼」出來的!

你以為面積公式就是長乘寬、底乘高除以二這麼簡單?王老師可不這麼看。她帶我們一步步從點數出發,讓孩子自己拼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動手剪、動手畫、動手組。

孩子自己從 2x2=4、3x3=9 的算式中觀察到規律,推導出公式,才是真正的「建立概念」。她還分享超實用的活動:像是用Polypad剪紙、Lumio 線上操作、甚至用積木模擬,孩子能夠自己發現「自己乘以自己」就是正方形的魔法。


🧩 複合圖形與圓的奧祕:一切回到長方形!

進入高年級,孩子要處理的不再是單一圖形,而是複合與圖形之間的轉化。此時,若一開始沒建立「長方形」的核心概念,學習就會崩解。

玉珍老師的神操作是這樣的:平行四邊形剪一刀,拼湊成長方形,記錄剪一刀就是那一條隱形的高;三角形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梯兩個全等的梯形又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圓形經由平分越多的切片排成平行四邊形,扇形再從跟圓的比例關係來推。


🎯 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數學才會內化!

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我們講了多少,而是孩子自己發現了什麼。王老師的整堂課,沒有一步是填鴨式灌輸,而是層層遞進的探究歷程。

從數學語言到量感訓練、再到圖形操作,她建構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整套數學思維模式。

這種教學設計,不只是「會算」,更能讓孩子「看懂」「理解」「內化」面積的概念。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