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王玉珍」標籤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面積教學的魔法密碼:王玉珍老師的系統性教學法

圖片
解開面積教學的魔法密碼:王玉珍老師的系統性教學法 📏 面積到底是什麼?從一個生活提問開始! 你有沒有曾經問過學生:「阿亮校長有多大?」結果得到一連串奇妙的回答——年紀、腰圍、臉的大小……甚至屁股有多大?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王玉珍老師開場的一個絕妙引導。 她提醒我們:在談面積之前,得先釐清「有多大」到底是在問什麼。是長度?是體積?還是面積?原來,孩子腦中的世界並不總與我們同步,唯有透過生活化的情境與肢體操作,才能真正「對焦」。從周長與面積的辨識開始,我們就得靠具體活動幫助孩子建構概念。 🔍 從地磚到指甲:找回「量」的感覺! 教面積怎能少了「量感」?玉珍老師強調:若孩子對單位無感,再多公式也只是空談。我們需要讓孩子去找——去數客廳的地磚、鋪報紙、甚至量自己的手指大小,讓1平方公分、50平方公分、1平方公尺與1公畝不再只是數字,而是真實存在的空間大小。 這不只是數學課,更是生活裡的觀察與體驗。她說得好:「量感培養好,單位換算就不煩惱!」 ✏️ 公式不是背的,是「拼」出來的! 你以為面積公式就是長乘寬、底乘高除以二這麼簡單?王老師可不這麼看。她帶我們一步步從點數出發,讓孩子自己拼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動手剪、動手畫、動手組。 孩子自己從 2x2=4、3x3=9 的算式中觀察到規律,推導出公式,才是真正的「建立概念」。她還分享超實用的活動:像是用Polypad剪紙、Lumio 線上操作、甚至用積木模擬,孩子能夠自己發現「自己乘以自己」就是正方形的魔法。 🧩 複合圖形與圓的奧祕:一切回到長方形! 進入高年級,孩子要處理的不再是單一圖形,而是複合與圖形之間的轉化。此時,若一開始沒建立「長方形」的核心概念,學習就會崩解。 玉珍老師的神操作是這樣的:平行四邊形剪一刀,拼湊成長方形,記錄剪一刀就是那一條隱形的高;三角形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梯兩個全等的梯形又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圓形經由平分越多的切片排成平行四邊形,扇形再從跟圓的比例關係來推。 🎯 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數學才會內化! 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是我們講了多少,而是孩子自己發現了什麼。王老師的整堂課,沒有一步是填鴨式灌輸,而是層層遞進的探究歷程。 從數學語言到量感訓練、再到圖形操作,她建構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整套數學思維模式。 這種教學設計,...

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分數的四則計算

圖片
這一集的《居久屋微醺夜》真的是滿滿的數學能量!這次的主題是「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分數的四則計算」,相信不少老師和家長一聽到「分數」這兩個字,內心應該是五味雜陳,畢竟這可是許多孩子數學學習中的大魔王!但別擔心,這一集節目將帶你一步步拆解分數的規則,從基礎概念到高年級的進階運算,讓數學不再是孩子的夢魘,而是樂趣無窮的挑戰! 分數學習的痛點 一開始,我們先拋出了一個大哉問:「你的孩子喜歡學分數嗎?」答案幾乎是一面倒的「不愛」甚至「討厭」,但奇妙的是,三年級的孩子其實很喜歡分數!為什麼?因為這個階段的分數學習只有簡單的真分數概念,課綱又限制了分母小於20,加減法也只是同分母加減,孩子們輕輕鬆鬆就能掌握。但一到了四年級,加入了異分母加減法,再進入五、六年級的乘除計算,規則暴增,瞬間讓孩子覺得「怎麼數學變那麼難了?」 老師們和家長們應該都聽過孩子這樣問:「我為什麼要學分數?生活中又用不到!」但其實,分數的學習對於未來的數學概念至關重要,包括比例、百分率、有理數運算等,都是以分數為基礎。所以,如何幫助孩子打好分數的基本功,就成了關鍵。 掌握分數的基本概念 分數的本質是「分割」和「取出」,這是一個孩子需要從具體操作中習得的概念。因此,我們強烈建議老師和家長們,可以透過 色紙、分數板 這類具體教具,讓孩子親手「撕一撕、摺一摺」,真正感受「二分之一」是怎麼來的。 例如: 一片披薩給兩個人吃 → 孩子會說「一半」或「半片」,這時再引導他說出數學語言「二分之一」。 四個人分享一塊蛋糕 → 讓孩子實際分割紙張,看到「四分之一」的概念。 此外,數學學習強調「圖像表徵」和「數學語言」的連結,因此一定要讓孩子 用兒童語言表達 → 轉換為數學語言 → 最後形成數學符號 ,這樣的過程能大幅提高他們的理解力! 四則計算的學習關鍵 1. 同分母的加減法 這是最直覺的部分,因為只要記住 「分母相同時,分子直接相加減」 ,例如: 但當進入 帶分數的加減 ,孩子可能會卡住,例如: 這時候可以讓孩子養成「先整數相加、再分數相加」的習慣,減少運算錯誤。 2. 異分母的加減法 這是孩子常常崩潰的地方,因為 分母不同時,不能直接相加減 ,需要 通分 ,也就是找最小公倍數。例如: 要通分成: 這部分一定要讓孩子透過 視覺化教具(如分數板) 去理解,才不會...

居久屋課程筆記:弄懂基準量與比較量,讓數學更清晰,讓學習更高效!

圖片
嘿!大家好!今天的  「居酒屋微醺夜」 直播課程,帶大家深入探討了一個在數學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概念—— 基準量與比較量 !這個概念不僅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更是他們理解比例、比值、倍數關係的關鍵! 在這堂課裡,我們不只學到了數學概念,還探討了如何透過具體物、線段圖、科技工具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次滿滿的學習亮點吧! 📌 為什麼基準量與比較量這麼重要?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孩子會在「倍數」、「比值」這類題目上卡關,主要的問題在於: 他們不知道該把誰當基準量! 他們不清楚比較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他們沒有養成比例思維,無法靈活應用! 因此,在這堂課裡,我們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地建立這些數學基礎,確保學生能夠清楚區分 「誰是基準量」 、「 誰是比較量 」以及「 比值應該怎麼算? 」 📌 低年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 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數學時,最重要的是建立「數量關係」的概念。這時候老師們應該多問孩子: 誰比誰多?多多少? 誰比誰少?少多少? 透過具體物件(如積木、蘋果、小圓點),讓孩子實際「配對」數量,確保他們能夠視覺化地理解「比較」的概念。例如: ✅ 如果女生有 12 人,男生有 7 人,應該怎麼比較? ✅ 先將 7 個男生與 7 個女生配對,剩下的 5 個女生,就是比男生「多」的部分! 這樣的「一對一對應」練習,能幫助孩子真正理解「多多少」、「少多少」,也為未來的「基準量」學習奠定基礎! 📌 中年級:誰是誰的幾倍? 進入中年級後,數學開始涉及 倍數關係 ,這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理解: 「幾倍」表示的是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倍! 要確定基準量,然後透過乘法或除法計算倍數關係! 例如: 一包餅乾 20 元 ,一瓶果汁是餅乾的 3 倍 ,那果汁多少錢? ➡ 20 × 3 = 60 元 如果我們反過來問:「果汁的價格是餅乾的幾倍?」 ➡ 60 ÷ 20 = 3 倍 這裡的「倍數」與「除法」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個關鍵轉折點!只要理解「基準量 × 倍數 = 比較量」,未來學習比例就會更加順暢! 📌 高年級:基準量、比較量與比值 當孩子進入高年級,就會開始接觸 比值與比例 。這時候數學題目會變成這樣: 爸爸的腳長 30 公分,弟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