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弄懂基準量與比較量,讓數學更清晰,讓學習更高效!
嘿!大家好!今天的 「居酒屋微醺夜」 直播課程,帶大家深入探討了一個在數學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概念——基準量與比較量!這個概念不僅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更是他們理解比例、比值、倍數關係的關鍵!
在這堂課裡,我們不只學到了數學概念,還探討了如何透過具體物、線段圖、科技工具來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次滿滿的學習亮點吧!
📌 為什麼基準量與比較量這麼重要?
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孩子會在「倍數」、「比值」這類題目上卡關,主要的問題在於:
- 他們不知道該把誰當基準量!
- 他們不清楚比較量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 他們沒有養成比例思維,無法靈活應用!
因此,在這堂課裡,我們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地建立這些數學基礎,確保學生能夠清楚區分 「誰是基準量」、「誰是比較量」以及「比值應該怎麼算?」
📌 低年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
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數學時,最重要的是建立「數量關係」的概念。這時候老師們應該多問孩子:
- 誰比誰多?多多少?
- 誰比誰少?少多少?
透過具體物件(如積木、蘋果、小圓點),讓孩子實際「配對」數量,確保他們能夠視覺化地理解「比較」的概念。例如:
✅ 如果女生有 12 人,男生有 7 人,應該怎麼比較?
✅ 先將 7 個男生與 7 個女生配對,剩下的 5 個女生,就是比男生「多」的部分!
這樣的「一對一對應」練習,能幫助孩子真正理解「多多少」、「少多少」,也為未來的「基準量」學習奠定基礎!
📌 中年級:誰是誰的幾倍?
進入中年級後,數學開始涉及 倍數關係,這時候我們要幫助孩子理解:
- 「幾倍」表示的是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倍!
- 要確定基準量,然後透過乘法或除法計算倍數關係!
例如:
-
一包餅乾 20 元,一瓶果汁是餅乾的 3 倍,那果汁多少錢?
➡ 20 × 3 = 60 元 -
如果我們反過來問:「果汁的價格是餅乾的幾倍?」
➡ 60 ÷ 20 = 3 倍
這裡的「倍數」與「除法」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個關鍵轉折點!只要理解「基準量 × 倍數 = 比較量」,未來學習比例就會更加順暢!
📌 高年級:基準量、比較量與比值
當孩子進入高年級,就會開始接觸 比值與比例。這時候數學題目會變成這樣:
-
爸爸的腳長 30 公分,弟弟的腳長 15 公分,爸爸的腳長是弟弟的幾倍?
➡ 30 ÷ 15 = 2 倍(這裡的「基準量」是弟弟的腳長 15 公分) -
反過來,如果我們問:弟弟的腳長是爸爸的幾倍?
➡ 15 ÷ 30 = 0.5 倍
這時候孩子需要更靈活的「比例思維」,因為「基準量」和「比較量」的互換,決定了數值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生學到分數、比例時,容易搞混的原因!
📌 如何用線段圖讓孩子更快理解?
在這堂課裡,老師們特別強調了「線段圖」的使用。當孩子還在學習基準量與比較量時,讓他們畫出線段圖來比對數量,可以大幅降低計算錯誤!
例如:
- 媽媽的年齡是與和的 4 倍,媽媽和與和的總年齡是 55 歲,請問與和幾歲?
這時候,我們可以畫出:
🟦🟦🟦🟦(媽媽)
🟦(與和)
🔹 總共 5 份等於 55 歲,1 份就是 55 ÷ 5 = 11 歲
🔹 與和 11 歲,媽媽 44 歲!
當孩子養成用「線段圖」解題的習慣,他們在面對數量比較時,就能更直覺地判斷 「誰是基準量」,進而計算 比值與比例!
📌 結語:基準量與比較量是數學理解的關鍵!
這堂課不只是數學計算,而是在訓練孩子的「數量直覺」與「比例思維」!
✅ 低年級:比誰多?比誰少?
✅ 中年級:誰是誰的幾倍?如何確定基準量?
✅ 高年級:學習比值、比例,靈活應用!
當孩子掌握了「基準量」與「比較量」,他們就能輕鬆面對各種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甚至不會再搞混「百分比」、「比值」等進階概念!
如果你是老師、家長,或者對數學教學有興趣,一定要開始將「線段圖」與「倍數概念」帶入教學,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扎實!🚀
📌 喜歡居久屋微醺夜的直播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 謙懿科技 Youtube 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更多精彩筆記與教學分享,請見: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