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07: 科技小教室~資優生與AI的互動日常 ft.李美惠

在這個AI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界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資優生與人工智慧(AI)的互動,成為我們探索未來教學模式的重要議題。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一位資優班老師李美惠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融合AI,並分享她與學生們「與AI吵架」的有趣經驗,讓大家更了解AI在教育中的真實應用與意義。

李美惠老師:理化教育與科技融合的先驅

李美惠老師是理化教育的專家,擁有超過30年的教學經驗,並長期服務於教育部及台北市的自然科輔導團隊。她現任職於台北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專注於科技領域教育與數位學習的推廣。除了教學工作,她還是一名資優博士生,持續深造並將AI融入教學實踐。

李老師強調,理化科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這使她能夠跨領域整合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幫助學生在理論與實務間找到連結。她也分享了自己教資優生的經驗,指出資優生的學習需求與挑戰,尤其是在面對AI時的獨特互動方式。

資優生與AI的互動:從合作到「吵架」

在李美惠老師的課堂上,AI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個「對話夥伴」,學生們不僅會使用AI完成作業,還會與AI「吵架」,這種互動充滿了趣味與挑戰。李老師舉例說,她的學生曾經與AI系統因為題目設定不合理而展開辯論,這種過程反映了學生在面對AI時的批判思維與提問能力。

例如,有一次學生在使用教育部因材網的e度平台時,遭遇了AI對題目中選項「丁」的誤解。學生指出選項中根本沒有「丁」這個人,但AI卻堅持答案中必須包含「丁」,導致雙方陷入「鬼打牆」的對話。這種情況讓學生體會到,AI並非萬能,提問的精確度與邏輯思考依然是關鍵。

AI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學生反應

李老師提到,從112學年度開始,她大膽地將Bing AI與ChatGPT引入課堂,讓學生透過AI了解科學概念,例如重量百分濃度、體積百分濃度等。學生們分別對不同AI的表現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 使用ChatGPT的學生認為它能夠清楚地解釋定義、舉例並提供生活應用,讓他們願意繼續使用AI學習。
  • 使用Bing AI的學生則感覺它更像是搜尋引擎,資訊需要自己整理,覺得浪費時間,甚至不想再用AI輔助學習。

這說明了AI的多樣性與學生個別差異,也反映出AI技術仍需完善,教師在導入時要有耐心並引導學生合理運用。

資優班的教學模式與AI融合的挑戰

在國中資優班的教學中,李老師主要採用「抽離式服務」,將資優學生從原班級抽離,集中在一起進行理化課程。這樣的班群人數通常在7至13人之間,學生背景與能力各異,教師需根據個別需求調整教學策略。

AI的介入為教學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例如,老師必須協助學生辨別AI答案的正確性,並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避免盲目接受AI生成的內容。李老師分享,資優生往往語言簡潔,提問精準,這在使用AI時既是優勢也是挑戰,因為不夠明確的指令可能導致AI回應錯誤。

AI工具在課堂中的實際應用案例

李老師利用多種AI工具協助學生學習與創作,例如:

  • Gamma AI:幫助學生快速製作簡報,從文字到圖像皆可自動生成。學生初期對此功能非常驚艷,但後來發現部分翻譯不自然、圖像亂碼等問題,仍需自行調整。
  • Suno AI:用於聲控翻轉燈課程,學生可利用AI創作音樂,作為觸發燈光的聲音素材。學生對AI生成的音樂反應不一,有的覺得溫柔不適合戰鬥主題,透過改變歌詞語言成功調整風格。
  • Autodraw:讓學生體驗AI根據繪畫筆觸猜測畫作內容,增進與AI的互動理解。學生發現AI畫出的怪獸與自己想像大相逕庭,產生有趣的「吵架」現象。

這些案例展現了AI在教育中既能輔助創作,也帶來溝通與理解上的新挑戰。

老師與學生:共同適應AI世代的教育新常態

李美惠老師強調,AI世代的孩子從出生起就與AI共存,這種互動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老師們面對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需要積極學習AI工具,並成為學生與AI溝通的橋樑。

她建議老師們:

  1. 先了解並熟悉公部門提供的AI資源,如台北市的酷AI與教育部因材網e度平台,這些都是適合學生使用的安全工具。
  2. 示範如何與AI溝通,讓學生了解提問的重要性與技巧,培養他們的批判思考與資訊判斷能力。
  3. 關注AI使用過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與倫理問題,與其他學科教師協作,共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科技。
  4. 接受並包容學生使用AI學習的多樣方式,理解AI並非完美,教師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

李老師坦言,老師們的工作壓力很大,但唯有與時俱進,才能與學生建立有效溝通,促進教學品質提升。

AI與資優生的提問力:關鍵的學習能力

AI的回答品質高度依賴提問的精準度,尤其對資優生來說,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成為核心能力。李老師指出:

「提問力在將來學生用AI這件事情上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問錯了,當然就答錯了。」

因此,教育應該著重於教導學生如何與AI對話、如何拆解問題,避免盲目依賴AI,並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結語:擁抱AI,讓教育更有溫度與深度

AI的出現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李美惠老師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AI不只是工具,更是一個「同伴」,學生與AI之間的互動充滿了「吵架」與協作的過程,這正是激發創意與思考的火花。

老師們應該積極嘗試並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培養提問力與批判思維,讓學生在AI世代中不僅能夠生存,更能夠發光發熱。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與人的交流,AI是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與教學的利器,而非替代品。

最後,期待更多教育者能像李美惠老師一樣,勇敢探索AI與資優教育的結合,共同創造更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追蹤 Podcast,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任務,讓你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下一集,我們繼續聊聊教育路上的那些轉折與感動!

Permalink:pu-pu-chat-chat-gifted-students-and-ai

Search Description:李美惠老師在《噗噗聊聊》分享資優生與AI互動的爆笑日常,從Bing到ChatGPT,從簡報到作曲,帶來滿滿教育啟發!

Labels:噗噗聊聊, 資優教育, AI教學, 教育科技, 李美惠老師, AI在課堂, 教育趨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