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學實踐力:說話教學策略

大家好,我是佳釧。這篇文章整理我在「居久屋微醺夜」直播中所分享的實務與設計思考:如何把「說話」從單向的講述,轉化為課堂上能促進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直播中我以課綱為脈絡、結合康軒版教材實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活動與評量方式,希望能給一線老師具體可用的教學靈感。

一、為什麼「說話教學」值得投入?

很多老師會覺得:學習重點在閱讀與寫作,口語只是輔助。然而我在課堂上長期實踐後發現:口語不只是輸出技能,它同時是思維的外顯、情感的交流,以及寫作素材的來源。當孩子能流暢、清楚地把經驗或觀點說出來,寫作的內容自然更豐富、結構更完整。因此我強調「先說再寫」的教學節奏:以口語練習作為寫作的前導,能顯著提升學習成效。

二、從情境出發:口語表達不是單一技能

口語表達會隨場域、對象、目的而改變。我常在課前問自己:今天的場景是親子講座還是國際書展?對象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這些不同情境會決定語速、措辭、互動設計與活動安排。

在九年一貫與十二年國教中,口語表達的定位也從「說話」走向「口語表達」,強調從單向的傳述轉為雙向溝通。唯有把「聽」也納入教學設計,才是真正的口語教育:口語與聆聽是密不可分的雙向過程。

三、課綱導向的分年級學習目標

我把課綱的要點分成技巧、表達內容與表達態度三大面向,並依年級做具體化:低年級重在發音正確、語句完整與複述;中年級強調重點與順序、開始提供個人觀點;高年級則期待語調、表情、肢體與判斷力的運用,並能結合科技工具(錄音、平板、影片)來提升表達效能。

低年級(重點:通順、複述)

  • 以看圖說故事、問答、繪畫為主要練習情境。
  • 先讓孩子「說」再寫:鼓勵他們說出完整句子,如「誰、怎麼樣、做什麼」。
  • 設計簡短的練習節奏:先個人練習、與鄰桌說,再抽人上台分享,兼顧練習與效率。

中年級(重點:重點、順序、延伸)

  • 開始運用關鍵詞與語詞替換活動,讓學生學會找詞與造句。
  • 透過活動(例如參觀、校外教學)先讓學生口頭描述順序與重點,再轉成段落寫作。
  • 採用小組對談、角色扮演,逐步增加表達的深度與組織能力。

高年級(重點:語調、情感、判斷與實務)

  • 練習說服、辯論、訪談與採訪,把文本理解轉化為有理有據的口語回應。
  • 融合廣播劇、訪談稿、演講稿等正式表達形式,要求學生兼顧結構與記憶點(slogan、重複語句)。
  • 安排實際採訪、逐字稿整理與發布,模擬真實情境,提升溝通與社會參與能力。

四、教材到課堂:以「康軒版」實作為例

我選擇康軒版作為示例,逐年級說明如何從單元頁面延伸出完整的聽、說、讀、寫活動。

範例:低年級的「看圖說故事」技巧

我習慣用三句提問帶領孩子重述:

  1. 這個故事在發生什麼事?(開始)
  2. 主角做了哪些嘗試或遇到什麼困難?(經過)
  3. 最後怎麼樣了?(結果)

搭配視覺化:把學生發言編號寫在黑板或投影上,讓整班形成共同文本;若寫作速度慢,可把重點用貼紙或黑板整理,視覺化能提高參與感與記憶。

範例:中年級的「請到我的家鄉來」單元設計

這堂課我以「以終為始」的設計思路:最後要學生能寫出一篇介紹家鄉的文章。流程分為閱讀取材、重點貼紙、同儕交換、口頭報告、小組代表上台分享、教師回饋與最終寫作。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練習目的,從口語輸出逐步累積成為寫作素材。

範例:高年級的說服與採訪活動

以《自救養馬人》或類似文本為中心,讓學生分析文本中勸說的順序與論證方法(由輕到重、由個人到國際影響),接著設計情境讓學生模擬發表與反駁,或做實地採訪(無名英雄、校內工作人員等),最後將採訪逐字稿整理成報導刊登,並頒發感謝狀以示尊重。

五、評量與科技的整合

評量必須透明且具體。我建議以聲音大小與清晰度、語調起伏、語速適中等三項為主要評分指標,再依活動形式擴充(例如廣播劇加入音效、採訪加入問題設計與追問技巧)。

科技能大幅提升練習與回饋的效率:錄音、學習平台(如我在課堂上使用的錄音上傳與共享)能讓學生反覆聆聽自己的表現,教師也能在午休、班會時間播放朗讀檔,打造有趣且安全的練習環境。這個「公開但匿名」的播放方式,能減少學生害羞,增加練習動機。

六、具體的教學節奏與備課建議

實務上,老師不需要每課都做口語教學,但在一個單元的三節課中至少安排一節口語活動,這樣既可兼顧考試需求,也能扎實累積學生的實作能力。教學節奏我建議:

  1. 輸入:閱讀或觀察素材。
  2. 口語輸出:個人練習→小組練習→小組代表上台分享。
  3. 寫作輸出:以口述為基礎,轉化為段落或篇章。
  4. 評量與回饋:利用同儕回饋、教師評分與科技檢核。

七、我在課堂上常用的小技巧(實用清單)

  • 先說再寫:把口語當作寫作的預演,降低學生寫作挫敗。
  • 分段練習:個人2–3分鐘思考、同儕2–3分鐘口說、小組代表1–2分鐘發表。
  • 給句型支架:在中年級提供發表句型,讓學生有語言上的安全感。
  • 視覺化發言:把學生要點用編號貼在黑板做共創,增加公共記憶。
  • 錄音回聽:讓學生在課後或午休聽自己的朗讀,找出需改進處。

八、書單與資源推薦

我在直播中提到兩本我認為對於說話教學與演說技巧非常實用的書,推薦老師們參考,也歡迎大家去購買與深讀以豐富教學方法庫。

結語:每一次開口,都是思維與情感的交會

教學是一場設計,更是一場累積。我深信每一次學生的開口,都代表他們在思維與情感上有了連結。老師的任務,是提供足夠的情境、句型支撐、練習節奏與回饋機制,讓大多數孩子都有機會被練習、被看見、被成長。口語教學不是額外負擔,而是語文力完整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這篇整理能幫助你把說話教學落實在下一堂課。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