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學生也能製作的線上策展:族群節慶 podcast 製作技巧
嗨,各位熱愛學習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香吟!這次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級有趣又充滿能量的教學新發現!在社會學科的教學現場,我一直有個感受:會來聽我分享的,要不是對社會科有滿腔熱情,就是被我們少見的主題給牢牢吸引。雖然我不是數位科技的行家,但我敢拍胸脯保證,這些數位工具真的讓社會科教學變得「超、好、玩」!這一次,我要揭露我們國小學生是如何自己動手做 podcast,而且是「不用我後製,他們自己就會製作」的超強秘訣!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麼魔法讓孩子們的學習成果「看!得!見!」
告別老師主導的「學習展演」:讓孩子成為策展主角!
以前,我們總希望學完課程後,能有實體的學習成果展現,像是展覽、發表會,讓努力看得見。但漸漸我發現,這些成果對孩子而言,有時感覺像是「老師要我做的」,與他們自身連結薄弱,甚至只有少數「乖乖牌」學生參與,讓成果的意義大打折扣。大概在三年前,當我們學校成為教育部的媒體素養基地學校時,我就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小學生自己來策展?讓他們從自己的問題意識、自己的想法出發,結合課本知識,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學習成果?
這個改變的重點在於:我們希望孩子做這些活動,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因為這件事能帶給他們「快樂」、產生「成就感」,甚至讓他們覺得「我能改變世界」!這種內在的驅動,正是我們推動「策展式學習」的核心。讓學習成果不再只是老師的「政績」,而是孩子們自信發光的舞台!
小小孩也能做策展?「找到共鳴點」是關鍵!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策展對大人來說都需要提案、主題分享,小孩子怎麼可能做到?要他們敘說一個事件、講出獨特之處,實在太困難了!但我要說,只要找對方法,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對孩子有意義的成果展現。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講述,而且他們想說、說出來的東西,要能對社會產生正向改變。這就是我們透過數位科技,讓學生聲音被聽見的方式。
那麼,如何找到孩子們的「共鳴點」呢?就像大人在做節目邀請來賓時會做「背調」,找到大眾好奇、少見或關心的論點一樣,小孩子也需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一開始,孩子們的共鳴點可能會比較侷限,例如他們對於「取綽號」、「語言霸凌」等議題充滿熱情,這就是他們的起點!再來,策展的第二步就是「換句話說」。套句來我們學校培訓的「小壁虎老師」說的:「幫觀眾長出眼睛與嘴巴,幫觀眾說出細節!」這意味著,透過孩子的聲音與想法,聽眾能如臨其境地感受,進而理解。
從學科到生活:讓學習成果變成「改變世界的倡議」
我們的策展是從學科出發的,與學習成果緊密相連。以社會學科為例,我們常將史地公進行分類,但轉換到生活事件時,它就變成歷史的敘事、生活事件的批判,甚至是改變未來的「倡議」!當我們要重新組合這些內容時,我們會引導孩子寫出自己的觀點。
誰是我們的受眾?我跟學生說,只要「聽得懂話的人」都應該能懂!更具體一點,我會說:「三歲小朋友都能聽得懂的話,就是你們要寫的稿子。」但這可不是要他們說娃娃語!閱讀專家說,我們應該用日常用語,但用不同的語詞結構,不斷解釋所要講的內容。這樣一來,孩子們就能理解如何讓自己的想法,以最清晰、最吸引人的方式傳達出去。
Padlet:孩子們創意發想的「秘密基地」
在策展的前置作業中,少不了「背調」、「討論」與「修改」的歷程。這時候,使用像 Padlet 這樣的工具就太棒了!它並不是對外的公開網路,除非有專屬連結,否則這些還在「成形中」的歷程不會被公開,這大大保護了孩子們的思考。在我們學校這樣三千多人的環境中,光是同學、班級之間的耳語都可能對孩子的作品造成壓力。Padlet 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們能安心地嘗試、犯錯、改進。
此外,現今資安管制嚴格,孩子們在收集資料、下載連結、製作內容時常遇到困難。Padlet 則能巧妙地避開這些限制,讓資料的下載與再製變得順暢無阻,大幅降低了製作門檻,也因此成為我選擇它的重要理由。
當「全民策展」成為可能:從小網紅到積極公民
我們鼓勵所有孩子都來參與策展,讓它成為一場「全民運動」!當然,我們也會設定一個「關卡」:做得好的作品,我們就會推播到公開網路,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和意見。目前,我們不同的班級都有專屬的 Payload 展示空間,這段期間累積下來,我們的國小學生在半年內,用自己的聲音、寫自己的稿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已經做出了高達 30 篇的策展作品!這模式已經建立,我相信接下來擴大速度指日可待!
製作 Podcast 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我的畢業生 Koreka 就曾為學弟妹製作了 17 頁的 Podcast 教學,只花了半小時!她將 Podcast 製作歸納為五大要素:題目、資料、稿子、聲音、剪輯。以我指導學生的經驗,我發現「資料」和「稿子」是最需要引導的地方,而「聲音技術」和「剪輯」對孩子們來說,學一兩次就能上手,甚至比大人做得更好!
告別「AI抄襲」,擁抱「原創精神」:三角簡正的奇蹟
Koreka 建議學弟妹,題目要從生活周遭找,但更重要的是要「延伸出去」!我會引導孩子思考:「你的主題會讓人懷疑嗎?會讓人好奇嗎?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主題呢?」這就是「懷疑與類推」的思考過程。例如,看到 228 放假,他們可以提出「為什麼 228 要放假?」這樣的問題。Koreka 特別提醒:不要抄襲!她強調的是,AI 建議的題目不能照單全收,只有自己感興趣、喜歡的題目,才能真正吸引聽眾!
至於「稿子怎麼寫」,這就是我教孩子們「三角檢正」的精華所在了。我發現,如果全校 150 位學生都使用同一個 AI 聊天機器人(例如 ChatGPT、Bard、Gemini)下相似指令,稿子真的會非常相似!所以,我會讓孩子們親眼看看這些重複性,讓他們理解「原創」的價值。我提醒孩子:「我們要當一個『言之有物』的反對者。」這意味著,他們不是為任何公司或政策背書,而是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製作 Podcast 的真正價值!
透過策展,我們讓這個被稱為「躺平世代」的孩子們,轉變成積極的公民。訊息爆炸、取得太容易,讓他們容易放棄思考。但我們的目標是「放生思考」!以前這是老師的教學技術,現在我把思考的權利放回孩子身上,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說、自己檢證,尋找對自己有意義的點,例如促進公平、享受生活。孩子們對「語言霸凌」很有興趣,那我們就引導他們收集資料、轉換語言,變成一個策展作品!
紀錄片啟發靈感:讓孩子們「看見」思考的力量
要讓小小孩寫出吸引人的內容,就像沒吃過美食的人,怎麼知道美味是什麼滋味?所以,我會引導孩子們觀看紀錄片!當他們看了《尋找湯德章》、或是與金門相關的《島嶼紀行》,他們就能看到別人是怎麼思考的、怎麼記錄的。例如,我會補充說「離島不是離島,台灣也是海島、金門也是海島,大小不同,重點是島上的人有什麼生活方式、形成什麼文化?」透過這些,孩子們會知道,原來紀錄片不是用來睡覺的,而是去學習別人的思考歷程,進而應用到自己的稿子裡。
我們不再讓躺平世代「放棄思考」,而是讓他們「放生思考」!將自主思考的權利放回孩子身上,讓他們自己說、自己檢證,這正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像是邱敏玟導演的紀錄片《花若盛開》,導演如何選擇記錄人物、她的想法是什麼?孩子看完後,從緩慢的歷程中,看到背後的思考與查證,感受到文字資料背後的意義。
簡化製作流程:一支平板,搞定 Podcast 全流程!
當孩子們有了足夠的背調資料和深刻感受後,接下來就是實際製作了。Koreka 告訴學弟妹,現在這個時代,聲音製作和剪輯反而非常簡單!她說:「學校的平板,只要一支,從錄音到剪輯,通通都能完成,就能做節目了!」這讓我這個老師都驚呆了,孩子們太厲害了,用手指點一點就搞定了!
Koreka 推薦了兩種錄音方式:一是使用平板內建的「語音備忘錄」,簡單按下紅色鍵就能錄製。二是使用線上工具,例如「123apps」網站的錄音機功能。她甚至指導大家如何選擇音頻、找到錄音機,讓製作流程變得無比順暢。
同時,影像也能同步製作。無論是上傳到 YouTube 頻道,還是只上傳聲音到 Podcast 平台,都能輕鬆實現。學生們甚至推薦使用 Canva 進行影片剪輯,只需登入學生帳號,選擇影片橫式模板,就能開始設計影片內容。我曾讓屏東青年國小的老師們實作,他們下班回家後,只花了約半小時製作影像、錄製稿子,再將影像合併,不到三個小時就完成了一支 1 分 55 秒的 Podcast 影片!真的太有效率了!
影響力放大:讓孩子的觀察成為獨一無二的節目
最後,我們讓孩子們將影響力發揮到最大!當他們出去玩,我會鼓勵他們針對遊玩內容製作一檔節目;參加文化活動,就做一集介紹節慶的節目。舉例來說,我帶孩子去蘇澳冷泉玩,他們玩了五個小時!我發現冷泉旁邊的牆壁上有個小小的策展迴廊,裡面將冷泉歷史與科普知識分成兩類,各 37 則,共 74 個訊息。我就讓孩子思考:如果把這些文字內容轉化為聲音,再搭配篩選組合,這不就是一個超級精彩的 Podcast 節目嗎?
當然,要「言之有物」,資料收集是必須的。老師自己也要會引導孩子從圖書館、網路等不同管道收集資訊。例如,談蘇澳冷泉,可能找到相關雜誌或網路文章。透過這種方式,孩子們不僅學習了知識,更將所學轉化為具體的策展作品,真正發揮了他們的影響力!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