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茶米教你一點點:NotebookLM 那些你還不知道的升級與擴充!

圖片
在這篇文章裡,茶米會將把我在  謙懿科技 頻道直播節目「居久屋微醺夜」的實作內容整理成一篇完整教學──重點放在 NotebookLM(簡稱 Notebook)的「升級功能」與三個實用擴充程式:網頁匯入器(Web Importer)、萬能工具箱(Universal Toolbox)與 Cortex。這集直播的目標很簡單:讓你在整理資訊、做筆記、產出心智圖與備份 LLM 討論內容時,能夠事半功倍。 導讀:為什麼要把 NotebookLM 當作你的資訊中樞? 我常說,看到一份「沒重點、沒格式、平鋪直敘」的產業報告時,就是 NotebookLM 出場的時刻。Notebook 可以把 PDF、文字檔、音訊(MP3、M4A、MP4)甚至 YouTube 連結當成資料來源,透過語言模型把散亂資訊變成可檢索、可互動的筆記庫。 但實務上你會遇到幾個問題:網站反爬蟲、Word/Excel 無法直接上傳、心智圖功能雖強但導出的素材難以編輯⋯⋯這次我示範的,就是如何用擴充程式把這些缺口補起來,讓 Notebook 真正成為你的知識生產力中心。 一、先熟悉 NotebookLM 的資料來源與限制 在直播中我先帶大家開一份產業研究報告(例:台灣五大社群平台通訊行為調查),示範如何把「網頁文章」當作來源匯入 Notebook。主要重點如下: 上傳來源(Upload Source)支援: PDF、文字檔、音訊檔(MP3/M4A/MP4)。 Office 檔案處理: 若是 Word、Excel,建議先放到 Google 雲端硬碟並轉成 Google 文件或試算表,Notebook 讀取時會享有兩個好處:格式轉換與檔案更新自動同步。 無法直接爬取或有反爬蟲網站: 此時可以用手動複製(選取範圍+Shift 點選最後一行,再 Ctrl+C)把文字貼到 Notebook 當作資料來源。 二、擴充程式一:NotebookLM 網頁匯入器(Web Importer)——直接把網頁變筆記 手動貼文字固然可行,但效率有限。我推薦先安裝由社群開發的「NotebookLM 網頁匯入器」擴充程式,安裝、釘選圖示到瀏覽器工具列後,瀏覽任何網頁點一下就能把該頁匯入到你指定的 Notebook。 我現場示範的使用流程: 安裝擴充程式並在右上角釘選圖示(Pin)。 重整 Noteb...

【居久屋課程筆記】Wayground引路AI助攻,開啟無限學習之旅

圖片
我是這次在居久屋微醺夜分享的講者翁暄睿,首先老實說一句:「我真的超緊張的。」在這場分享裡,我把自己多年同時在一線教學、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以及跨領域工作者的經驗攤開來,想和各位老師聊聊:我們面對的教學現場到底可以怎麼被科技、SEL(社會情緒學習)與專題化學習所改造。這篇文章會把我在 直播 中的重點、實務案例與心路歷程整理成文字,方便你回顧、參考與應用。 大綱:從身份、工具到課堂與社群連結 我的多重身份與時間管理挑戰 教學科技工具的選擇:Kahoot!(卡戶)與 WayGround(微光)的對比 學生出題的教學價值與 AI 協作 SEL(社會情緒學習)如何在專題式、跨領域課程中實作 眷村記憶專案:從觀察到設計、從共情到科技應用 教師自我照顧、減負與未來展望 我的多重身份與時間管理挑戰 我常笑說自己是「跨領域工作者」,主職在新竹市某國小,兼任清大助理教授,也接受不同單位邀請做工作坊或分享(有時去北京師大、有時參加賓州大學 Knowledge Building 的 workshop)。每天同樣只有 24 小時,但教學、家長溝通、同事協作、研究與跨校工作讓我幾乎沒有下班時間。面對這種多重任務,我最需要的是把工具當成夥伴,讓科技幫我把繁瑣的備課與評量流程簡化,騰出時間陪孩子做更有人文深度的學習。 Kahoot! vs. WayGround:我怎麼選擇教學工具 我們常被問到:哪一個平台比較適合?我的回答是:「沒有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適合孩子的策略。」 Kahoot! :擅長全班同步、由老師控制節奏的即時競賽。特別適合中年級或需要快速回饋、熱烈互動的複習練習。 WayGround(我習慣叫「微光」) :新版引入 AI 與更細緻的數據分析,讓學生能自行控制練習節奏、完成回家作業,並產生更少的答題壓力,有利於診斷式評量與個別化輔導。 我選擇在高年級大量使用 WayGround,原因不只是它現在能一鍵生成題目、上傳 PPT/Word、從 YouTube 擷取字幕並自動生成練習,還因為它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反覆修正,這對培養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與後設認知非常關鍵。 學生出題:從記憶到理解與應用的轉變 讓學生自己出題,聽起來像是在偷懶,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轉移學習重心的絕佳設計。當孩子開始設計題目,他們不是在背答案,而是在思考: 這個教材的核心知識是...

【居久屋課程筆記】備課結合 XMind 打造教學流程

圖片
我是葉士昇,在這集「居久屋微醺夜」我把多年用心智圖(XMind / 以下簡稱 XMind)於教學設計、備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實務經驗做完整示範。這篇文章會把直播裡的重點整理成可操作的步驟、教學情境與技巧,讓你能立刻把 XMind 套入日常教案、課堂講義與專案管理。 大綱與心態:為什麼我每天都在用心智圖 我從研究所念認知心理學時開始接觸心智圖工具,長期使用後,很多知識在我腦中已經以圖像化的方式存在。對我來說,XMind 不只是整理資訊的工具,而是「思考的延伸」:構思教學活動、規劃工作流程、以及當成上課講義都相當合適。 在教學設計上,我會把 XMind 的應用分成三個情境: 思考與構思:擴散性思考到收斂,快速移動與重組節點。 上課講義:在教室以觸控或投影展示,只呈現當下重點。 自主學習支援:整理 AI 筆記、匯入資料、生成時間軸與專案追蹤。 情境一:用 XMind 進行擴散與收斂式思考 我利用 XMind 做擴散性思考時的原則很簡單: 不要預設立場,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先擴散,再收斂)。 熟用鍵盤:Enter 新同層、Tab 建下一層,拖拉即可重組節點。 初期可以先用紙筆快速畫草圖,定型後再數位化到 XMind,方便檢索與微調。 XMind 的彈性很高:你可以同時選取多個分支一次拖移,或把不相關的節點合併、分解,這對教案構思或專案分工極為實用。 情境二:把 XMind 當作上課講義來用 我幾乎在所有公開課、學校課堂使用 XMind 當講義,因為它在教學展示上有幾個關鍵優勢: 支援觸控:在觸控電視或觸控板上可以放大/縮小、順暢移動焦點。 縮合與僅顯示分支:上課時先把整張圖縮合,按需要打開某個分支;也可用「僅顯示此分支」讓學生視線集中在重點。 圖片與多媒體拖放:把書封或示意圖從檔案或網頁直接拖入節點,視覺化教材更方便。 匯出為 PNG 或 XMind 檔案:可以印成部分架構給學生回顧,或直接分享原檔讓學生延伸學習。 示範小技巧:把圖片縮小放在節點內,不想被看見時收合;學生要看時雙擊即可放大到最大,教學流暢且不會讓畫面過度雜亂。 快速分享與協作設定 在分享上,XMind(網頁版 app.xmind)可以發佈並設定是否允許他人編輯或邀請共編。有時我不太鼓勵多人同時即時共編,除非事先分配好區域,避免互相覆寫造成混亂。 ...

噗噗聊聊 EP131. 從頭開始聊:你可能不知道的南一故事

圖片
我是黃安志,南一書局公共關係處處長。很榮幸受邀到「 噗噗聊聊 」節目與大家分享南一的過去、現在,以及我們如何一步步從賣雨具、印佛經,一路走到教科書、數位平台與IP經營。這篇文章是我在節目中說的話的延伸整理,想讓沒有看節目的朋友也能完整理解南一這家在台灣教育場域裡的轉型故事。 序:從街角小店到陪伴孩子的出版集團 說起南一的起家,許多人第一印象是國中、小學時代手邊的參考書,但你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創業史其實更古老也更日常。我常在跟老師、家長聊天時開玩笑:南一不是一開始就做參考書,創辦人曾經賣過雨傘、雨鞋、木屐(是的,真的有這一段),後來因緣際會開始印佛經、出租書籍,漸漸走入出版與書局經營。 第一步:出租參考書,解決升學時代的需求 在那個升學壓力大、家庭經濟普遍不寬裕的年代,書店出租參考書是一個重要服務。學生可以在補習街、火車站附近的門市翻閱、借閱參考書,準備考試。我自己也有很多回憶,常常放學後跑去書店先翻半小時,羨慕能買得起書的同學,而門市的「出租」二字,對當時的學生來說,真是貼心又實用的安排。 第二步:從單本參考書到分系系列化 隨著需求越來越專業,我們開始注意到參考書也需要風格與定位的差異:是走重題量、重解析、還是重重點整理?南一率先推出分書系的概念,像是大家記得的「超群系列」,這些系列化的產品幫助學生與老師更快找到合適的資源,也奠定了我們在參考書市場的基礎。 第三步:教科書的開放與沉浮 到了一個轉捩點:教科書的開放。從八十年代開始,民間出版社被允許參與教科書編寫,我們從國小一路做到高中,接著面對九年一貫、課綱微調、新課綱的挑戰。教科書是普及化教育的核心,但也同時是一條泥濘路──必須在市場、政策與教育現場中尋找平衡。 教科書產業有兩個特性讓人又愛又苦:一是市場小,但競爭激烈;二是定價公定(葉序定價)與標準化,使得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潤往往有限。我常跟年輕同事說,做教科書既是理想也是責任,但要活下去,就得不斷前進與轉型。 數位化浪潮:從互動光碟到平板、大螢幕 面對學校硬體的演變,我們也必須跟著變。九十年代末到九年一貫推動前後,互動式光碟(VCD、DVD、Flash製作的教材)成為新戰場。後來電子白板、平板教學,大螢幕的出現,每一次政府推動新硬體,對我們出版者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我們要讓內容在新媒體下更好被運用,同時也要投入資源開發軟體...

噗噗聊聊 EP130. 小壁虎全招啦:Podcast融入教學

圖片
大家好,我是 噗噗聊聊 的主持人之一,也是在教室裡實際把 Podcast 用到教學裡的老師。這篇文章要把我在影片中 分享 的重點整理成一份可操作的教案清單,讓你可以在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裡,把 Podcast 當成「一魚多吃」的教學工具。身為噗噗聊聊的節目主持,我常說:「心動要行動」,如果你是老師、教學設計者或想把自媒體帶進校園的人,本文會一步一步帶你做起來。 為什麼要在教學裡做 Podcast? 我相信 Podcast 並非只有媒體人的專利,它在校園裡其實非常好發揮:可以作為學習成果的展現、口語表達的訓練、班級經營的工具,或是學科學習的延伸媒材。關鍵是兩個原則:門檻要低、不要增加額外工作量。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要讓老師重複做兩套工作,而是把既有的教學環節「替換」成錄音或播客的一小部分,讓學生在完成原本學習目標的同時,順便練習朗讀、表達與整理資訊的能力。 先從節目結構開始:簡單三段法 任何一集 Podcast 的基本結構可以拆成三個部分:開場、主題(內容)與結尾。對教室而言,這代表你不用錄 60 分鐘的音檔;短短 1–5 分鐘、或最多 20 分鐘的單元,就足以達到教學目的。把節目切成小段不但降低錄製壓力,也更適合學生專注力與課堂時間分配。 實務建議 小年級:1–3 分鐘為單位(朗讀、分享、成果摘錄)。 中高年級:3–8 分鐘可做小組問答、一問一答或專題精簡。 若要做連續專題,可把數個短檔合成一集。 設備與錄音環境:越簡單越好 我常強調,教學裡的重點不是追求高收聽率或專業音質,而是學習本身。因此設備可以非常樸素:任何具內建麥克風的載具(手機、iPad、Chromebook、小筆電)都可以立即使用。更重要的是選擇安靜的環境:校長室、圖書館,甚至學生自製的「錄音小屋」(用紙箱或棉被隔音)都很有效。 若預算充足,可以購買一對二的無線麥克風(接收器插在平板),價格其實不貴。但有個實務小訣竅:廉價藍牙麥克風容易配對錯亂,解法是每次一組開機配對後就不要關機,等所有組別都開好再輪流使用,避免訊號串台。 把 Podcast 融入課堂的三大切入點 我在教學上實作了很多範例,以下列出三個最容易上手、且效果明顯的做法: 1. 讀報教育 → 錄音展示(國語課示例) 原本的流程:學生讀國語日報、做筆記、上台報告或貼在布告欄。 改成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