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30. 小壁虎全招啦:Podcast融入教學

大家好,我是噗噗聊聊的主持人之一,也是在教室裡實際把 Podcast 用到教學裡的老師。這篇文章要把我在影片中分享的重點整理成一份可操作的教案清單,讓你可以在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裡,把 Podcast 當成「一魚多吃」的教學工具。身為噗噗聊聊的節目主持,我常說:「心動要行動」,如果你是老師、教學設計者或想把自媒體帶進校園的人,本文會一步一步帶你做起來。

為什麼要在教學裡做 Podcast?

我相信 Podcast 並非只有媒體人的專利,它在校園裡其實非常好發揮:可以作為學習成果的展現、口語表達的訓練、班級經營的工具,或是學科學習的延伸媒材。關鍵是兩個原則:門檻要低、不要增加額外工作量。也就是說,我們不是要讓老師重複做兩套工作,而是把既有的教學環節「替換」成錄音或播客的一小部分,讓學生在完成原本學習目標的同時,順便練習朗讀、表達與整理資訊的能力。

Podcast 節目三段式結構示意

先從節目結構開始:簡單三段法

任何一集 Podcast 的基本結構可以拆成三個部分:開場、主題(內容)與結尾。對教室而言,這代表你不用錄 60 分鐘的音檔;短短 1–5 分鐘、或最多 20 分鐘的單元,就足以達到教學目的。把節目切成小段不但降低錄製壓力,也更適合學生專注力與課堂時間分配。

實務建議

  • 小年級:1–3 分鐘為單位(朗讀、分享、成果摘錄)。
  • 中高年級:3–8 分鐘可做小組問答、一問一答或專題精簡。
  • 若要做連續專題,可把數個短檔合成一集。

設備與錄音環境:越簡單越好

我常強調,教學裡的重點不是追求高收聽率或專業音質,而是學習本身。因此設備可以非常樸素:任何具內建麥克風的載具(手機、iPad、Chromebook、小筆電)都可以立即使用。更重要的是選擇安靜的環境:校長室、圖書館,甚至學生自製的「錄音小屋」(用紙箱或棉被隔音)都很有效。

若預算充足,可以購買一對二的無線麥克風(接收器插在平板),價格其實不貴。但有個實務小訣竅:廉價藍牙麥克風容易配對錯亂,解法是每次一組開機配對後就不要關機,等所有組別都開好再輪流使用,避免訊號串台。

把 Podcast 融入課堂的三大切入點

我在教學上實作了很多範例,以下列出三個最容易上手、且效果明顯的做法:

1. 讀報教育 → 錄音展示(國語課示例)

原本的流程:學生讀國語日報、做筆記、上台報告或貼在布告欄。

改成 Podcast 流程:讓學生先在中文語音辨識平台練習朗讀(提升流暢度),把摘要直接變成錄音稿,然後錄製 1–2 分鐘的音檔。這樣學生不只讀很多次、變得更流暢,更會因為要「說給聽眾聽」而把語句整理得更清楚。

錄音方式可以是一人播報,也可以兩人一組做問答(問者提出引導問題,被問者回答摘要),這個「一搭一唱」的方式可以同時訓練表達與互動。

2. 閱讀心得/課文朗讀 → 錄音稿化

對於較難的說明文或科普文章,我會先用語音辨識或朗讀平台讓學生練習流暢度,再把筆記或查到的資料整理成錄音稿,進行錄音分享。這能把原本單向的寫作練習,變成有聲的、公開的學習成果。

錄音時讓學生採重錄而非大量剪接的原則

3. 專題報告 → 一問一答與對話式錄音

專題報告常見問題:上台時台下沒人在聽、只有一個人講完、或內容太多沒法組織。我把簡報變成錄音稿,並把大標題轉成問句,讓小組成員以問答形式呈現。例如標題「台灣最有特色的圖書館」可以變成:「你知道台灣最有特色的圖書館是哪裡嗎?」接著另一位回答並補充。這樣一來,學生必須篩選重點、組織語句,整個報告變得更有節奏,也更利於聽眾吸收。

專題報告轉成錄音稿的一搭一唱示例

錄音實作小技巧:讓內容更有深度的三招

很多老師擔心學生錄音會「只照稿念、很無聊」。我在課堂上教學生三招,能快速提升口語內容深度與聽感:

  1. 當聽眾的眼睛:用順序與方向描寫,把看得到的細節說出來(從遠到近、從外到內,描述色彩、尺寸)。
  2. 換句話說:遇到專有名詞就查定義,用自己的話解釋。例如「超高齡社會」或「扶養比」要用生活化語言說明。
  3. 數據生活化類比:看到大數字時,用生活經驗幫助聽眾理解(例如把 817 萬冊的館藏換算成多少個學校圖書館的量)。

三招讓學生成為更好的口語敘述者

此外,我也教學生在稿中設計「提問者」角色,讓另一位同學在錄音中扮演不懂或求詳解的聽眾,適時發問可以把專有名詞或數據帶出來,讓內容更完整。

剪輯與成果運用:不要怕短,把亮點剪出來

實務經驗告訴我:學生的音檔常常很短,六組加起來可能只有五分鐘。起初我也灰心,但後來我改變思維,把每組中「驚豔」或有教學示範價值的片段剪成一個合輯。這樣不但不用做六集,也能把示範段落留給下一屆學生當教材,達到示範與循環利用的效果。

把學生錄音的驚豔片段剪輯成示範檔

課堂時間安排:真的不會增加老師負擔

很多老師會問:「這會不會增加我的工作量?」我的做法是替換原本的環節:把上台報告改成錄音、把貼布告欄改成上傳音檔。整個流程可以在一節課內完成,而且學生會因為能聽到自己的聲音而反覆修稿、重錄,這其實比紙本修改更能激發他們願意修訂的動力。

實務小總結與行動呼籲

如果你想開始,請記得四個重點:一)門檻要低(任何載具都可以);二)把錄音當作替換,而不是附加工作;三)把稿子變成可以對話的問句或短摘要;四)鼓勵重錄而非大量剪接,讓學生在反覆錄製中自然修正語句與內容。

我在噗噗聊聊這一集中把上述流程、範例與小訣竅都分享了,希望你讀完能馬上動手。如果你已經嘗試把 Podcast 放進教學,歡迎回來分享你的實作經驗;如果你還在觀望,希望這篇能成為你踏出第一步的指南。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