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 135. 小壁虎全招啦!想教與該教的距離

我在噗噗聊聊這個單元常被問到一個問題:設計每一堂課時,應該從哪裡出發?我把這個問題濃縮成一套實用心法,核心只有三件事:目標、對象、方法。只要把這三件事先釐清,想教與該教的距離就會自然縮短。

先說結論:三個關鍵一步到位

  • 目標:你到底要學生學會什麼?目標要具體可觀察。
  • 對象:學生是誰?年級、能力、過去經驗都會影響教法。
  • 方法:用什麼任務、活動或科技工具,讓學生自己達成目標。

我會把每一堂課先反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然後從課綱的「指標」出發,畫好靶心再射箭。這不是只為了合格,而是為了讓每一分教學時間都有命中率。

為什麼要從「指標」出發?

很多教師拿到教材就照教法手冊做,結果在課堂上講到一半發現時間不夠、學生學習也很分散。課綱裡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學習表現,像是國語科第一階段的指標:認識基本筆畫筆順、掌握運筆原則、寫出正確及工整的國字。當我從這些指標出發,我會問自己:這堂課我要讓學生展現哪一項能力?答案會決定我接下來的教法和活動。

實作示範一:從「寫字」目標切割教學

假設我這節課的目標是「掌握運筆原則、寫出正確及工整的國字」,那我就不會同時間想要做字音、字義、造詞等所有事。我會把「寫字」獨立出來,設計一個學生能動手練習並歸納規則的流程。

主講人中景講解,左側可見卡通人物拿筆和筆記本,畫面清晰

我會先給學生一個練習任務:使用像雄筆順這類能即時回饋的筆順練習網頁來練筆劃。這樣的工具可以顯示學生哪一筆沒寫對、筆劃方向錯誤,學生會收到即時回饋,不再只是機械抄寫。

主講人中景向前伸手並以麥克風講解,示意學生觀察與歸納

練習完三個字後,我會請學生歸納:這些字的第一筆通常從哪裡開始?讓學生觀察、提出規則(例如「從左上先下筆」),而不是我直接強制他們背一套口诀。最後再讓學生比較自己寫的字和課本範字,寫下小筆記,記錄自己學到的要點。

實作示範二:把AI當成教學夥伴

在部首教學或試字練習上,我會請AI幫忙生成素材。例如我會請AI以四年級程度寫一段150字的短文,裡面包含10個土部的字,且土部出現在不同位置。學生的任務就是圈出土部字並分類位置。透過閱讀任務,他們在真實語境中練習試字,而不是被迫背表。

講者用手勢示範如何把AI當教學夥伴生成練習素材

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一是把學習放在閱讀與語境中,二是減少老師單向講解的時間,學生參與度上升,學習效果更持久。

實作示範三:詞語教學不要只靠查字典

詞語像「恍然大悟」不是單純的字典定義,它需要前後語境。我曾讓學生讀三篇不同短文(同樣由AI生成),裡面都出現「恍然大悟」。學生的任務是歸納這個詞出現的情境、並寫出它在每篇文章中的意思。透過比較與歸納,他們比死背例句更能在寫作中運用這個詞。

講者平視中景鏡頭,背景乾淨無干擾物

設計學習任務的要點

  1. 明確寫下本堂的「指標」或學習表現,放在簡報最前面。
  2. 把複雜的學習項目切割成單一能力的學習任務,不要同一時間塞太多目標。
  3. 選擇能即時回饋、促進學生自我發現的工具,例如互動網頁或簡單的AI生成素材。
  4. 讓學生有參與感與成就感:觀察、歸納、反思、紀錄自己的學習。
  5. 教學結束回頭檢核:指標達成了嗎?學生有產出可驗證的成果嗎?

我常說的一句話

先畫好靶心,再射箭。

當你不斷對照課綱指標、了解學生(對象)並設計有意義的學習任務(方法),課堂會從老師說不停的表演場,變成學生主導的學習工坊。老師的角色從資訊輸出者轉為引導者、觀察者與回饋者。

課後小檢核(給忙碌教師的三分鐘檢查表)

  • 本堂你要達成的指標是什麼?(一句話)
  • 你的學生目前在哪個學習階段?他們需要什麼前置經驗?
  • 你設計了哪些讓學生「做」的任務?這些任務能否產出可觀察的證據?

我把所有重要的指標印下來,放在桌墊下隨時對照。教學材料可以從教案手冊挑選,但最後的判準還是課綱指標。把「想教」和「該教」的距離拉近,就是讓每堂課更有命中率與成效。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