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穿越課本到生活的「臺灣」主題
在現今教育現場,如何讓學科知識不再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能與生活脈動緊密連結,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尤其當我們談論到「臺灣」這個主題,其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與錯綜複雜的社會議題,更是讓教學充滿了敏感與趣味。透過一場在「居久屋微醺夜」的深度對談,我深刻體會到將課本知識轉化為生活智慧的教學藝術。陳湘瑩老師以其獨到且充滿熱情的教學視角,引領我們一同「穿越課本到生活」,探索如何培養孩子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與批判思考能力。
社會科教學的挑戰與轉機
我一直認為,社會科老師在教學現場常是備受矚目的一群。正如陳老師在「居久屋微醺夜」中分享的秘辛,有時這份矚目可能帶來的是家長更深的期待,甚至演變成教學輔導的契機。老師們學識淵博,對學科內涵各有堅持,然而,家長或許更在意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僅是老師腦海中的知識深度。這種「從老師腦袋到學生腦袋」的距離,正是今日教育亟需突破的瓶頸。陳老師的分享讓我意識到,在這個敏感卻充滿樂趣的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客觀探討臺灣議題,又不至於陷入立場爭議,是每位教育者必須學習的藝術。
生活中的點子與生命中的樂子
陳老師對社會科教學的熱情,體現在她兩種生活哲學的完美結合:在生活當中找點子,以及在生命當中找樂子。她就像一位「過動症」患者,對周遭的一切充滿好奇,總能從日常瑣事中發掘與社會科相關的教學靈感。無論是穿上「臺灣裝」引發學生的愛國討論,或是在夜市觀察「愛臺灣」T恤的多元性,她都能將這些生活點滴巧妙融入課堂。這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讓學生們意識到,社會科的學習其實無處不在,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教科書。
「臺灣」T恤背後的文化符碼
一件在夜市隨手可得的「臺灣」T恤,也能成為陳老師課堂上的活教材。當學生指出T恤上的「臺」字是簡體字時,立刻引發了關於繁簡體字在教科書中使用的嚴謹規範,以及其背後文化認同的深度討論。我發現,社會科的精髓往往藏匿於這些微小細節中。從一件兩百塊的T恤,我們可以探討字體、文化習慣、乃至於國家審查的立場。這不僅是文字的辨識,更是對社會現象、文化脈絡的敏銳觀察與批判思考的開始。
國際視野下的臺灣意象
走進一間國際公司的訓練場地,陳老師也能從牆上的掛畫發掘教學素材。中正紀念堂、101大樓、九份、以及被誤認為中山樓的天元宮,這些臺灣意象在國際視角下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她引導學生思考:為何選取這些地標?國際公司對臺灣的認識有多深?是巧合還是有心在地化?這段分享讓我深思,在追求「在地臺灣,放眼世界」的新課綱精神下,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理解外界如何看待臺灣,同時也培養他們認識臺灣的獨特性與國際關聯性。
從美食探索臺灣的多元包容
臺灣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其多元文化的融合在美食中展露無遺。夜市裡的日式燒烤、來自阿根廷的巨大魷魚,甚至是獨步全球的「搖搖」手搖飲,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陳老師強調,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現象的介紹,更要引導學生連結背後的概念。透過美食,我們可以深入探討臺灣的族群文化、歷史演變與地理位置。這種從日常飲食切入多元文化的教學方式,讓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也展現了臺灣人兼容並蓄的個性。
藝術作品中的臺灣故事
即使是帶孩子上廁所的空檔,陳老師也能在新北市聯合醫院的梯間壁畫中找到教學寶藏。這些畫作以獨特的視角描繪淡水紅毛城、關渡橋、猴硐貓村等地標,並融入了海洋生態、礦業興衰等議題。她引導孩子觀察畫作與實景的差異,思考畫家的創作意圖,甚至從畫中的一盞燈、一條魚,發掘出豐富的歷史與生態知識。我深刻體會到,藝術不僅是美的展現,更是理解社會、歷史與文化的絕佳切入點,鼓勵我們尊重創作者的視角,並從中探究深層的意涵。
穿越教科書,解讀知識的「百科全書」
陳老師點出社會科教科書的獨特寫作模式,它更像是一本濃縮的「百科全書」,而非傳統的議論文或說明文。這使得許多師生抱怨課本文字難懂。早期學科本位的編寫方式,在新課綱打散學科界線後,反而讓老師們無所適從。以「島嶼生活」為例,各版本都希望貼近生活,但「生活」面貌廣泛,如何有效連結,成為教學的關鍵。陳老師的經驗告訴我,若不能將課本內容應用於生活討論,知識的堆疊只會讓孩子感到枯燥,難以產生共鳴。
以語言為鑰,開啟族群文化之門
在兩年前新課綱的改版中,陳老師選擇以「語言」作為切入族群議題的教學主軸。她讓學生透過描圖與聆聽不同族群的打招呼方式,可視化地串聯語言與族群的關係。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理解臺灣多元文化並非單點式的切割,而是互相包容、共同存在的脈絡。從語言入手,不僅能幫助孩子認識不同族群,更能培養他們欣賞與尊重差異的態度,從而回歸到「為何臺灣會有這麼多族群?」的深層思考。
「臺灣島」的專名號爭議:名詞背後的國家認同
一個小小的專名號,也能在課堂上引發軒然大波。當學生質疑「臺灣島」是否為專有名詞時,陳老師順勢引導出關於「臺灣」是地點、國家,還是「中華民國」的討論。這段內容深刻揭示了社會科教學的敏感性,以及教師在面對政治立場議題時的挑戰。教科書作為國家審查的版本,為教師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障,但也限制了超越文本的空間。這讓我意識到,如何引導學生客觀探討這些具爭議性的議題,同時培養其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是社會科教學的核心價值。
經緯線與相對位置:地圖上的政治學
「臺灣的地理位置與文化發展有何關係?」這個看似單純的課文標題,實際上隱含著複雜的意義。陳老師解釋了「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的教學取捨,尤其在新課綱中,經緯線的教學從國小移至國中,卻仍有其必要。更敏感的是地圖上的顏色區分:臺灣與中國大陸是否使用相同的顏色?這不僅是地理知識的傳遞,更牽涉到國家主權與認同的嚴肅議題。我明白,地圖的繪製絕非中立,它反映了背後的政治立場與詮釋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解讀這些潛在的訊息。
臺灣的重要性:數據與國際比較
新課綱特別強調臺灣的重要性,並要求在生活情境中呈現。康軒版教科書以「過境航路費」為例,解釋臺灣特殊地理位置帶來的經濟效益。然而,陳老師的學生卻能進一步提問:「日本、中國的過境航路費呢?臺灣真的是唯一重要的嗎?」這種追根究底的批判性思考,正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我深感,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單向灌輸「臺灣最重要」的觀念,而是要讓孩子理解臺灣在全球脈絡中的獨特地位,並學會以數據進行跨國比較,從而建立更全面的國際觀。
政府網站與課本的詞彙爭議
連政府官方網站,對金門的稱呼都有「金門群島」與「金門列島」之分,更遑論教科書中對「臺灣島」是否劃線的爭議,以及對「大陸」與「亞洲大陸」的界定。陳老師透過這些實例,揭示了名詞使用背後的歷史脈絡、地理認知與政治敏感性。她也提及「反清復明」到「反共復國」等歷史敘事,這些在不同家庭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詮釋。我認為,教師的角色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創造一個安全的討論空間,讓孩子們聆聽多元觀點,並學習如何根據事實與理由,闡述自己的理解。
從實體操作到數位資源:多元教學的魅力
為了讓孩子更具體地理解臺灣,陳老師運用了許多實體教具:從會發光的地球儀、立體地形圖到小白板的隨手塗鴉,讓孩子透過觸覺與視覺,建立對地理位置的空間感。她甚至保留舊課綱的經緯度教具,讓孩子理解歷史變遷。在數位時代,她更推廣「國圖到你家」的線上繪本資源,以生動的聲光互動、精美的圖畫,輔助孩子理解媽祖文化、老街風情、原住民族與眷村等議題。這些多元的教學策略,不僅提升了學習興趣,也深化了孩子對臺灣文化的理解。
貼紙、錢幣與郵票:生活中的歷史課本
陳老師善於從最日常的物件中挖掘教學素材。從夜市買來的「臺灣特色貼紙」,引導學生思考臺灣的文化符碼;從「胖瘦臺灣」的地圖形變,講解地圖比例尺的奧秘;從「入臺許可證」貼紙,探討歷史上的出入境規範與「臺胞證」的今昔。更令人驚豔的是,她收藏的舊錢幣與郵票,成了活生生的歷史課本。從「臺灣省」的簡體字臺幣、開國紀念幣上的旗幟,到莫那魯道像的20元硬幣,每個細節都能牽引出豐富的歷史故事、族群文化與政治變遷。我認為,這不僅是學習歷史,更是培養孩子對生活周遭充滿好奇與探究精神。
超越顏色,立足世界看臺灣
在講座的尾聲,陳老師以PPT簡報上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臺灣地圖,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不要讓政治的顏色框架了孩子看社會、看臺灣的角度。她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傾向,教師也無法做到絕對中立,但我們有責任在課堂上呈現多元的觀點,引導孩子保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讓孩子從立足臺灣看世界,更要能從世界看見臺灣。我深信,這份對教育的堅持,對培養下一代批判思考與包容精神的使命感,正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最珍貴的寶藏。這不僅是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