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小壁虎老師」標籤的文章

噗噗聊聊 EP 112:小編的便當哲學~吃得飽也要吃得巧

圖片
每月錄音日,便當是靈魂的儀式感! 大家好,我是阿亮校長!這一集《噗噗聊聊》沒有AI、沒有教育、也沒有數位轉型,純粹就是一場充滿美食能量的大爆料!你知道我們錄Podcast的那天,中午到底在吃什麼嗎?嘿嘿~今天要公開「便當背後的小編秘技」! 我們不是每週錄一集,而是每個月聚在台北,早上錄、下午錄,一天錄四到五集。這樣的節奏,中午吃什麼就變得超級重要!這份便當不只是補充體力,更是療癒人心的重要時刻。 小編的便當哲學:吃得飽也要吃得巧 節目中我們特別邀請小編現身說法(還戴墨鏡保持神秘感),揭開每次便當總讓我們驚呼連連的秘訣。小編其實是一位徹底的吃貨,不僅用Uber Eats訂便當,還自建Google Map美食地圖,愛心標紅代表超推,綠色標籤代表還沒吃過,點開一看整個台北密密麻麻! 而她不只是看外送App上的圖片,而是會先上Google查評論,設定門檻:台灣至少4.0顆星以上才考慮,甚至還會根據食物類型設定不同標準。 選便當也要看天氣和星座!? 你沒聽錯,小編不只看評論,還會考慮天氣、錄音場合、主持人的年齡與飲食控制需求!冬天就來碗雞湯,夏天則是輕爽的夏威夷Poke Bowl,完全量身訂做。她會避開異國料理,選擇大眾接受度高的中式或亞洲口味。 小編還會避開過油的便當,講究菜色陳列的美感與變化性,甚至記得每次錄音不要點到重複店家。每次我們看到她在錄音空檔一直滑手機,其實是在為大家選擇今天的靈魂午餐,太感動了! 團隊口味大公開:我們最愛這幾家! 這集也請每位團隊成員分享記憶中最愛的便當: 小壁虎老師愛雞湯與乾飯,討厭軟爛滷汁飯,白飯要有口感! 導演鍾情雙飯糰與玉子燒,追求日本味與淡雅層次。 攝影師記得一款「高級感燒肉便當」,清爽又不油,調味一流。 我自己超愛鹹湯圓,那天氣冷、喝著熱湯,幸福感爆棚! 而小編說自己都喜歡,因為她點的每一道菜都經過挑選與愛的實驗(笑)! 預算雖有限,美味不打折 小編也坦承,我們便當單價比外面稍高一點(大約110元),但畢竟我們從早上10點一路錄到下午,大家腦力社交雙重消耗,吃得好一點是應該的!她也會控制份量,不讓大家餓,也避免浪費。 這一集聊完,我們才知道小編原來在便當這件事上投注這麼多心力。原來那些被我們吃下肚、讚不絕口的便當,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份份精心設計...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理解的秘密武器:用結構策略打造學習超能力!

圖片
📚 結構策略這樣玩,閱讀與寫作一次搞定! ✏️ 我為什麼愛上結構? 你知道嗎?我自己是一個超愛「整理資訊」的人。每次面對滿滿的文字,我就忍不住想把它們「變身」成一張張結構圖、表格、流程圖──只要有結構,我的腦就會瞬間清明,閱讀理解力飆升! 前幾天,我在做數位學習肩輔的簡報時,一開始是一堆條列式文字,後來我把它們重新整理成三層結構的圖解,哇~那閱讀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 結構策略如何成為我們教學與學習的神隊友! 🧠 結構力啟動:從句子開始拆解 「閱讀理解」不該只是一直念、一直猜,而是可以「有系統」地去看文章的組成。例如我們從最小單位──句子──開始切入。小壁虎老師示範了基本四要素句子(時間、誰、在哪裡、做什麼)與因果、並列句型的拆解方式。學生知道結構之後,不只閱讀更理解,連造句也更精準! 最棒的是,我們還可以把這些句型畫成圖,像「因為…所以…」的箭頭圖、「而且」的合併圖,一看就懂,學生超有感! 🧱 段落分析術:理解不是靠死背,是靠拆解! 小壁虎老師用自然課本裡的「風化作用」段落當例子,把並列的影響因素(雨水、風、氣溫變化…)畫成圖解,孩子瞬間豁然開朗。 甚至連國語課本的說明文也可以這樣搞定!像「建築界的長頸鹿」那課,從句子開始切、標色、分類,一路統整出三層訊息:「外型特色 → 特殊功能 → 城市特有」,孩子懂了就能自己套用這個架構去寫羅東文化館的介紹文, 閱讀與寫作同步進化 ! 🧩 故事也有骨架:圖像化讓孩子看懂劇情脈絡 低年級怎麼學結構?小壁虎老師給了一個超可愛又實用的方法:「紙片故事排序遊戲」!透過故事切片、時間線索、情緒分析與故事結構圖,孩子能清楚掌握起因、經過、結果,甚至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三關卡冒險故事。 🧱 從記敘文到說明文:篇章結構怎麼教? 中高年級的課文怎麼教結構?從三段式敘述文到說明文的總分總架構,小壁虎老師用學生投稿範例示範,孩子不只讀懂課文,也能清楚表達觀點。 🔄 教學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不斷修正設計! 當學生堅持某個答案時,老師該做的是回頭檢視我們給的引導。從「開頭」改成「起因」,讓故事教學更貼近孩子的邏輯,這就是教學的覺察與成長! 💡 結構,不只是閱讀力,更是思考力與創作力! 從句子的基本款、段落組合,到篇章架構與圖像式表達,結構策略讓教學變得有方向...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理解力的起點,其實是識字力!|小壁虎老師的低年級閱讀教學魔法

圖片
🧠 閱讀的起點:真的是理解出了問題嗎? 在教室裡,我們常常聽到孩子說「我看不懂」。於是,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理解有問題。然而,小壁虎老師的這場分享,徹底翻轉了我的想法。她用最貼近孩子的語言、最踏實的實作經驗告訴我們:「讀不懂,未必是理解差,而是還沒識得那個字。」 她不是喊口號,她是直接帶我們從幼兒期的聽覺學習歷程,一步步走到國小識字、閱讀、再到流暢度與理解的深水區。這趟旅程,不但讓我重新認識了「識字」的價值,更燃起了對閱讀教學設計的熱情! 🧒 從口中學語,從圖中認字:識字才是閱讀的起跑線 在孩子的世界裡,語言的學習是從聽開始的。當爸媽說「玻璃杯」的那一刻,他們是透過聽覺,將這個聲音與實體連結在一起。但當孩子進入學校,要從聲音進入文字世界時,困難也隨之而來。 小壁虎老師以「玻璃杯」為例,層層拆解孩子在識字時的腦內運作——從拼音、字形辨識到語意連結,每個環節都可能出錯,而這些錯誤堆積起來,就是「讀不懂」的根源。 📚 閱讀三本柱:正確性、流暢度、識字量 很多時候,我們努力教閱讀理解策略、分析文本結構、教學生畫心智圖……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他根本不認得那些字! 小壁虎老師一語點破:「閱讀的基礎,就是識字。」識字量不夠、拼音不熟練、字音不正確,通通會讓孩子無法理解。而要提升理解力,首先要強化的是「正確地讀」、「流暢地讀」,而非一味地塞閱讀策略。 ✍️ 超吸睛的識字筆記本:讓每一個部首都有故事 聽到「文字筆記本」,你會想到死板的抄寫?錯!在小壁虎老師班上,孩子的筆記本是探險地圖,是寶藏圖鑑,是語文學習的樂園! 她用口紅幫學生印出嘴巴的「口」,從「女」的跪姿講到「子」的哭臉,從三點水的故事說到「水」取三滴變偏旁……孩子不是硬背,而是用故事記、用圖像理解、用感官記憶學字,學習力自然大爆發! 🧪 從閱讀到實作:學習吧語音辨識神器登場! 「老師,我會了!」這句話,不再是靠直覺感覺,而是靠數據說話。 她分享了如何透過「學習吧」語音辨識工具,蒐集每一位學生的朗讀正確率與流暢度數據。孩子不只是練朗讀,更是透過反覆錄音挑戰自己、從紅燈衝到綠燈,一次次突破自己的語文門檻。 最關鍵的是:老師不只會用,更會「解讀」數據,從錯字類型看出孩子的識字盲點,進而量身打造學習策略。 🧩 閱讀不是「靜靜地坐著翻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