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文化探索~多元族群的故事

太精彩了!這一集《居久屋微醺夜》的主題是【文化探索:多元族群的故事】,我聽完真的熱血沸騰,忍不住立刻寫下這篇課程筆記,想要把這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教學分享完整傳遞給大家!


🔍從教科書改版談起:文化與族群的教學挑戰

這一集的講者開場就說得很直白:「文化與族群,是目前最難教的一塊。」哇,直接打中我內心的痛點。隨著108課綱的推行,我們再也不能用傳統的「科目思維」來教社會課,而要跳脫歷史、地理、公民的框架,從主題出發,引導學生進入探索。

而講者一開頭就把大家拉回現場現實——教科書正在改版中,各出版社版本不同、幅度不小。這也代表我們教學時用的教材,可能過兩年就不一樣了!因此講者特別強調,今天分享的例子都以113學年度為主,確保具有實用性和未來兩年的教學參考價值。


🏛從百年前的教科書,看見知識的演變

講者從近百年前的教科書切入,讓我們重新省思「什麼是知識的架構」。那本老教材,用極簡的文字與插圖,傳遞給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反觀今日的教科書,資訊量龐大、圖片豐富,卻也可能讓學生覺得「太多、太雜、太難懂」。

特別有趣的是他從「台灣在世界的位置」這樣一個常見單元,帶大家比較不同版本教材如何呈現地圖與國家分布——從地圖色塊的差異、文化介紹的切入點,到世界觀的建構,老師們會發現我們以為「教得很清楚」,其實可能只是碎片知識的堆砌。


🖼文化教學的魔法道具:線稿與圖像辨識

最讓我驚艷的段落是他分享「如何利用線稿來幫助學生觀察建築差異」,從台灣博物館的希臘式柱子,到自家學校門口的建築形式,搭配「去色處理」與Venn圖分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意圖與風格的象徵意涵。

而且這些教具完全可以自己製作!用手機App轉成線稿、使用出版社大補帖下載圖片素材、透過Light Camera產生outline圖,這些方法對我們一線老師來說,超實用又超接地氣!


🍜從飲食服飾看世界文化的多樣與融合

文化除了建築,還有什麼?答案是:吃的與穿的!講者從課本中提到的越南河粉、原住民美食談起,再帶出自己在學校周邊觀察到的「兩條街上就有40家越南商店」,這樣的真實場域觀察成為學生認識在地多元文化的絕佳切入點。

更令人激賞的是,他用Padlet做線上展覽,請學生拍照記錄、查找資料、使用AI製作簡報與語音輸出,甚至連「烏干達怎麼說你好」這樣冷門題目,學生都能透過跨平台查詢後製成音檔!這種學習歷程不只加深了學生的認知,也讓教學變得活靈活現、有感有溫度。


🎙從故事到敘事:讓學生真正說出自己的觀點

這一段太經典了!他點出我們學生常常言不及義的原因——因為我們教的是「故事」,但敘事才是社會課真正要培養的能力。

故事可以編、可以添油加醋,但敘事要從「事實→關係→影響」的邏輯去建構。要讓學生從記錄現象、歸納觀點、推論原因,最後提出自己的主張。講者也提供了兩個神工具:象限圖與討論卡,前者幫助學生做價值分類,後者則像是「造句起手式」,超適合用在分組討論中幫助學生組織語言。


🧠從媒體素養到三角檢證:AI也是社會課的好幫手

最後的高潮!講者提到學生如何用三種AI工具(ChatGPT、Felo、Gemini)做「三角檢證」,查資料後做出心智圖,還能分析自己最不理解的部分,再進行進一步查詢。

這是小學生能做到的嗎?講者大方地說:「可以!」這就端看老師能不能引導學生有策略地學會「查、比、想」,才能讓AI真正為學生所用,而不是資料的黑洞。


🎁體驗式任務,才是社會課最美的樣貌

課程的最後,他分享了學生自製podcast、製作新聞稿、訪問商家、做口述歷史……這些任務都不是「附加活動」,而是讓學生把所學轉化為行動的關鍵步驟。

如果學生能從吃一碗越南河粉、穿一件韓服,甚至說出「烏干達的你好」,進而反思這些文化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這就是社會課真正的魔法所在。


這一集《居久屋微醺夜》讓我徹底感受到文化與族群的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價值的啟發與視野的開展。講者那句話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我們要教的,不是更多碎片知識,而是讓孩子真的能理解這個世界怎麼運作。」

老師們,我們一起加油,教出孩子的世界觀與文化力!


喜歡居久屋微醺夜的直播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AI備課全攻略!ChatEverywhere V2.0 教師最強密技一次學會

居久屋課程筆記:弄懂基準量與比較量,讓數學更清晰,讓學習更高效!

居久屋課程筆記:教學實踐力~記敘文教學實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