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從人物開始,讓歷史活起來!解碼知識性文本的七大秘招
為什麼這個題目這麼硬?
說實話,當我看到今天的講座題目「閱讀大挑戰:解碼歷史文獻與深度學習」時,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拗口!平常我們很少這麼正經八百地說要「解碼」什麼,這通常是做研究時才會用到的詞彙。但今天這場講座特別不一樣,因為我想要分享給學校裡另一個重要族群——家長們。
這個想法源自於我擔任新北市圖書志工培訓講師的經驗。在培訓過程中,許多志工都問我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小朋友對閱讀有興趣,特別是在上社會課時,能覺得還有很多文本可以讀?」
新北市的創新做法:知識性文本培訓
新北市在圖書志工培訓中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加入了「知識性文本」的內容,這在其他縣市的志工培訓中非常少見。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在社會和自然等應用學科中,有非常多延伸閱讀素材在圖書館裡,但借閱量卻非常低。
現在的小朋友越來越沒有耐心看文字,他們想看的是影片。但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忽略這麼重要的閱讀區塊,也不要讓他們偏食。四年前開始,新北市就有遠見地融入這樣的內容。
七招讓知識性文本變有趣
知識性文本需要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閱讀理解,但一開始就跟孩子說「你要認真思考」,他們就嚇昏了!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引誘的鉤子」來勾引他們閱讀。今天我要分享七招,每一招都有對應的文本推薦。
第一招:從人開始連結情感
以陳澄波為例,三家課本都有提到這位畫家,但通常只講到他被槍殺、曾入選帝展等基本資訊,孩子完全沒有感覺。我推薦陳澄波兒子寫的《我的父親》這本書,透過家人的視角,讓這個歷史人物變得立體起來。
書中有一個特別的畫面,展示當時帝展的報紙報導。孩子看到後就會理解,在那個只有紙本媒體的時代,能被報導是多麼重要的事!
第二招:深入了解人物的困境與克服
馬偕醫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我們通常只講他拔牙的事蹟。其實更值得探討的是:他怎麼學習語文?遇到什麼困難?又如何克服?透過這些延伸文本,孩子才能產生感同身受的學習動機。
建築物也能說故事
第三招:從建築看歷史脈絡
四年級會學到很多建築形式,但孩子通常沒興趣看「很老很老的建築」。我推薦李乾朗老師繪製的建築圖像書籍,他是當代建築領域的權威學者。
以孔廟為例,不只要看建築本身,更要思考:為什麼在那個年代引入孔廟?為什麼要把儒家思想引入台灣?這些建築背後代表的是統治者的心態,是權力在土地上的展現。
產業文本的重要性
第四招:認識產業背後的人與智慧
現在很多孩子沒看過完整的魚、雞、牛,甚至完整的蔬菜水果,更不用說理解各產業從業人員的辛苦。我特別推薦各地文化局出版的產業文本,像是《鹽山》這本書。
台灣的鹽業比課本常講的糖業更早,史前時代就有製鹽能力了!透過這些文本,孩子能理解先人的觀察、實驗,以及找出最佳處理方式的智慧。
文化記憶與族群理解
第五招:透過文化活動理解傳統
媽祖遶境、王船祭等文化活動,在課本中通常只有一張照片帶過。我推薦《媽祖春遊去》等文本,現在在國台圖的「國圖到你家」平台上都能找到,而且還有音效!
第六招:認識不同族群的生活
眷村文化曾經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出現過,但很快就被刪除了。我推薦屏東眷村的相關文本,讓孩子觀察屋頂顏色、磁磚材質等細節,理解當時族群移居的困境與生活形式。
島嶼觀點的珍貴
第七招:探索我們的島嶼
大家想出國去日本、韓國,但我們自己周遭的島嶼同樣精彩!馬祖的閩東語文本、澎湖的菜宅文化、各地的石頭屋建築,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透過這些文本,孩子在實地造訪時就不會只想著「好熱想乘涼」,而是能產生印證的感受,眼睛會「長出來一點」!
深度閱讀的心訣:察言觀色
我送大家四個字的心訣:「察言觀色」。
- 察:觀察細節,發現事物的外形、數量、環境
- 言:說出觀點,進行事實比較
- 觀:產生多角度思考
- 色:創造作品,採取行動
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分段練習。家長千萬不要一次問完所有問題,會讓孩子訊息負荷量爆炸!
培養真正的思辨能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和思辨能力。沒有閱讀力,很難有想像力;沒有閱讀力,很難換位思考,也就很難產生溫暖的關心。
我們常要求孩子愛國、愛家人、愛社會,但如果他們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值得感動的事件,怎麼可能愛得出來?
透過這些知識性文本的引導,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重新產生探究興趣,對生活事實有更深入的觀察。這樣,生活中才會處處充滿驚喜!
讓我們一起用閱讀的力量,為孩子打開更寬廣的世界吧!
❤️ 喜歡我們的課程嗎?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學科教學知識與科技應用,歡迎訂閱謙懿科技Youtube頻道,記得按讚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 謙懿科技Youtube:http://www.youtube.com/@morganfang0905
- ㄚ亮笑長練功坊Blog:https://bit.ly/aliangblo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