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16. 老師養成記:我從補教界練就的本領 ft.林嶽峙

補教歷練,打開教育之門

在苗栗三義高中任教超過十年,我的教育旅程其實並不是從學校開始的。剛從清大畢業,正好碰上金融海嘯,那時候新竹很多工程師被裁員,轉而投入補習進修。也因此,我踏入了補教業,開始教這些疲憊卻上進的工程師英文。

補教業教會我一件事:學生就是顧客。他們會在每堂課後評分,分數直接影響我能不能繼續站上講台。這種即時回饋讓我養成「立即修正、主動經營」的教學態度,也讓我體認到「吸引注意力」與「讓學生開心」同樣重要。這些能力,直到今天仍深深影響我在高中現場的教學風格。


苗栗的挑戰,激發教學創意

苗栗是個地大人稀的地方,三義高中又是綜合型學校,學生背景多元,有人會考5A10+,也有人是5C起跳。在這種學力差距極大的班級裡,我思考的不再只是怎麼教會,而是怎麼讓每個人都「想學」。

過去補教的經驗告訴我,要讓學生不睡覺、願意互動,關鍵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參與者」。所以我常在課堂中設計情境活動、跨領域合作,像是用英文上科技課、和體育老師合開羽球雙語課,甚至在餐飲科實習時加入英文指令。學英文不再只是背單字,而是變成一種工具,在真實生活中實際使用。


讓5A想留下,讓5C願意靠近

對程度高的學生,我知道他們不是來聽我解文法的,他們要的是參與感。於是我會在課堂中埋一些「老師八卦」、「學校消息」,讓他們願意抬頭聽課,甚至參與討論。

對程度落後的學生,我則創造一種「英文也能是快樂的語言」的氣氛。像有個同學,剛進來用客家話罵我,兩年後卻會用英文跟我打招呼。他說,反正聽中文也聽不懂,聽英文還比較好玩。因為他感覺自己是團體的一部分,不想錯過笑點或八卦,就努力想聽懂。這種動機,不是考試能給的,是環境創造出來的。


讓英文變成日常,而不是壓力

我相信語言的學習應該是自然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我在科技課讓學生用英文介面操作電腦、在運動場用英文喊口令,甚至計畫帶學生去溫馨廚房當志工,在實作中學會說「請幫忙拿一個碗」或「我們準備好了」。

當英文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就不會排斥它,反而會主動想用它。這就是我最想達成的目標:讓語言從課本走入日常。


如果你也是老師,或對教育充滿熱情,我邀請你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讓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被看見?不論他是5A還是5C,他都值得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追蹤 Podcast,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任務,讓你學會了一項新技能?下一集,我們繼續聊聊教育路上的那些轉折與感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