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噗噗聊聊 EP119. 教學這條路:無論身分,都有力量 ft. 鄭伉妙

圖片
在教育的世界裡,每位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力量。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鄭伉妙老師的教學旅程與心路歷程,從一位地理科教師,到博士候選人、講師與教案設計者,妙妙老師如何用多重身分持續投入教育第一線,並以自身實作經驗,鼓勵更多教師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數位教學之路。 從教學現場到多元身份的轉換 妙妙老師目前在台科大任職,隸屬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組,專注於教育遊戲與數位學習領域。她本身是地理科教師,從大學師大地理系畢業後,便踏入教學現場,累積了近十年的高中職教學經驗。 然而,妙妙老師的教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經中斷教學,投入進修,甚至嘗試博士班的學業,面對轉折與挑戰。去年七月底,她離開了待了五年的全職教學現場,選擇先暫時將學校工作放一放,專注於博士候選人的身份,並且持續在教育領域不同方向嘗試與學習。 這樣的多元身分轉換,不僅豐富了她的視野,也讓她能從不同角度思考教學與教育的本質。 教學的核心:創造學習情境與提升學生動機 妙妙老師強調,教學最重要的是「創造學習情境」,讓學生願意進入課堂的學習場域,進而聽進老師想傳達的知識與觀念。她以虛擬實境(VR)及數位遊戲化學習為工具,設計出吸引學生投入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動機。 她指出,過去社會科教師在部分學制中被重視程度不高,學生容易心態放鬆,因此如何透過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她努力的方向。 妙妙老師也分享,她在設計課程時,會先從大架構切入,再逐步拆解成細部步驟,讓老師們能清楚理解教學流程,並且在課堂中實作體驗。她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引起老師的動機,也能讓老師們在實作中留下深刻印象。 科技融入教學:從實踐到分享 妙妙老師深信,科技工具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實際操作與教學實踐上,才能真正幫助老師與學生。她自己會先在課堂上帶學生實作,確保工具的可行性與教學效果,才敢分享給其他老師。 她提到,許多科技類的研習或影片多半是教導軟體操作,但老師們更需要的是「如何將工具運用在地理課程、考卷設計或學習評量」等實際教學中的方法。 妙妙老師也將自己視為「種子教師」,帶著使命感設計容易被推廣與普及的教學課程,並以同理心出發,從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讓新工具更好上手。 AI時代的教學思維與挑戰 面對AI技術的快速發展,妙妙老師坦言一開始也感到眼花撩亂,不知道該如何應用這些新工具。她分享自己從玩AI繪圖、VR場景創建開...

【居久屋課程筆記】Canva一頁式網站設計全攻略|用Canva打造互動網頁

圖片
🖥️ Canva也能寫網頁?真的假的! 你沒聽錯,我們今天要用Canva來做網站!作為一個曾經苦於前端框架設定的老工程師,當我看到Canva網站建置功能時,真的是又驚又喜。這不再只是靜態設計工具,它已經升級為一個能輕鬆打造一頁式網頁的強大平台,還能加動畫、做特效、設定區段切換,根本就是夢寐以求的教學神器! 🛠️ 一頁式網頁設計:從旅遊主題開始 這一次我們要製作的,是一個名為「馬祖漫遊」的旅遊網站,首頁打開就有帥氣的背景動畫,六個主要單元清楚排好:關於馬祖、馬祖行旅、景點介紹、馬祖美傳、馬祖盛世、聯絡我們。使用者點選上方按鈕,畫面就會自動捲動至相對區段,而且每一段都能套上不同的動畫特效,整體觀感超級順暢又專業。 📂 建立網站之前,你需要這份規劃書! 茶米老師苦口婆心地提醒:做網站前一定要先規劃!這次他也貼心提供一份完整的網站規劃書,將整個網站的結構、各單元名稱、子頁面內容甚至連文字說明與素材都預先設計好。這不只是給學生教學的好工具,更是大人自己備課設計的典範! 🎨 操作環節一:Canva網站編輯介面詳解 進入Canva網站模式後,我們可以從首頁或左上角進入「建立」選單,選擇「網站」。不管你挑的是商業、教育或活動類範本,實際尺寸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內建的設計範本。每個網站頁面都能包含多個「區段」,可以上下拖曳調整順序,也可以複製、刪除、修改內容。甚至,你還能預覽電腦版與手機版,確認畫面呈現效果。 🖼️ 實作一:首頁設計超吸睛 首先,將首頁背景設為馬祖海灣照片,接著用文字與圖形工具做出六顆按鈕,搭配自訂框線與毛筆字體,再加上模糊陰影與動畫特效,「馬祖漫遊」的形象馬上跳出來。當這些元件搭配背景動畫呈現時,簡直就像一個專業的形象網站! 🔄 區段設計大解密:每一段都有不同玩法 每個單元都是新增一個「區段」,從「設計」中挑選你喜歡的版型進行編輯。茶米老師示範了如何做出關於馬祖、行旅介紹、美食照片與雕像區塊,並透過簡單的圖片搜尋與裁切功能,快速替換背景與主視覺。每段的配置不只有圖片與文字,還能換位置、加動畫、甚至複製後上下調整排序,實用度爆表! 🧭 景點介紹頁:拉長頁面也能做到六景點 接下來來到第二頁「景點介紹」。Canva的網頁功能有一大特色:可以拉長頁面!茶米老師直接將頁面拉長,將景點區塊從三格複...

【居久屋課程筆記】社區守護者計劃:從繪本到田野調查,讓孩子實踐SDGs

圖片
📚 開場白:從SDGs聊起,原來老師們都在默默觀課 在這場《居久屋微醺夜》中,我第六度登台講述SDGs的教學應用。起初沒料到有這麼多社會領域老師會回看直播,這也讓我更認真地準備每一次分享,盡量將實體與線上內容做出差異,增加更多操作性內容。這次主題「社區守護者計劃」,正是希望從「走出學校」、「回到社區」的觀點出發,談談SDGs怎麼與在地生活貼合。 📖 一本繪本開啟的行動:從《社區裡的每一隻狗》出發 這本推薦的繪本《社區裡的每一隻狗》講述了一位孩子與奶奶,從「想養狗」出發的生活觀察與行動旅程。孩子先是提出問題,奶奶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引導他自己找答案。這樣的故事脈絡正是「公民行動」的最佳典範——從生活中提問、實地調查、進行紀錄與歸納、再到提出結論與改善方案,完全體現了行動的歷程,也讓我帶領學生模仿其精神進行社區調查。 🧭 田野調查的基本功:從觀察現象到提出問題 我們太常忽略田野調查的基礎力。孩子在故事中進行狗狗普查,背後牽涉抽樣、代表性與資料蒐集邏輯。我讓學生練習從生活出發,像是觀察誰在家門口放盆栽?訪問里長為何有老人共餐?逐步訓練他們提問的敏銳度與思辨的深度。 🧠 SDGs不只是口號:從價值觀出發的探究行動 在推動SDGs的教學過程中,我強調一件事:別急著灌輸孩子「對的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們有空間去討論、去試錯、去承擔後果。像我在課堂上請學生調查家中鞋子數量,藉此引導他們去思考消費觀、材質選擇與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從生活小事推演出大哉問,才是真正的素養養成。 🌱 用框架引導探索:搭配SDGs圖鑑與教科書 除了繪本,我還推薦了《SDGs圖鑑》這本簡明易懂的書,適合讓孩子對照現象與聯合國17項永續目標分類。搭配教科書內容,如珍珠奶茶、茶葉調查等素材,我設計了一整套提問與觀察的框架,讓孩子從問題出發,再回頭思考行動的必要性與影響力。 🎤 社區走讀與真實對話:拜訪里長的驚喜 帶孩子實際走訪社區時,他們問出盆栽為何密集、老人共餐的真實原因,甚至拋出移工與公共安全的議題。我驚訝孩子的敏銳觀察,也感受到地方人士的回應深度。這樣的真實對話,不只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也讓他們理解「生活即政治」的含義。 🔍 從現象到倡議:調查方法與工具應用 我設計了簡單的調查表,教孩子如何進行定點定時觀察,如何善用錄音...

噗噗聊聊 EP118. 有感學習經驗:數學不會,怎麼學會 ft. 許扶堂

圖片
數學,這門學科在許多孩子心中常被視為夢魘。作為一位從事國小數學教學超過二十年的老師,我深刻體會到許多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與挫折。本篇文章將與大家分享許扶堂主任多年來在基層教學的寶貴經驗,探討如何讓孩子不只會算數,更能理解數學背後的思考邏輯,並透過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讓數學變得有感、具意義。 從教學現場到數學輔導——許扶堂主任的教學歷程 許扶堂主任畢業後,投入國小教學長達16年,並擔任5年主任,期間他發現國小數學教育的教師相對稀少,自己也逐漸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退休後,他仍持續在夢N協助老師,透過線上社群,每月與一至六年級的老師們分享數學教學心得,幫助老師們解決教學上的困難。 他認為,數學教育最核心的是思考能力的培養,因為數學本質就是思考的學問。「沒有思考就沒有數學」,這句話道出了教學的真諦。過去的教學模式,往往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動聽講,對於聰明的孩子可能有幫助,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並沒有真正理解數學的本質。 數學教學的挑戰:讓孩子學會思考,而非只是模仿步驟 許主任談到,數學教學中最令學生頭痛的部分莫過於除法。他舉出一個經典的例子:532除以4,學生們常常只是模仿老師的步驟,卻無法理解為何要這樣做。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過程毫無感覺,只是機械地完成計算,無法真正掌握數字背後的意義。 為此,他設計了一個「分錢活動」,將抽象的除法概念轉化為生活中「把錢分給四個人,每人要拿多少錢」的遊戲。孩子們分組進行,透過實物操作,理解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並用白話文描述整個過程。這種活動讓學生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慢慢體會數學的邏輯,而非死背公式。 在這個活動中,當出現「一張100元不能平均分給4個人」的問題時,學生們會思考如何解決,比如拿去換成小面額的錢幣,這正是餘數的概念。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懂得計算,更讓他們能說出「為什麼要這麼做」,真正做到「說數學」,而非只是「算數學」。 白話文教學法:讓數學變得有溫度與意義 許主任近年來將多年教學心得集結成書,書名為《數學不會,怎麼學會》。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更多老師能用白話文教學,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數學概念,並能自己思考、自己解題。 書中從一年級第一單元到六年級最後一單元,涵蓋108課綱的所有內容,並針對每個單元提供教學重點、教具準備以及關鍵提問策略。這些提問能引導學生一步步釐清數學問題,從生活中理解數學的意義,而...

【居久屋課程筆記】FELO 在自主學習上的應用:AI讓高中生不再迷路!

圖片
🧑‍🏫 我的特殊任務:從小學教室直奔高中戰場 我是位小學老師,卻因為一個特別的機緣,被派往高中協助自主學習課程。這段旅程,讓我見識到學生在這條探索路上的種種困境:選題卡關、資料混亂、小題難落實……這些問題,曾經讓我燃燒大量精力想要解決,直到我遇見了 FELO。 🧠 用AI前,我先認真思考:不是為用而用 許多老師都會問我:「你怎麼選擇AI工具的?」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原則是「AI不能帶著我走,我要帶著AI走」。我總是先釐清學生的學習流程與實際情境,再決定該用什麼工具來解決問題。而FELO,正是在我想協助學生掌握主題、釐清架構、精煉重點時,成為我教學現場最強的AI夥伴。 🎯 自主學習最大痛點:五大問題一次搞定 FELO幫我解決了高中生最常見的五大問題: 選題困難 :將近 57.4% 學生在訂題時就卡關。 資料混亂 :Google一大堆資料,學生抓不到重點。 小題大作難實現 :題目太大難聚焦,研究淪為讀書報告。 跨域難指導 :老師無法逐一輔導每個不同主題。 缺乏專案經驗 :沒有國中小階段的歷練,高中階段要獨立運作談何容易? 透過 FELO,我能讓學生快速掌握架構、資料來源清晰、視覺化心智圖引導聚焦研究,還能一步步引導他們把大題變成能實作的小題。 🛠️ FELO 強大功能實戰:從探索到輸出一條龍 📚 1. 整理資料+來源透明 輸入關鍵字,它不只找資料,還標明出處、提供圖片與影片。學生能立即獲得一個「概念地圖」,避免AI幻覺,也培養資料查證能力。 🧭 2. 新制圖輔助小題大作 FELO 的心智圖功能太強大了!學生研究「手沖咖啡」,只要往心智圖右邊延伸,就能聚焦在「水溫變化」這類小題目,18週的課程做起來既深又實。 📝 3. 完整歷程+彈性輸出 不管是Notion、Google Drive、PDF、Markdown,通通能匯出。學生不再「查完就忘」,而能留下學習足跡;老師也能清楚看到他們跟AI的互動過程。 🧩 教學設計神器:主題集與 Agent 大軍 FELO 的進階玩法還包括: 主題集 :幫助學生彙整不同來源與資料,讓AI擁有上下文,提供更準確建議。 AI Agent :包含「事實查核」、「知識研究」、「簡報製作」等超多實用功能,還能匯出成Ma...

【居久屋課程筆記】數位工具這樣用:讓特殊生也能自在參與的教學設計

圖片
✨ 班班有特生:科技不是萬能,但有時候剛剛好 「你班上有特教生嗎?」我問。教室裡幾乎舉起了大半的手。是的,今天的我們,早已不是特教師才需要面對這些孩子。每個老師、每個教室,多少都住著一兩位特別的孩子,他們可能在人際互動中格格不入,也可能在學習節奏中總是慢半拍。 但我們都希望,每一個孩子,不論一般或特殊,都能有尊嚴、有參與地在課堂中學習。而科技,或許能成為讓他們跨越困難的那一座橋。 📊 視覺化工具:安撫不安的心 對亞斯伯格或思覺類型的孩子來說,課程與活動的突變往往帶來巨大焦慮。這時, Teacher's Day 時間條 就像他們的定心丸。透過螢幕上動態跑動的行程條,孩子們可以看見時間的流逝、活動的變化,那一條橘色的線,正是他們對秩序與安全感的依靠。 當我們讓課堂行程視覺化,孩子也能開始掌握生活的節奏,不再因突如其來的防災演習而驚慌、不安。 🔮 聚焦閱讀:字行裡的超能力輔助 還記得那個總是跳行、讀書難以專注的孩子嗎?也許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他的大腦就是無法專注看完一整頁文字。這時候, B-Line Reader 出場了!它能將文字自動變色、導引視線,幫助孩子不跳行、順利讀完每一行。 若你想要簡單一點的方式,也可以嘗試 HyperRead 這類閱讀遮罩工具,讓螢幕上只有正在閱讀的一行最清楚,其他區域淡化處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 朗讀神器:給識字困難者另一雙耳朵 識字困難的學生往往在閱讀上寸步難行,但現在,我們有了 Natural Reader 這類朗讀工具!不只文字能唸出來,還能 同步放大朗讀的字詞 ,讓學生聽得見、看得見,更理解得了。 你甚至不需要特別下載什麼,只要用 iPad 或 Edge 瀏覽器,就能開啟系統內建的螢幕朗讀功能。教科書、補充教材一丟進去,孩子就能自己聽、自己學,自主學習再也不是夢。 🌍 圖像轉換神器:Napkin AI 帶你文字變圖表 有些孩子讀了半天還是不懂課本的抽象概念,那就讓 Napkin AI 幫你把文字變成 圖像 吧!只要貼上課文內容,它就能幫你生出含有圖示的視覺筆記,從價格合理性、包裝完整性到功能比較,樣樣有圖有真相! 對於圖像思考的學生,這不僅是教學輔助,更是一種開啟理解之門的鑰匙。 📈 沙盒教學:讓孩子在節奏中學會自我掌握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同一時...

噗噗聊聊 EP117. 小壁虎全招啦:替未來節省時間【小壁虎全招】

圖片
我花兩年,打造不焦慮的時間管理術! 哈囉大家好,我是小壁虎老師,這一集《噗噗聊聊》的小壁虎全招啦單元,要來聊聊一個我花了兩年時間優化的主題——如何替未來節省時間,讓自己工作更有效率,也更少焦慮。 我是「壓線型選手」的真實告白 曾幾何時,我是個「壓線型選手」!常常為了明天的課到半夜還在趕內容,整個人焦躁又緊繃,甚至連身體都出現警訊,像是胃痛、腳上冒出汗泡疹,只因為壓力爆棚。其實,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原本的工作方式讓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做不完、找不到、記不起來,整天忙得要命卻總覺得沒做什麼。 想改變,得先認識自己的「盲點」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改什麼。我是從很多小地方發現自己的困境,例如:我很容易分心、忘性很大,檔案找不到、內容記不起來……還有那個經典情境:正要做簡報,腦中突然想起梅子苦瓜還沒醃,立刻跑去處理,然後簡報呢?又拖到深夜了。 我明明對工作充滿熱情,也想要做好每件事,但如果不改變思維,就只能繼續在焦慮的邊緣打轉。 從紙本筆記到數位工具,我的工作優化大作戰 我開始看書、聽Podcast、看YouTube,從《防彈筆記本》、《重要事明天做》,到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吸收了各種筆記與時間管理的觀念,然後做出屬於我自己的「混合式管理法」。 紙本筆記本 :專門用來即時記錄日常突發事項,因為用手機或平板太慢、太不直覺,還容易眼花。隨手翻、隨手寫,才不會忘記靈光乍現的任務。 數位筆記本 :適合整理、分類與歸檔,例如用來記錄年度重複的行政任務、通知模板等,未來就能直接複製貼上,節省搜尋與重寫時間。 封閉式清單,讓「瞎忙」退散 過去我用的是開放式的代辦清單,想到什麼就一直加,結果永遠做不完,每天都被待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直到我聽到「封閉式清單」這個概念: 每天只設定固定數量的工作,拉出截止線,其餘的留到明天 ,這才是讓我脫離瞎忙的轉捩點。 這也讓我明白,有些事情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永遠放在最下面。像是我出書的進度,就是被我拖到快截稿才火速處理,其實不是拖延,而是思維沒有優先排序好。 打造屬於自己的月、週、日計畫系統 現在的我,會同步紙本筆記與 Google 行事曆,先用月計畫安排所有重要節點,例如交稿日、研習日,再用週計畫訂下當週的「兩大要事」。每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