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聊聊 EP123. 寫作課,玩個夠:24招讓寫作變得生動又有趣 ft. 陳佳釧

引言:為什麼我要把寫作「玩」起來?

我是陳佳釧,任教高年級多年,這次帶著新書《寫作課,玩個夠》上來分享。寫作一直是許多學生、家長乃至老師的難題:題目、段落、結構看似枯燥,孩子寫起來常常只有流水帳。我的出發點很簡單──如果孩子不喜歡寫作,何不從玩開始,從生活經驗積累素材,讓寫作回歸真實的感受與表達?本書蒐集了我24年教學的24個實例,分為低、中、高三個年段,每個年段有適合的玩法與步驟,目標是讓孩子在課堂內完成寫作,而不是把寫作文當成回家作業的負擔。


核心概念:玩=體驗+素材+教學

我的教學理念可以濃縮成三個字:玩、體驗、回寫。玩是引發動機的手段;體驗提供寫作的真實素材;回寫則是在教師指引下,把生活經驗轉換成有架構、有修辭的文字作品。許多市售寫作書只強調段落與句型,但孩子的內在素材不足,寫再多技巧也沒靈魂。因此我的書不是只教「第一段寫什麼、第二段寫什麼」,而是提供實作活動,幫孩子累積經驗,最後再回到語文課進行系統性的寫作訓練。


低年級:從句子、遊戲與繪本開始

低年級的孩子需要的是具體、好玩的經驗與視覺提示。我常用卡牌遊戲讓孩子造句:不同顏色的卡代表主詞、動詞、情境或地點,抽出來就能組成奇妙句子。重點不是抽卡的過程,而是後續的「修改練習」──老師引導孩子思考:這句話怎麼更通順?怎麼加時間或心情讓句子更生動?透過小組競賽、任務卡(例如必須加入對話、或加了心情字卡才能加分),孩子會有動力去修飾句子並延長句子長度。

  • 活動材料簡單:彩色卡片、自備小物、繪本。
  • 以口語表達引導書寫,先說再寫,降低挫敗感。

實例:月餅分食寫作

中秋節時我會讓學生帶月餅來分享,每組切成四等份,先讓孩子觀察外型、聞味道、描述感受。孩子為了優先吃到月餅,會努力舉手發言,老師把他們的口語描述視覺化寫在黑板上,成為寫作的提示清單。這種親身體驗比空談「第一段寫什麼」來得實在,也更能激發孩子的敘述能力。


中年級:由句到篇,建立架構與延伸

到了中年級,孩子應該開始寫成篇文章。我建議先用活動帶入情境,再透過口訣或結構提示幫助他們分段。常用的口訣像「一段一景」,提醒學生每段集中寫一個事件或景點,避免流水帳。老師在備課時要預留時間,把該單元的重點稍微縮減,將活動安排在可以串聯語文課的那一節,讓活動到寫作有連貫性。

  • 把活動設計成跨領域:美術、社會、自然等皆可串聯。
  • 在課堂完成寫作:避免把寫作當回家作業。

實例:「一起玩名畫」創作

疫情期間,我讓學生模仿名畫,把自己打扮成畫中的人物,拍照後把照片與原畫並列,佈置成教室小畫廊。再從國語課的角度來描述這幅畫:從左到右描寫人物、裝飾、動作與意涵。這個活動同時結合社會課認識台灣本土畫家,孩子們不僅玩得開心,寫出的描述也更具層次。


高年級:說明文、議論文與多元表述

高年級要訓練孩子的說明與論證能力。我書中設計過一個有趣的單元叫「未來購物中心」,讓孩子設計未來會賣什麼商品,寫說明文介紹產品外型、功能、用途,並搭配口語表達及實作模型。這個活動強化說明文的要素:外型、用途、功能與使用情境。議論文部分,我則結合時事與報紙,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議題、列出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並教他們如何用閱讀與同儕討論來充實觀點,避免被情緒牽著走。

  • 鼓勵閱讀時事,建立多元觀點。
  • 從口語討論鍛鍊書面論證能力。

時間管理與課綱接軌:老師怎麼準備?

很多老師會問:「我哪來那麼多時間?」這是教學現場最現實的問題,但關鍵在於備課時的取捨與跨領域整合。雖然現在國語節數減少,我在備課時會先看單元哪一課可以與寫作結合,預留時間並縮減該課的其他重點。透過跨領域的串聯(美勞、社會、自然),你不是多做一堂課,而是把原有的內容變得更有深度、更能引導學生寫作。

家長溝通也很重要

家長常會擔心「玩」會不會只是玩而已,為了消除疑慮,我建議老師在家長日或活動前說明教學理念,並在活動進行中每日傳照片與簡短說明,讓家長看到活動與學習目標的連結。寫完的作文也同步分享給家長,讓他們成為孩子的觀眾,而不是批評者。當家長了解活動是有序、有目的的,他們通常會更支持。


評量、回饋與讓孩子有成就感

寫作教學最怕的是孩子沒有成就感。我的做法是:設定明確的練習目標(例如:第一段描述到達目的地、第二段寫遊玩過程)、使用口訣幫助自我檢核,並鼓勵修辭運用來美化句子。課堂上多給予即時回饋,讓學生看見自己從「句子→段落→篇章」的進步,這對提升自信非常關鍵。


十個實作小撇步(供老師快速上手)

  1. 先玩再寫:活動或遊戲先行,收集口語描述。
  2. 視覺化提示:把學生描述寫在黑板或投影上。
  3. 分色卡牌:用不同顏色代表主詞、動詞、情緒、地點。
  4. 任務卡片:競賽式讓學生必須完成特定寫作任務。
  5. 一段一景:教學生段落主題化,避免流水帳。
  6. 跨領域串聯:美術、社會、自然融入語文活動。
  7. 課堂內完成寫作:避免把寫作當回家作業。
  8. 父母同步分享:用照片或線上平台讓家長成為觀眾。
  9. 逐步加深:低年級注重體驗,中高年級加強結構與思辨。
  10. 簡單好準備:材料常來自生活,學生也可自帶道具。

這本書的角色:工具書與教案庫

我希望《寫作課,玩個夠》成為老師的「書架工具書」。它沒有一定要從頭讀到尾的順序,而是依據老師當天備課的需求、年級與單元跳著翻閱。每一個例子都有適合年級、教學流程與所需材料的說明,方便老師在準備時快速取用。你買來不是一次看完就丟架上的書,而是像字典一樣,遇到需要靈感時就拿出來參考。


結語:讓孩子愛上寫作的關鍵

寫作從來不是一件單純靠技巧就能解決的事。真正讓孩子持續寫下去的是動機、真實經驗與被看見的成就感。透過遊戲、體驗與跨領域設計,我目標讓孩子在課堂中真正「做過、說過、寫過」,逐步建立語文表述的能力。寫作可以嚴謹、有深度,但也可以很有趣、很有溫度。希望我的24個案例能成為你教學上的小幫手,帶孩子們玩夠、體驗夠、寫得更好。


喜歡噗噗聊聊嗎?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教育及Podcast的內容,歡迎追蹤我們的節目,一起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新世代閱讀選擇:深入解析得報平臺的教學魔法與設計巧思

【居久屋課程筆記】GPT提示詞高手的魔法練成術:居久屋微醺夜的創作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