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噗噗聊聊 EP127. 管好嘴巴!:我的減肥秘笈大公開 feat 褚煜凱

圖片
我是褚煜凱(阿凱),這一集我上了「 噗噗聊聊 」和阿亮校長、小壁虎老師一起聊我的減肥故事。 節目 聊得開心也很真實,從大學時期第一次瘦下二十公斤的成功,到埋線、復胖、再快速減重 25 公斤的經驗,我把一路上的心路歷程、方法細節、失敗教訓與實務建議整理成這篇文章,想寫給和我一樣在減重路上拉鋸的人:如果你想瘦,但又怕復胖、怕花冤枉錢、怕傷身,請先坐下來,聽我慢慢說。 為什麼我要談「管好嘴巴」?減重其實是意志與習慣的戰爭 節目一開始有人引用嚴凱泰先生的一句話: 「如果你連嘴巴都管不住的話,你怎麼能做好其他事情?」 我想,這不只是幽默的提醒,它指向一個核心:減肥很大一部分是「飲食控制」──嘴巴決定了多數成敗。當然,不只是嘴巴,也有心態、環境、社會對外表的期待,但沒有管好嘴,任何運動都很難持久抵消飲食帶來的熱量。 我的減肥三部曲:成功、復胖、再次成功(還有再復胖) 我的減重史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大學時期:因為參加學校的減重班,靠飲食與運動在一年多內從八十多公斤瘦到大約63.5 公斤,差不多瘦了 20 公斤。 職場十年:壓力與飲食習慣慢慢復胖到八十多公斤,後來試過中醫「埋線減肥」,短期內有效,兩個月到三個月大約花了五萬左右,瘦了 10–12 公斤,但未能長期維持。 兩年前(警訊時刻):體重接近 97–98 公斤,我真的被健康警示嚇到,於是採用了另一套結合高蛋白、無油無糖、嚴格飲食控制的方法,從 97 一路瘦到最低約 76.5 公斤,半年內減了 25 公斤。 這一路上我學到兩件事:一是「溜溜球效應」真實存在——體重不是一天長成,也不是一天就能穩定;二是「方法必須可持續」,否則短期成功後很容易回彈。 我嘗試過的各種方法:成效與代價 大學減重班:有紀律、變化少但有效 在中央大學參加減重班時有營養師規劃三餐與運動課程。那段時間我每天跑操場,餐飲嚴格控制(吐司、鮪魚蛋三明治為主),一年多瘦了 20 公斤。但也付出代價:體質改變、頭髮開始掉、皮膚油脂改變——急速或極端改變會有副作用。 中醫埋線:短期見效但費用高且不易長期維持 埋線的療程是把可吸收的線材埋在腹部皮下,搭配中藥服用與高纖維藥錠,會讓腸胃運動增加,常常想上廁所,醫師還要求吃海鮮、不吃四腳肉。整個療程每兩週需自費拿藥,我前後花了大概兩到三個月,總花費約五萬元台幣,短期瘦了 10–12 公...

噗噗聊聊 EP126. 小壁虎全招啦:快!狠!準! 心跳300準備法

圖片
我是小壁虎,在噗噗聊聊的節目中我分享了「心跳300」——也就是把一個主題在300秒(五分鐘)內說清楚、留下記憶點的準備方法。這篇文章把我在節目裡講的重點整理成實務操作、範例與練習清單,幫助你在任何短講、年會或成果報告中,能把內容濃縮成精華,讓聽眾笑得出來、記得住,還願意來問你更多。 為什麼要學心跳300(300秒)? 心跳300就是300秒,也就是五分鐘。當我們被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一整年的計畫成果或一個主題時,能不能在短時間內讓人了解重點、留下記憶點,比詳盡無遺更重要。我設計心跳300的初衷,是希望陌生聽眾聽完會想問你:「可以再仔細說一下你剛剛那個方法嗎?」這是交朋友的起點,也是有效報告的關鍵。 三招準備法:快、狠、準(讓你的心跳300有亮點、有笑點、有記憶點) 一、快:用速度與節奏抓住聽眾 五分鐘其實很短,節奏要快、語速要緊湊但仍可理解。我常建議: 一開場一句自我介紹帶出主題(略寫):不要做生平回顧,用一句話把你要講的主題交代清楚。 標題要亮眼、直接:讓人一眼知道你要說什麼,產生期待感。 把不重要的部分一句話帶過(略寫),把最重要的一個點詳寫。 二、狠:刪掉冗言、狠下取捨 在有限時間內,最痛但最必要的是刪減。問自己:「這一段是不是一定要講?會不會是背景雜訊?」把每個句子當成門票,只有最有價值的部分能通過。實務技巧包括: 設定投影片數量上限(例如五分鐘用七頁):以頁數限制內容,防止臨場延伸。 將自我介紹、感謝或背景縮短到一句話,立刻切入困境或轉折。 練習用一句話總結次要內容,保留更多時間給「轉折點」或「解決方案」。 三、準:鋪陳一個小故事並埋梗,留下記憶點 「準」是把重點說得清楚並留下記憶點。最佳方式是用一個小故事包含轉折(意想不到的點)並埋一個笑點或梗。故事帶出問題──>你怎麼做──>結果/轉變,這樣的三段式最容易讓人記住。 我常用收作業的例子來示範:問題是「誰沒交?」學生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我做的方式是把作業視覺化,在黑板貼上有號碼與姓名的牌子,交了貼上、沒交看得到,結果大家自動檢核。這個小轉折(視覺化)是笑點與記憶點並存的地方。 實務清單:心跳300準備步驟(可列印) 決定唯一主題:限定一個核心觀點,不要超載。 寫出一句帶出身分與主題的開場句(例:「我是小壁虎,我要...

【居久屋課程筆記】學生也能製作的線上策展:族群節慶 podcast 製作技巧

圖片
國小生也能線上策展!居久屋揭秘Podcast製作與AI寫稿的教學魔法 嗨,各位熱愛學習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香吟!這次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級有趣又充滿能量的教學新發現!在社會學科的教學現場,我一直有個感受:會來聽我分享的,要不是對社會科有滿腔熱情,就是被我們少見的主題給牢牢吸引。雖然我不是數位科技的行家,但我敢拍胸脯保證,這些數位工具真的讓社會科教學變得「超、好、玩」!這一次,我要揭露我們國小學生是如何自己動手做 podcast,而且是「不用我後製,他們自己就會製作」的超強秘訣!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麼魔法讓孩子們的學習成果「看!得!見!」 告別老師主導的「學習展演」:讓孩子成為策展主角! 以前,我們總希望學完課程後,能有實體的學習成果展現,像是展覽、發表會,讓努力看得見。但漸漸我發現,這些成果對孩子而言,有時感覺像是「老師要我做的」,與他們自身連結薄弱,甚至只有少數「乖乖牌」學生參與,讓成果的意義大打折扣。大概在三年前,當我們學校成為教育部的媒體素養基地學校時,我就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小學生自己來策展?讓他們從自己的問題意識、自己的想法出發,結合課本知識,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學習成果? 這個改變的重點在於:我們希望孩子做這些活動,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因為這件事能帶給他們「快樂」、產生「成就感」,甚至讓他們覺得「我能改變世界」!這種內在的驅動,正是我們推動「策展式學習」的核心。讓學習成果不再只是老師的「政績」,而是孩子們自信發光的舞台! 小小孩也能做策展?「找到共鳴點」是關鍵!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策展對大人來說都需要提案、主題分享,小孩子怎麼可能做到?要他們敘說一個事件、講出獨特之處,實在太困難了!但我要說,只要找對方法,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對孩子有意義的成果展現。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講述,而且他們想說、說出來的東西,要能對社會產生正向改變。這就是我們透過數位科技,讓學生聲音被聽見的方式。 那麼,如何找到孩子們的「共鳴點」呢?就像大人在做節目邀請來賓時會做「背調」,找到大眾好奇、少見或關心的論點一樣,小孩子也需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一開始,孩子們的共鳴點可能會比較侷限,例如他們對於「取綽號」、「語言霸凌」等議題充滿熱情,...

噗噗聊聊 EP125. 勇闖教育界:不會五十音如何在日本工作? ft. 田思源

圖片
大家好,我是LoiLoNote的思源。前陣子我受邀上了 噗噗聊聊 ,和阿亮校長與小壁虎老師一起聊了我從一個不會五十音、也不是老師的台灣人,怎麼走進日本教育科技圈、找到現在在 LoiLoNote工作的故事。這篇文章就是我把那次在噗噗聊聊的談話整理成文字,跟更多想跨國、想進教育界、或是需要勇氣的人分享。噗噗聊聊的節目一直很貼近教師生活與教育現場,我很高興能在節目中說出我的經歷,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跨出舒適圈的一個參考。 大概概要:我是誰,為何會去日本? 我叫田思源,出生在台灣,過去在台灣有穩定工作。後來因為打工度假,我在加拿大認識太太,兩人回國後談到未來規劃,我們決定要有人移居對方國家。因為太太在日本工作,最後由我過去那邊重新開始。 去到日本之初的狀況很單純:不會五十音、語言不通,也沒有刻意想要立刻進入教育界。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既然要開始新的生活,就試試看不同的挑戰。就像我在 噗噗聊聊 說的:「我就是那種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 語言學習與生活適應:從自信到挫折,再到調整 語言的學習過程比我想像中更花時間。剛開始在語言學校上課時,我自信滿滿,覺得「沒問題」,但實際到便利商店、到職場環境,一切都不一樣。我學了大約一年半,才發現自己其實還差很多。那段時間我沒有工作,主要靠過去的積蓄生活,日子充滿了讀書、練習與等待。 我和太太在家裡最開始還是用英文溝通,但我有刻意把使用英文的頻率降到最低,多用日語去嘗試。語言學習除了努力之外,我也發現有些東西真的需要天分——所以有時候會很辛苦,也很需要耐心。 幾個讓我挺過來的實際做法 設定明確的學習期限(deadline),逼自己加速學習。 每天在生活情境中刻意練習(例如便利商店、搭車、餐廳點餐)。 與太太約定日常使用語言,盡量用日文溝通來建立語感。 保持心態彈性:有時候先去做一些不需語言的工作,並不代表放棄夢想。 找工作的挫折與轉機 語言不流利期間我也去找過工作。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鎖定與原先在台灣相似的職務,但現實是面試常常沒有回音,甚至因為年齡或職缺的預設條件(例如填表格時預設 20-30 歲),連門都沒踏進去,這讓我相當挫折。某段期間我甚至跑去餐飲業短暫工作,接受現實的同時我也沒有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方向。 真正的轉機來自於緣分與人脈。我太太在學校工作,常常會分享學校內的狀況,我也因...

【居久屋課程筆記】阿凱上菜:Quizizz 的內行玩法,就像吃蔥油餅一樣酥香有層次!

圖片
  大家好,我是阿凱老師。這一集居久屋微醺夜我分享的主題是 Quizizz(現在改名為 Wayground)的實務應用。我把整場分享分成三個重點:如何在平台上搜尋並儲存現成教材、如何修改與管理教材標題讓教案好找、以及一個最新、最實用的功能:用 Wayground 結合 AI 快速生成 Google 簡報並匯入課程。以下我會一步一步說明操作流程、常見錯誤與教學情境下的應用建議,讓你像吃一片酥香有層次的蔥油餅一樣,輕鬆上手、回味無窮。 為什麼選擇 Wayground(原 Quizizz)? 我喜歡 Wayground 的第一個原因是介面清爽、好上手。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能夠快速找到並套用教材比從零開始做更實用。Wayground 不只是一個評量平台,它已經發展成兼具互動、教學內容串流、創意與反思的整合平台。從我的教學經驗,當想在課堂上臨時找題目或設計小活動時,Wayground 常常是我第一個打開的工具。 重點一:搜尋與儲存現成教材(節省備課時間) 第一個重點很簡單但非常關鍵:學會在平台上搜尋合適的教材並儲存它。操作步驟如下: 在首頁最顯眼的搜尋欄輸入你要教的單元,例如「整數的加減」或「搶救國文」。 按 Enter 看到搜尋結果後,注意上方會顯示結果數量(例如 6.1k),代表有大量現成資源可直接使用或編輯。 先在結果中預覽適合的題目或課程包,覺得可以直接用就按右上角的 Play(Start Now)來直接在課堂上播放。 如果想稍做調整,按 Save 把它存到自己的資料夾(Saved for later)。這是把別人公開教材複製進自己帳號最快速的方式。 提醒一點:登入時建議使用學校的教育帳號,這樣管理起來比較方便,也較不會被頻繁要求權限或遇到帳號限制。 實用建議 搜尋關鍵詞不要太窄:若只有個位數結果,代表此單元較小眾。建議用單元名稱或較廣的主題詞彙。 預覽題目很重要:不要直接用未檢查的題目出給學生,先檢查題幹與答案是否合乎你的學習目標。 快速應變:若第八節臨時需要題目,我會直接搜尋、儲存、然後在班上播放,完全無痛備課。 重點二:修改教材與標題管理(避免資源雜亂) 很多老師會把別人做好的題庫存下來,卻沒有修改標題或分類,日後想找就找不到。因此第二個重點是:學會複製、編輯、改標題及發佈的完整流程。 常見操...

【居久屋課程筆記】 遠離投訴,親師生關係更和諧:新接班級導師的信任經營術

圖片
我是金章,這一集我想分享多年擔任班導師的實務心得:如何在開學前到校內日常,系統化地經營信任,減少行政調查與投訴風險,讓親師生三方互動更和諧、安全。 一、為什麼要在前端用心?預防勝於調查 我常說:若能在前端做好預防,很多事情根本不會進入調查的階段。近年來教育環境法規複雜,任何一次溝通不良、管教頻率過高或記錄不當,都可能引發不當管教、性平或霸凌調查。我的目標是把經驗化成可操作的步驟,讓接任新班級的老師能在開始的第一週就建立穩定的信任基礎。 學校與教師特質如何影響風險 學制與導向:高中學校(特別是學術型)案件率通常低於國中小、以及非學術性導向學校。 學校規模與空間分配:孩子能活動的空間越寬,校園事件的概率相對越低。 社區連結與家長會文化:在地深耕的資深行政、熱心家長會長都是學校的寶貴資源,可協助化解民怨。 校長的領導風格:是否能授權、是否提供資源與人性管理,直接影響學校面對事件的穩定度。 二、教師被調查的風險與人格特質檢視 面對可能的投訴或調查,我建議老師先做自我檢視:你的管教風格、人際溝通與彈性調整能力,這些都會影響是否容易陷入調查困境。 親師溝通好、管教彈性: 最佳類型,易建立信任,適合擔當領導。 溝通差但管教寬鬆: 短期看似穩定,但長期可能忽略教學紀律與效果。 溝通良好但管教嚴格: 需要小心情緒勒索或家長誤解的風險。 溝通差且管教嚴格: 是最危險類型,易引爆衝突與投訴。 此外,個性上的「不變通」「死不認錯」常常是最傷自己的特質。家長或學生有時只需要一個真誠的道歉或說明,硬碰硬往往讓事情升級。 三、開學前準備:建立信任的六大步驟 接新班前的準備工作決定了接下來整學期的節奏。我把關鍵步驟整理成六項,供新任導師參考: 檢視學生的輔導記錄(AB卡),所有紀錄要中性、完整,預想未來家長可能查閱的情境。 電話聯繫每位家長:越早打招呼越有效,尤其在分班後的第一時間會讓家長安心。 家庭訪問(視情況):對於需要建立深度信任的家長,男性老師或行動積極的老師在暑假留在社區逐戶拜訪往往效果很好。 班級經營計畫書:清楚寫上聯絡方式、處理原則、班規與緊急聯絡流程,並讓家長知道你的回應時限。 座位、出入、垃圾桶、掃除路線等場域安全安排:這些看似小事會影響孩子的日常與衝突誘因。 預備行動清單:若遇特殊學生或家長情緒激動,預先知道...

【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因數與倍數

圖片
大家好,我是玉珍老師。今天在「居久屋微醺夜」的直播中,我帶大家一步步解開因數與倍數教學的陰影。我的目標很簡單: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可見、可操作,讓孩子從動手、說話、到用算式記錄,完整地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以及短除法等核心概念。 為什麼要重視因數與倍數?教學的核心出發點 在多年的教學與觀察中,我發現學生對數字的理解不是一蹴可幾的。從看到「12」這個符號開始,孩子會經歷不同層級的理解: 學前:視為符號或點數(12個小狗)。 低年級:能把數字拆成加法與減法(11+1、8+4)。 中年級:開始理解乘法、除法的模式(1×12、2×6)。 高年級:能同時看到多種算式的關係,並進階到因式分解的理解。 我認為教學的關鍵在於「可見化」與「脈絡化」: 讓學生看見數字背後的背景(為什麼 12 可以是 3×4?為什麼 12 可以被 5 整除或不行?),並串起乘、除、因數與倍數之間的系統性關係。 從具體操作到語言表述:用甜甜圈與盒子教因數 一堂好的因數課,從具體操作開始。我常用情境:烤了12個甜甜圈,要把它們平均放進盒子裡,問:「一個盒子可以放幾個?」孩子會透過嘗試錯誤發現可能的分法(1盒12個、2盒6個、3盒4個、4盒3個、6盒2個、12盒1個)。 但操作完還只是第一步。我會引導學生「說出人話」:把操作結果用口語表達,再把它轉換成算式記錄。這是從經驗到抽象的重要橋樑。 讓孩子把操作結果用算式記錄下來,是養成日後歸納數學定理與原則的重要工具。 操作:實際分配甜甜圈到不同盒子(具體操作)。 描述: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分完的結果(語言表述)。 記錄:把結果寫成算式,例如 12 ÷ 3 = 4(符號化)。 因數的定義、轉譯與進階連結 當學生能以算式記錄分配結果後,我會提醒老師們重複兩種等價的句式,讓孩子反覆轉換語句:一是「某數可以被哪些數整除?」二是「哪些數是某數的因數?」這樣的語句轉換,對未來學習多項式因式分解有關鍵幫助。 我也強調不要一開始就給學生太多書寫量,重點是要他們懂概念。例如 12 可以被 1、2、3、4、6、12 整除,這些就是 12 的因數;把兩個數的因數找出後,找共同的就是公因數,而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因數(GCD)。 從分解到工具:樹狀圖、短除法與教具運用 當孩子進入分解數字的學習(特別是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