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FELO 在自主學習上的應用:AI讓高中生不再迷路!

圖片
🧑‍🏫 我的特殊任務:從小學教室直奔高中戰場 我是位小學老師,卻因為一個特別的機緣,被派往高中協助自主學習課程。這段旅程,讓我見識到學生在這條探索路上的種種困境:選題卡關、資料混亂、小題難落實……這些問題,曾經讓我燃燒大量精力想要解決,直到我遇見了 FELO。 🧠 用AI前,我先認真思考:不是為用而用 許多老師都會問我:「你怎麼選擇AI工具的?」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原則是「AI不能帶著我走,我要帶著AI走」。我總是先釐清學生的學習流程與實際情境,再決定該用什麼工具來解決問題。而FELO,正是在我想協助學生掌握主題、釐清架構、精煉重點時,成為我教學現場最強的AI夥伴。 🎯 自主學習最大痛點:五大問題一次搞定 FELO幫我解決了高中生最常見的五大問題: 選題困難 :將近 57.4% 學生在訂題時就卡關。 資料混亂 :Google一大堆資料,學生抓不到重點。 小題大作難實現 :題目太大難聚焦,研究淪為讀書報告。 跨域難指導 :老師無法逐一輔導每個不同主題。 缺乏專案經驗 :沒有國中小階段的歷練,高中階段要獨立運作談何容易? 透過 FELO,我能讓學生快速掌握架構、資料來源清晰、視覺化心智圖引導聚焦研究,還能一步步引導他們把大題變成能實作的小題。 🛠️ FELO 強大功能實戰:從探索到輸出一條龍 📚 1. 整理資料+來源透明 輸入關鍵字,它不只找資料,還標明出處、提供圖片與影片。學生能立即獲得一個「概念地圖」,避免AI幻覺,也培養資料查證能力。 🧭 2. 新制圖輔助小題大作 FELO 的心智圖功能太強大了!學生研究「手沖咖啡」,只要往心智圖右邊延伸,就能聚焦在「水溫變化」這類小題目,18週的課程做起來既深又實。 📝 3. 完整歷程+彈性輸出 不管是Notion、Google Drive、PDF、Markdown,通通能匯出。學生不再「查完就忘」,而能留下學習足跡;老師也能清楚看到他們跟AI的互動過程。 🧩 教學設計神器:主題集與 Agent 大軍 FELO 的進階玩法還包括: 主題集 :幫助學生彙整不同來源與資料,讓AI擁有上下文,提供更準確建議。 AI Agent :包含「事實查核」、「知識研究」、「簡報製作」等超多實用功能,還能匯出成Ma...

【居久屋課程筆記】數位工具這樣用:讓特殊生也能自在參與的教學設計

圖片
✨ 班班有特生:科技不是萬能,但有時候剛剛好 「你班上有特教生嗎?」我問。教室裡幾乎舉起了大半的手。是的,今天的我們,早已不是特教師才需要面對這些孩子。每個老師、每個教室,多少都住著一兩位特別的孩子,他們可能在人際互動中格格不入,也可能在學習節奏中總是慢半拍。 但我們都希望,每一個孩子,不論一般或特殊,都能有尊嚴、有參與地在課堂中學習。而科技,或許能成為讓他們跨越困難的那一座橋。 📊 視覺化工具:安撫不安的心 對亞斯伯格或思覺類型的孩子來說,課程與活動的突變往往帶來巨大焦慮。這時, Teacher's Day 時間條 就像他們的定心丸。透過螢幕上動態跑動的行程條,孩子們可以看見時間的流逝、活動的變化,那一條橘色的線,正是他們對秩序與安全感的依靠。 當我們讓課堂行程視覺化,孩子也能開始掌握生活的節奏,不再因突如其來的防災演習而驚慌、不安。 🔮 聚焦閱讀:字行裡的超能力輔助 還記得那個總是跳行、讀書難以專注的孩子嗎?也許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他的大腦就是無法專注看完一整頁文字。這時候, B-Line Reader 出場了!它能將文字自動變色、導引視線,幫助孩子不跳行、順利讀完每一行。 若你想要簡單一點的方式,也可以嘗試 HyperRead 這類閱讀遮罩工具,讓螢幕上只有正在閱讀的一行最清楚,其他區域淡化處理,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 朗讀神器:給識字困難者另一雙耳朵 識字困難的學生往往在閱讀上寸步難行,但現在,我們有了 Natural Reader 這類朗讀工具!不只文字能唸出來,還能 同步放大朗讀的字詞 ,讓學生聽得見、看得見,更理解得了。 你甚至不需要特別下載什麼,只要用 iPad 或 Edge 瀏覽器,就能開啟系統內建的螢幕朗讀功能。教科書、補充教材一丟進去,孩子就能自己聽、自己學,自主學習再也不是夢。 🌍 圖像轉換神器:Napkin AI 帶你文字變圖表 有些孩子讀了半天還是不懂課本的抽象概念,那就讓 Napkin AI 幫你把文字變成 圖像 吧!只要貼上課文內容,它就能幫你生出含有圖示的視覺筆記,從價格合理性、包裝完整性到功能比較,樣樣有圖有真相! 對於圖像思考的學生,這不僅是教學輔助,更是一種開啟理解之門的鑰匙。 📈 沙盒教學:讓孩子在節奏中學會自我掌握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同一時...

噗噗聊聊 EP117. 小壁虎全招啦:替未來節省時間【小壁虎全招】

圖片
我花兩年,打造不焦慮的時間管理術! 哈囉大家好,我是小壁虎老師,這一集《噗噗聊聊》的小壁虎全招啦單元,要來聊聊一個我花了兩年時間優化的主題——如何替未來節省時間,讓自己工作更有效率,也更少焦慮。 我是「壓線型選手」的真實告白 曾幾何時,我是個「壓線型選手」!常常為了明天的課到半夜還在趕內容,整個人焦躁又緊繃,甚至連身體都出現警訊,像是胃痛、腳上冒出汗泡疹,只因為壓力爆棚。其實,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原本的工作方式讓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做不完、找不到、記不起來,整天忙得要命卻總覺得沒做什麼。 想改變,得先認識自己的「盲點」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改什麼。我是從很多小地方發現自己的困境,例如:我很容易分心、忘性很大,檔案找不到、內容記不起來……還有那個經典情境:正要做簡報,腦中突然想起梅子苦瓜還沒醃,立刻跑去處理,然後簡報呢?又拖到深夜了。 我明明對工作充滿熱情,也想要做好每件事,但如果不改變思維,就只能繼續在焦慮的邊緣打轉。 從紙本筆記到數位工具,我的工作優化大作戰 我開始看書、聽Podcast、看YouTube,從《防彈筆記本》、《重要事明天做》,到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吸收了各種筆記與時間管理的觀念,然後做出屬於我自己的「混合式管理法」。 紙本筆記本 :專門用來即時記錄日常突發事項,因為用手機或平板太慢、太不直覺,還容易眼花。隨手翻、隨手寫,才不會忘記靈光乍現的任務。 數位筆記本 :適合整理、分類與歸檔,例如用來記錄年度重複的行政任務、通知模板等,未來就能直接複製貼上,節省搜尋與重寫時間。 封閉式清單,讓「瞎忙」退散 過去我用的是開放式的代辦清單,想到什麼就一直加,結果永遠做不完,每天都被待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直到我聽到「封閉式清單」這個概念: 每天只設定固定數量的工作,拉出截止線,其餘的留到明天 ,這才是讓我脫離瞎忙的轉捩點。 這也讓我明白,有些事情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永遠放在最下面。像是我出書的進度,就是被我拖到快截稿才火速處理,其實不是拖延,而是思維沒有優先排序好。 打造屬於自己的月、週、日計畫系統 現在的我,會同步紙本筆記與 Google 行事曆,先用月計畫安排所有重要節點,例如交稿日、研習日,再用週計畫訂下當週的「兩大要事」。每天早上...

噗噗聊聊 EP116. 老師養成記:我從補教界練就的本領 ft.林嶽峙

圖片
補教歷練,打開教育之門 在苗栗三義高中任教超過十年,我的教育旅程其實並不是從學校開始的。剛從清大畢業,正好碰上金融海嘯,那時候新竹很多工程師被裁員,轉而投入補習進修。也因此,我踏入了補教業,開始教這些疲憊卻上進的工程師英文。 補教業教會我一件事:學生就是顧客。他們會在每堂課後評分,分數直接影響我能不能繼續站上講台。這種即時回饋讓我養成「立即修正、主動經營」的教學態度,也讓我體認到「吸引注意力」與「讓學生開心」同樣重要。這些能力,直到今天仍深深影響我在高中現場的教學風格。 苗栗的挑戰,激發教學創意 苗栗是個地大人稀的地方,三義高中又是綜合型學校,學生背景多元,有人會考5A10+,也有人是5C起跳。在這種學力差距極大的班級裡,我思考的不再只是怎麼教會,而是怎麼讓每個人都「想學」。 過去補教的經驗告訴我,要讓學生不睡覺、願意互動,關鍵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參與者」。所以我常在課堂中設計情境活動、跨領域合作,像是用英文上科技課、和體育老師合開羽球雙語課,甚至在餐飲科實習時加入英文指令。學英文不再只是背單字,而是變成一種工具,在真實生活中實際使用。 讓5A想留下,讓5C願意靠近 對程度高的學生,我知道他們不是來聽我解文法的,他們要的是參與感。於是我會在課堂中埋一些「老師八卦」、「學校消息」,讓他們願意抬頭聽課,甚至參與討論。 對程度落後的學生,我則創造一種「英文也能是快樂的語言」的氣氛。像有個同學,剛進來用客家話罵我,兩年後卻會用英文跟我打招呼。他說,反正聽中文也聽不懂,聽英文還比較好玩。因為他感覺自己是團體的一部分,不想錯過笑點或八卦,就努力想聽懂。這種動機,不是考試能給的,是環境創造出來的。 讓英文變成日常,而不是壓力 我相信語言的學習應該是自然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我在科技課讓學生用英文介面操作電腦、在運動場用英文喊口令,甚至計畫帶學生去溫馨廚房當志工,在實作中學會說「請幫忙拿一個碗」或「我們準備好了」。 當英文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就不會排斥它,反而會主動想用它。這就是我最想達成的目標:讓語言從課本走入日常。 如果你也是老師,或對教育充滿熱情,我邀請你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讓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被看見?不論他是5A還是5C,他都值得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

【居久屋課程筆記】鄉土記憶與學習任務設計:用老照片與新地圖開啟學生觀察力

圖片
🧭 開場失控也沒關係,因為我們要出發尋寶啦! 這次微醺夜的直播開場又讓丫亮笑長捏一把冷汗,因為我又搞不定技術問題啦!但其實這正好映照了我跟科技之間微妙的距離:我不焦慮,只是很自然地把它放一邊。但作為一個老師,我越來越發現,如果我們想要和這個世代的孩子對話,就真的得靠點「科技魔法」。所以這一集,我想和大家聊聊,我是怎麼用老照片與新地圖,打開學生觀察世界的大門! 🖼 孩子眼中的世界,為什麼那麼平? 你有沒有帶孩子去看過展覽,結果他們一路抱怨:「那是老人家的東西」、「一直走好累」、「我都看不懂」?這不是個案,而是現代孩子的常態。他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斥、娛樂即時的時代,沒有意義、沒有連結的活動,他們不想看、不想走,更不想記得。 但真的什麼都沒興趣嗎?我不這麼覺得,我認為關鍵在「動機」。當孩子覺得一件事跟自己無關,那就算你再怎麼熱情介紹,也只是大人自嗨而已。 📍 從樂生療養院出發:地方記憶就在身邊 我帶著學生從學校出發,走訪只有公車兩站距離的樂生療養院。他們從來沒去過,甚至不知道這個地方存在。但一旦搭配了社會課本的內容、報告任務與現場體驗,學生開始有感了。 我要求每組帶平板拍照,不只是紀錄,也是任務。回來要交報告,還得上傳到Padlet,甚至轉做成Podcast內容播出,讓孩子意識到「這不只是戶外教學,而是世界在等你發聲」。有了任務,孩子們不再只是在旁邊走走看看,而是真的「看見」了什麼。 🖼 藝術館、紀錄片與現場觀察:驚喜就在轉角 我曾帶孩子看光點電影院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他們事前滿滿抗拒:「這是去睡覺的吧?」但實際觀影後,有人驚訝地問:「那個白臉的人是誰?」從一張照片、一張海報出發,我引導他們觀察:異技是誰?穿著有什麼意涵?畫面為什麼要和輪船一起出現?當他們發現原來課本沒提的歷史角色可以這樣理解,整個人都亮了起來。 🏛 老照片 + 新地圖 = 深度學習的密碼 很多人問我:孩子到底看不看得懂老照片?我說:「會,但需要引導。」我教孩子觀察構圖、人數、背景、建築樣式、甚至歷史脈絡,從圖片一路走到地圖,最後搭配像是臺灣博物館、鐵道園區、攝影文化中心的實地參訪與線上資源,孩子們開始做比較、做推論、甚至開始提問。這才是探究的起點。 💡 學習任務怎麼設計才不無聊? 我不只分小組、分角色,還讓每個孩子在Padl...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圖片
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 校園法律風險升溫,我們該怎麼辦? 各位老師,晚安!再幾天就放暑假了,我知道大家正咬牙苦撐著。不過今天這場「微醺夜」的分享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因為它關係到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涯安全與心理健康。 這幾年來,校園法律風險大幅上升,尤其是教師法修訂後,性平事件、教學不力、體罰與不當管教等,皆可能成為被檢舉調查的原因。你以為自己教書認真、從沒越線,就一定沒事?錯!很多案例正是「太有原則」的老師被捲入。 ⚖️ 為什麼好老師也可能被調查? 法規修訂後,家長申訴門檻大幅降低,「教學不力」、「輕視溝通不良」都成為可被檢舉的項目。現在投訴管道暢通,甚至匿名檢舉也可開案。曾有老師因「打得好」的玩笑話而被學生家長投訴差別待遇,更別說過往誤認為「罰站、青蛙跳」是可以管教的手段,其實通通都屬體罰。 我們看到的不是惡意的狼師或收賄,而是兢兢業業的教師,一個步伐沒踩對,就掉進調查深淵。 🚫 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案例? 遠離風險的三大原則: 嚴守師生界線 :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無論畢業與否,都不要發展私人關係。 社交媒體慎用 :聊天、開玩笑、送禮物都可能變成呈堂證供。 避免密閉空間獨處 :無論男女,避免與學生一對一處於密閉空間,哪怕是在旅館、車內或校園內偏僻角落。 而最常被投訴的,莫過於「教學不力」。包括語言羞辱、處罰尺度不當、溝通不良、班級經營欠佳……這些模糊又主觀的指控,正是讓老師最無力的地方。 📑 該怎麼面對被投訴的現實? 一旦接到通知,你會發現:你不知道是誰檢舉你,不知道檢舉內容。你可以做的,就是保留所有有利證據:聯絡簿、LINE 截圖、學校監視器、健康中心紀錄與輔導紀錄(尤其B卡,千萬不要事後修改!)。 訪談當天,記得: 冷靜、實問實答、避免情緒化。 不要揣測學生或家長的動機,也不要試圖影響學生說詞。 可書面補充陳述,記得爭點才是關鍵。 調查期可能長達半年,期間不能退休、不能調動,壓力非常大。 🧭 要不要找律師?該信誰? 調查人員通常是三人一組,像法官與檢察官。是否要請律師,可以根據案件複雜度與投訴者的態度決定: 對方只是要聽一句道歉?或是想讓你丟了飯碗? 提出...

噗噗聊聊 EP115. 從好到共好:第一所Apple傑出學校的推手 ft.黃文貞

圖片
從「好老師」到「共好的學校」:我與iPad一起長大的十年旅程 10年前,我的人生迎來一個大轉彎。從一個熱衷童軍的社團人,轉型成為一位數位學習的實踐者與推動者。40歲學iPad,50歲登上Apple全球官網,這段旅程絕不輕鬆,卻也無比值得。 一場從董事會開始的教育革新 2014年,葳格國際學校的董事會看見未來教育的可能性,率先成立了iWagor中心,投入資源建置學生設備與教師師資培訓。我們買了三百台iPad,讓老師先用、學生共享,並鼓勵老師自購載具,學校補助20%。這個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雙向推動模式,打下了我們成為Apple傑出學校的基礎。 讓家長成為夥伴,而不是反對者 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是人心。尤其是家長。大家擔心iPad是拿來打電動還是看影片?我們做了大量溝通:說明會、親子體驗課、春節親子工作坊,甚至完全管控App Store與Wi-Fi使用,讓家長真正安心。我自己的孩子也在葳格念書,我知道只有家長買單,學生與老師的努力才不會落空。 從推不動到被需要:老師的翻轉關鍵 推動初期,我是學校最被討厭的人,沒有之一。社群召集人、種子教師培訓、週一共備、跨領域觀課……我不只拋磚,還天天抱著磚頭找人砸自己。但疫情爆發時,那些曾經反對我、懷疑我的老師們,紛紛來感謝我。因為我們早就準備好了。 創造讓學生願意被「監管」的課程設計 我們學校的iPad政策極為嚴格,但學生甘願配合。為什麼?因為課程讓他們離不開iPad。生物課拍植物、繪圖標示、影片創作、電子書製作……創造性的學習任務,讓iPad成為工具,而非干擾。老師用心設計,學生自然而然投入。 五大關鍵推動策略,公私立學校都能用 我們的模式可拆解為五大面向:行政端的支持、教師端的設計、學生端的創新、家長端的溝通,以及合作夥伴的資源運用。我們與教育大學合作、邀請Apple培訓師、結合Canva、AI與各種APP,讓老師一直學、一直玩,從被迫學變成主動要學。 不是為了申請,是為了讓數位學習成為日常 成為全台第一所Apple傑出學校,是對我們十年努力的肯定。但我最感動的,不是證書或獎牌,而是在Apple官網上看到台灣國旗的那一刻。這是一條從「好」走向「共好」的路,從單打獨鬥走向整體共榮的旅程。 如果你也是一所正在推動數位轉型的學校,不論是公立或私立,葳格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