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噗噗聊聊 EP103~圖解力培養:上課其實很適合畫畫

圖片
太精彩的一集啦!這一集《噗噗聊聊》第103集,我們邀請到的是圖解力教練——邱奕霖老師,來和我們深聊一件許多人小時候可能偷偷做、但現在卻可以「光明正大」做的事——上課畫畫! 👀 畫畫不只是藝術,而是思考的起點! 「我從小就很羨慕會畫畫的人,因為我畫畫超爛的啊~」這是我在節目一開始的自我吐槽,沒想到引出了一段精彩的訪談。邱教練用「圖解力」翻轉我們對「畫畫」的想像,從一個被老師制止畫課本的孩子,到現在成為企業、學校爭相邀請的圖解力導師,他的故事讓我看見畫畫背後,蘊藏的學習能量與創業契機! 🧠 從聯絡簿到人生筆記,一筆一劃的養成之路 最打動我的,是邱教練國中時期的經歷。被國文老師禁止在課本塗鴉後,他被引導去畫聯絡簿,一畫就畫了三年!為了每天都有題材,他開始觀察班上同學、老師講的笑話、發生的趣事,變成圖像日記。最後,連班導師都感動地把他的聯絡簿當作畢業禮物收下! 這樣的圖像訓練,並不只是畫技的提升,更是一種觀察力、組織力、想像力的累積。 🧩 從學習筆記到知識解構:圖解力的超展開! 「視覺筆記」這四個字你可能聽過,但「圖解」的應用遠不止於此。邱教練在2019年發起「畫100本書筆記」挑戰,不但激發出自己對圖解的熱情,更在臉書成立「塗鴉吧」社團,一口氣累積三萬多名粉絲,從此踏上創業之路。 更厲害的是,他的筆記從來不是「只會畫得好看」而已,而是融合了資訊組織力、邏輯分析力與個人觀點。透過K.A.S.E. 四個面向(知識、態度、技巧、案例)拆解書籍內容,這讓我深深覺得,圖解力根本是一門現代識字能力! 📚 不是只有「會畫」的人才可以學! 這集也大大顛覆了我對圖像筆記的迷思。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會畫、畫不好、怕醜,其實邱教練告訴我們,歐美國家把畫圖當作「語言」來溝通,而不是「創作」來評比。簡單的火柴人、小符號、幾個框架圖,就能幫助我們把零散資訊,重新組織、視覺化呈現。 他也分享在閱讀策略、教學設計中,如何透過流程圖、交集圖等結構圖形,讓學生學會篩選資訊、進行深層思考。而不是像我們以前那樣,抄抄重點、背起來就結束。 💡 教學現場怎麼用?老師與家長都該知道! 這集節目不只是給老師聽的,我也特別想推薦給家長們。很多小孩愛畫畫、喜歡塗鴉,有時候甚至在課本上畫孔子騎機車(笑),但這樣的創意若能引導對了方向,真的能成為一種學習動能。 邱教練不只開...

居久屋課程筆記:文化探索~多元族群的故事

圖片
太精彩了!這一集《居久屋微醺夜》的主題是【文化探索:多元族群的故事】,我聽完真的熱血沸騰,忍不住立刻寫下這篇課程筆記,想要把這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教學分享完整傳遞給大家! 🔍從教科書改版談起:文化與族群的教學挑戰 這一集的講者開場就說得很直白:「文化與族群,是目前最難教的一塊。」哇,直接打中我內心的痛點。隨著108課綱的推行,我們再也不能用傳統的「科目思維」來教社會課,而要跳脫歷史、地理、公民的框架,從主題出發,引導學生進入探索。 而講者一開頭就把大家拉回現場現實——教科書正在改版中,各出版社版本不同、幅度不小。這也代表我們教學時用的教材,可能過兩年就不一樣了!因此講者特別強調,今天分享的例子都以113學年度為主,確保具有實用性和未來兩年的教學參考價值。 🏛從百年前的教科書,看見知識的演變 講者從近百年前的教科書切入,讓我們重新省思「什麼是知識的架構」。那本老教材,用極簡的文字與插圖,傳遞給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反觀今日的教科書,資訊量龐大、圖片豐富,卻也可能讓學生覺得「太多、太雜、太難懂」。 特別有趣的是他從「台灣在世界的位置」這樣一個常見單元,帶大家比較不同版本教材如何呈現地圖與國家分布——從地圖色塊的差異、文化介紹的切入點,到世界觀的建構,老師們會發現我們以為「教得很清楚」,其實可能只是碎片知識的堆砌。 🖼文化教學的魔法道具:線稿與圖像辨識 最讓我驚艷的段落是他分享「如何利用線稿來幫助學生觀察建築差異」,從台灣博物館的希臘式柱子,到自家學校門口的建築形式,搭配「去色處理」與Venn圖分析,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的意圖與風格的象徵意涵。 而且這些教具完全可以自己製作!用手機App轉成線稿、使用出版社大補帖下載圖片素材、透過Light Camera產生outline圖,這些方法對我們一線老師來說,超實用又超接地氣! 🍜從飲食服飾看世界文化的多樣與融合 文化除了建築,還有什麼?答案是:吃的與穿的!講者從課本中提到的越南河粉、原住民美食談起,再帶出自己在學校周邊觀察到的「兩條街上就有40家越南商店」,這樣的真實場域觀察成為學生認識在地多元文化的絕佳切入點。 更令人激賞的是,他用Padlet做線上展覽,請學生拍照記錄、查找資料、使用AI製作簡報與語音輸出,甚至連「烏干達怎麼說你好」這樣冷門題目,學生都能透過跨平台查詢後製成音檔!這...

噗噗聊聊 EP102~生命故事:這座橋是我蓋的

圖片
這一集的《噗噗聊聊》,我們邀請到了一位熟面孔——媒體人黃聿清老師。這次她不是來談教學、談媒體,而是帶來了一段溫柔而堅毅的生命故事。她花了幾年時間,幫自己的父親完成一本生命紀錄書《這座橋是我蓋的》,講述一位工程人、一位父親、一位蓋出臺灣第一條捷運的無名英雄的故事。 這不是一本傳記書,而是一座橋——跨越時空,讓我們理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那份深情。 這座橋是我蓋的 故事的起點,是某天坐車經過福林橋時,爸爸淡淡地說:「這座橋是我蓋的。」小黃老師當下震驚——原來父親不只蓋捷運,還蓋過橋,參與過十大建設,是臺北捷運公司的創始董事長! 但過去她對父親的印象,只有「嚴厲」與「難以靠近」。這句話,像一道光照進記憶深處,讓她決定用媒體人的身分,展開一段「替父蓋橋」的旅程,讓下一代知道「外公做了什麼」,讓這些被遺忘的努力重新被看見。 一段出版之路:素人也能為父出書 黃老師參與了「50+素人出版計畫」,原本只是採訪,最後厚著臉皮報名計畫,說:「我要幫我爸爸出書,他是蓋台北捷運的人。」 這條出版路並不容易。從說服父親受訪,到整理龐大資料(包括爸爸的筆記、履歷、照片、報告、甚至嘉獎令),再到面對疫情、父親過世後的傷痛與遲疑,這本書前後歷經三、四年才問世。書名《這座橋是我蓋的》,不只是爸爸的自白,也象徵著一代工程人默默搭建臺灣交通命脈的縮影。 AI加持,讓爸爸「再出現一次」 讓人驚艷的是,她還與導演合作,用AI重建了爸爸的形象。透過AI影像生成技術,將父親在年輕時視察工地的模樣「復原」,製作成MV,成為新書發表會的驚喜彩蛋。 這是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當我們無法再聽父親講話、看他走動,AI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讓「未曾留下」的畫面成真,讓後人得以見到那個曾經在烈日下丈量土地、架橋鋪路的父親。 父親不只是嚴父,也是家族的基石 在節目中,小黃老師提到,從小對父親敬畏三分,直到自己為人母後才看見他溫柔的一面。從媽媽蒐集的家書、她童年畫給爸爸的信、到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疼愛,她重新認識這位曾經在泰國求學、寄鱷魚乾回家養病、撐起十人家庭的大男人。 這些不曾說出口的故事,透過這本書,慢慢拼湊出一個完整又複雜的父親形象:一位在交通建設上有巨大貢獻、卻從未向人誇耀的長輩。 捷運的發展,原來不是理所當然 台北的捷運,今天我們看似稀鬆平常,但節目中揭露了初期工程的艱...

居久屋課程筆記:跟著ㄚ亮笑長用AI

圖片
各位老師大家好!這一集的 居久屋微醺夜 帶來的是 「YouTube、AI 與知識管理」 ,核心內容圍繞著 如何利用 AI 工具來整理 YouTube 內容、生成筆記、轉為新制圖,打造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 AI 幫你快速製作簡報 一開始,介紹了一個實用的 AI 簡報工具 Gamma 。這款工具可以幫助老師 快速生成簡報 ,適合經常需要製作教材、簡報的老師們。還有推薦連結,透過註冊可以獲得額外點數,有興趣的老師不妨試試看。 Gamma推薦連結: https://gamma.app/signup?r=ypoqie0eseaywqf 如何有效管理 YouTube 影片學習 現在大部分的學習來自 YouTube,但問題是 我們看了這麼多影片,真正記得多少? 這就是這次課程的重點—— 如何把 YouTube 影片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筆記與學習資料。 打造自己的學習筆記 利用部落格記錄學習重點 建立筆記型部落格,記錄自己觀看過的 YouTube 影片內容。 搭配 AI 工具,將影片重點自動整理成摘要,提高復習效率。 轉換逐字稿,做更深入的知識整理 錄音 + 逐字稿轉錄 :如果是自己上課的內容,可以先錄音,再轉出逐字稿。 整理成重點筆記 :可以透過 AI 讓逐字稿變成 摘要、新制圖、關鍵字提取 ,進一步加強學習效果。 利用心智圖整理資訊 新制圖 是學習與記憶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快速整理一篇文章或影片的內容。 MemoAI + ChatGPT 可以讓影片內容直接轉成心智圖,適合考試複習或知識管理。 免費 VS 付費 AI 工具的選擇 市面上有很多 AI 轉錄工具,但許多是 付費版本 。這裡推薦了一些 免費的替代方案 : Whisper(OpenAI) :可以免費轉錄音訊,但常常出現伺服器忙碌的問題。 Fast Whisper(雄哥開發的工具) :支援 YouTube 影片、播放清單,還能上傳自己的錄音檔來轉錄逐字稿。 sub-easy.ai :可以下載 YouTube 字幕,並支援多種影片平台。 如果願意付費,像 MemoAI 這類工具可以帶來更好的辨識與整理效果,但如果老師不想花錢,這裡也提供了許多免費替代方案。 YouTube 字幕下載與應用 YouTube 的字幕格式有兩種: ...

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分數的四則計算

圖片
這一集的《居久屋微醺夜》真的是滿滿的數學能量!這次的主題是「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分數的四則計算」,相信不少老師和家長一聽到「分數」這兩個字,內心應該是五味雜陳,畢竟這可是許多孩子數學學習中的大魔王!但別擔心,這一集節目將帶你一步步拆解分數的規則,從基礎概念到高年級的進階運算,讓數學不再是孩子的夢魘,而是樂趣無窮的挑戰! 分數學習的痛點 一開始,我們先拋出了一個大哉問:「你的孩子喜歡學分數嗎?」答案幾乎是一面倒的「不愛」甚至「討厭」,但奇妙的是,三年級的孩子其實很喜歡分數!為什麼?因為這個階段的分數學習只有簡單的真分數概念,課綱又限制了分母小於20,加減法也只是同分母加減,孩子們輕輕鬆鬆就能掌握。但一到了四年級,加入了異分母加減法,再進入五、六年級的乘除計算,規則暴增,瞬間讓孩子覺得「怎麼數學變那麼難了?」 老師們和家長們應該都聽過孩子這樣問:「我為什麼要學分數?生活中又用不到!」但其實,分數的學習對於未來的數學概念至關重要,包括比例、百分率、有理數運算等,都是以分數為基礎。所以,如何幫助孩子打好分數的基本功,就成了關鍵。 掌握分數的基本概念 分數的本質是「分割」和「取出」,這是一個孩子需要從具體操作中習得的概念。因此,我們強烈建議老師和家長們,可以透過 色紙、分數板 這類具體教具,讓孩子親手「撕一撕、摺一摺」,真正感受「二分之一」是怎麼來的。 例如: 一片披薩給兩個人吃 → 孩子會說「一半」或「半片」,這時再引導他說出數學語言「二分之一」。 四個人分享一塊蛋糕 → 讓孩子實際分割紙張,看到「四分之一」的概念。 此外,數學學習強調「圖像表徵」和「數學語言」的連結,因此一定要讓孩子 用兒童語言表達 → 轉換為數學語言 → 最後形成數學符號 ,這樣的過程能大幅提高他們的理解力! 四則計算的學習關鍵 1. 同分母的加減法 這是最直覺的部分,因為只要記住 「分母相同時,分子直接相加減」 ,例如: 但當進入 帶分數的加減 ,孩子可能會卡住,例如: 這時候可以讓孩子養成「先整數相加、再分數相加」的習慣,減少運算錯誤。 2. 異分母的加減法 這是孩子常常崩潰的地方,因為 分母不同時,不能直接相加減 ,需要 通分 ,也就是找最小公倍數。例如: 要通分成: 這部分一定要讓孩子透過 視覺化教具(如分數板) 去理解,才不會...

噗噗聊聊 EP101~北中南趴趴走:我的數位學習推動之路

圖片
這一集的《噗噗聊聊》我們迎來了一位重量級嘉賓——嘉義市民族國小的教學組長 江秉叡老師 。他的數位學習推動之路,從台南到台北,再回到嘉義,跨越了北中南的教育現場,見證了科技如何一步步影響教學。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吧! 數位學習的啟航:從台南的偏鄉開始 江秉叡老師的數位學習推動旅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他在 台南竹門國小 擔任代理老師的時期。當時學校有樂高EV3機器人課程,並且獲得了一些 iPad設備 ,但這些平板主要用於機器人操作,未真正應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於是,他開始思考:「 既然有iPad,為何不將它融入更多的教學活動? 」他便積極申請 行動學習計畫 ,並參加相關研習。這個決定成為他日後在數位學習領域深耕的起點。 台北的磨練:從兩人到三四十人的數位行動 接著,他考上正式教師後,來到 台北市博愛國小 ,這是一所 擁有74個班級的大型學校 ,他在這裡擔任資訊組長,繼續推動數位學習。然而,他發現學校內 兩台平板車竟然被閒置在機房和電腦教室 ,根本沒人使用! 他當機立斷:「 與其讓平板積灰塵,不如讓老師們用起來! 」於是,他挑選了兩位老師,發給他們平板,並告訴他們:「 隨便用!沒有KPI,沒有限制,只要你願意開始! 」從這兩位老師開始,他一步步辦理 數位學習研習 ,邀請各路行動學習的專家,慢慢將使用人數從 2人擴展到超過40人 。 這份努力沒有白費,學校後來獲得了 行動學習新手學校 的獎項,並且因為積極推動,還申請到更多的 平板設備 ,讓數位學習的火苗在學校內迅速燎原。 回到嘉義,繼續數位學習的推動 然而,因為家庭因素,江老師選擇回到家鄉嘉義市,進入民族國小擔任教學組長。雖然回到南部,數位學習的推動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他積極參與 THSD計畫 (帶載具回家計畫),讓學生不僅在學校使用平板,也能在家中繼續數位學習。 但這個計畫推行起來並不容易! 首先, 家長的接受度是關鍵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會因為平板而分心,甚至怕孩子弄壞學校的設備。 其次, 學校的行政支持度影響成效 ,如果學校行政端對數位學習不夠熟悉,設備管理、維護就會成為一大難題。 即便如此,他還是努力說服家長,讓家長了解數位學習的價值,並且在課堂內透過有趣的方式, 讓學生自發性地想要學習 。例如,透過 Kahoot! 測驗,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瞬間提升,甚至還會主動要求老師再來一...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起步走~閱讀紀錄寫什麼?

圖片
閱讀紀錄,一直是許多老師、家長甚至學生心中的痛!要寫的時候毫無靈感,不寫又怕被老師盯上,最後淪為流水帳,沒有價值。但今天,在【居久屋微醺夜】的直播中,小壁虎老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分享,告訴我們  閱讀紀錄不該只是應付作業,而是孩子與文字之間的真實互動 。這一集不僅適合老師,更適合所有關心孩子閱讀習慣的家長,一起來看看 如何讓閱讀紀錄成為孩子學習成長的助力吧! 從流水帳到有意義的閱讀紀錄 「閱讀紀錄到底要寫什麼?」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教育者與家長,小壁虎老師從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起,回顧了幾個階段: 最初的閱讀存摺 :單純記錄閱讀的數量,累積書目,卻發現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作業,沒有真正消化書本內容。 閱讀心得學習單時代 :大量學習單來檢核孩子的理解,卻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排斥,甚至對老師的學習單「哀號連連」。 閱讀理解提問單 :透過 四層次提問 訓練學生思考,但過度繁瑣的學習單仍然讓孩子卻步,反而降低閱讀興趣。 轉變為「閱讀互動」 :理解到閱讀應該是 讀者與文字的個人互動 ,不應該強迫孩子用制式化的方法寫紀錄,而是要找到能夠 促進孩子思考與表達 的方式。 閱讀紀錄的三大類型 小壁虎老師在直播中統整出目前常見的閱讀紀錄類型,發現大部分的學校或家庭都是以下這幾種: 書籍基本資訊 :書名、作者、出版社等。 內容摘要 :重點摘錄、名言佳句、重要情節、語詞整理等。 心得與感想 :最喜歡的部分、想對主角說的話、閱讀後的啟發等。 但問題來了—— 這些項目雖然完整,卻缺少孩子的個人參與與創造力 ,容易變成機械式的填空。因此,老師們該如何讓孩子寫出更有意義的閱讀紀錄呢?小壁虎老師提出 不同年級的策略與實際案例 ,讓閱讀紀錄變得更自然、更有趣! 不同年級的閱讀紀錄策略 1. 低年級:透過「口說」表達閱讀 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寫字還不是很流暢,與其讓他們硬寫閱讀紀錄, 不如讓他們用「說」的方式來分享 !例如: 新書推薦活動 :兩人一組,輪流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頁,透過 口語表達與展示 來完成閱讀紀錄。 家長陪伴閱讀紀錄 :每天閱讀 10 分鐘,記錄一句最喜歡的話,但不要求完整句子,只讓孩子習慣表達自己的想法。 2. 中年級:開始訓練摘要與不同視角思考 到了中年級,可以讓孩子開始思考書中的角色、事件,透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