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從人物開始,讓歷史活起來!解碼知識性文本的七大秘招
從人物開始,讓歷史活起來!解碼知識性文本的七大秘招 為什麼這個題目這麼硬? 說實話,當我看到今天的講座題目「閱讀大挑戰:解碼歷史文獻與深度學習」時,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拗口!平常我們很少這麼正經八百地說要「解碼」什麼,這通常是做研究時才會用到的詞彙。但今天這場講座特別不一樣,因為我想要分享給學校裡另一個重要族群——家長們。 這個想法源自於我擔任新北市圖書志工培訓講師的經驗。在培訓過程中,許多志工都問我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讓小朋友對閱讀有興趣,特別是在上社會課時,能覺得還有很多文本可以讀?」 新北市的創新做法:知識性文本培訓 新北市在圖書志工培訓中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加入了「知識性文本」的內容,這在其他縣市的志工培訓中非常少見。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在社會和自然等應用學科中,有非常多延伸閱讀素材在圖書館裡,但借閱量卻非常低。 現在的小朋友越來越沒有耐心看文字,他們想看的是影片。但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忽略這麼重要的閱讀區塊,也不要讓他們偏食。四年前開始,新北市就有遠見地融入這樣的內容。 七招讓知識性文本變有趣 知識性文本需要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閱讀理解,但一開始就跟孩子說「你要認真思考」,他們就嚇昏了!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引誘的鉤子」來勾引他們閱讀。今天我要分享七招,每一招都有對應的文本推薦。 第一招:從人開始連結情感 以陳澄波為例,三家課本都有提到這位畫家,但通常只講到他被槍殺、曾入選帝展等基本資訊,孩子完全沒有感覺。我推薦陳澄波兒子寫的《我的父親》這本書,透過家人的視角,讓這個歷史人物變得立體起來。 書中有一個特別的畫面,展示當時帝展的報紙報導。孩子看到後就會理解,在那個只有紙本媒體的時代,能被報導是多麼重要的事! 第二招:深入了解人物的困境與克服 馬偕醫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我們通常只講他拔牙的事蹟。其實更值得探討的是:他怎麼學習語文?遇到什麼困難?又如何克服?透過這些延伸文本,孩子才能產生感同身受的學習動機。 建築物也能說故事 第三招:從建築看歷史脈絡 四年級會學到很多建築形式,但孩子通常沒興趣看「很老很老的建築」。我推薦李乾朗老師繪製的建築圖像書籍,他是當代建築領域的權威學者。 以孔廟為例,不只要看建築本身,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