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噗噗聊聊 EP116. 老師養成記:我從補教界練就的本領 ft.林嶽峙

圖片
補教歷練,打開教育之門 在苗栗三義高中任教超過十年,我的教育旅程其實並不是從學校開始的。剛從清大畢業,正好碰上金融海嘯,那時候新竹很多工程師被裁員,轉而投入補習進修。也因此,我踏入了補教業,開始教這些疲憊卻上進的工程師英文。 補教業教會我一件事:學生就是顧客。他們會在每堂課後評分,分數直接影響我能不能繼續站上講台。這種即時回饋讓我養成「立即修正、主動經營」的教學態度,也讓我體認到「吸引注意力」與「讓學生開心」同樣重要。這些能力,直到今天仍深深影響我在高中現場的教學風格。 苗栗的挑戰,激發教學創意 苗栗是個地大人稀的地方,三義高中又是綜合型學校,學生背景多元,有人會考5A10+,也有人是5C起跳。在這種學力差距極大的班級裡,我思考的不再只是怎麼教會,而是怎麼讓每個人都「想學」。 過去補教的經驗告訴我,要讓學生不睡覺、願意互動,關鍵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參與者」。所以我常在課堂中設計情境活動、跨領域合作,像是用英文上科技課、和體育老師合開羽球雙語課,甚至在餐飲科實習時加入英文指令。學英文不再只是背單字,而是變成一種工具,在真實生活中實際使用。 讓5A想留下,讓5C願意靠近 對程度高的學生,我知道他們不是來聽我解文法的,他們要的是參與感。於是我會在課堂中埋一些「老師八卦」、「學校消息」,讓他們願意抬頭聽課,甚至參與討論。 對程度落後的學生,我則創造一種「英文也能是快樂的語言」的氣氛。像有個同學,剛進來用客家話罵我,兩年後卻會用英文跟我打招呼。他說,反正聽中文也聽不懂,聽英文還比較好玩。因為他感覺自己是團體的一部分,不想錯過笑點或八卦,就努力想聽懂。這種動機,不是考試能給的,是環境創造出來的。 讓英文變成日常,而不是壓力 我相信語言的學習應該是自然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我在科技課讓學生用英文介面操作電腦、在運動場用英文喊口令,甚至計畫帶學生去溫馨廚房當志工,在實作中學會說「請幫忙拿一個碗」或「我們準備好了」。 當英文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就不會排斥它,反而會主動想用它。這就是我最想達成的目標:讓語言從課本走入日常。 如果你也是老師,或對教育充滿熱情,我邀請你一起思考:我們能不能讓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被看見?不論他是5A還是5C,他都值得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感。 👉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別忘了 訂閱我們的 YouT...

【居久屋課程筆記】鄉土記憶與學習任務設計:用老照片與新地圖開啟學生觀察力

圖片
🧭 開場失控也沒關係,因為我們要出發尋寶啦! 這次微醺夜的直播開場又讓丫亮笑長捏一把冷汗,因為我又搞不定技術問題啦!但其實這正好映照了我跟科技之間微妙的距離:我不焦慮,只是很自然地把它放一邊。但作為一個老師,我越來越發現,如果我們想要和這個世代的孩子對話,就真的得靠點「科技魔法」。所以這一集,我想和大家聊聊,我是怎麼用老照片與新地圖,打開學生觀察世界的大門! 🖼 孩子眼中的世界,為什麼那麼平? 你有沒有帶孩子去看過展覽,結果他們一路抱怨:「那是老人家的東西」、「一直走好累」、「我都看不懂」?這不是個案,而是現代孩子的常態。他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斥、娛樂即時的時代,沒有意義、沒有連結的活動,他們不想看、不想走,更不想記得。 但真的什麼都沒興趣嗎?我不這麼覺得,我認為關鍵在「動機」。當孩子覺得一件事跟自己無關,那就算你再怎麼熱情介紹,也只是大人自嗨而已。 📍 從樂生療養院出發:地方記憶就在身邊 我帶著學生從學校出發,走訪只有公車兩站距離的樂生療養院。他們從來沒去過,甚至不知道這個地方存在。但一旦搭配了社會課本的內容、報告任務與現場體驗,學生開始有感了。 我要求每組帶平板拍照,不只是紀錄,也是任務。回來要交報告,還得上傳到Padlet,甚至轉做成Podcast內容播出,讓孩子意識到「這不只是戶外教學,而是世界在等你發聲」。有了任務,孩子們不再只是在旁邊走走看看,而是真的「看見」了什麼。 🖼 藝術館、紀錄片與現場觀察:驚喜就在轉角 我曾帶孩子看光點電影院的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他們事前滿滿抗拒:「這是去睡覺的吧?」但實際觀影後,有人驚訝地問:「那個白臉的人是誰?」從一張照片、一張海報出發,我引導他們觀察:異技是誰?穿著有什麼意涵?畫面為什麼要和輪船一起出現?當他們發現原來課本沒提的歷史角色可以這樣理解,整個人都亮了起來。 🏛 老照片 + 新地圖 = 深度學習的密碼 很多人問我:孩子到底看不看得懂老照片?我說:「會,但需要引導。」我教孩子觀察構圖、人數、背景、建築樣式、甚至歷史脈絡,從圖片一路走到地圖,最後搭配像是臺灣博物館、鐵道園區、攝影文化中心的實地參訪與線上資源,孩子們開始做比較、做推論、甚至開始提問。這才是探究的起點。 💡 學習任務怎麼設計才不無聊? 我不只分小組、分角色,還讓每個孩子在Padl...

【居久屋課程筆記】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圖片
當教育遇上法律:老師該如何自保?這些原則你一定要知道! 🛡️ 校園法律風險升溫,我們該怎麼辦? 各位老師,晚安!再幾天就放暑假了,我知道大家正咬牙苦撐著。不過今天這場「微醺夜」的分享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因為它關係到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職涯安全與心理健康。 這幾年來,校園法律風險大幅上升,尤其是教師法修訂後,性平事件、教學不力、體罰與不當管教等,皆可能成為被檢舉調查的原因。你以為自己教書認真、從沒越線,就一定沒事?錯!很多案例正是「太有原則」的老師被捲入。 ⚖️ 為什麼好老師也可能被調查? 法規修訂後,家長申訴門檻大幅降低,「教學不力」、「輕視溝通不良」都成為可被檢舉的項目。現在投訴管道暢通,甚至匿名檢舉也可開案。曾有老師因「打得好」的玩笑話而被學生家長投訴差別待遇,更別說過往誤認為「罰站、青蛙跳」是可以管教的手段,其實通通都屬體罰。 我們看到的不是惡意的狼師或收賄,而是兢兢業業的教師,一個步伐沒踩對,就掉進調查深淵。 🚫 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案例? 遠離風險的三大原則: 嚴守師生界線 :老師是老師,學生是學生,無論畢業與否,都不要發展私人關係。 社交媒體慎用 :聊天、開玩笑、送禮物都可能變成呈堂證供。 避免密閉空間獨處 :無論男女,避免與學生一對一處於密閉空間,哪怕是在旅館、車內或校園內偏僻角落。 而最常被投訴的,莫過於「教學不力」。包括語言羞辱、處罰尺度不當、溝通不良、班級經營欠佳……這些模糊又主觀的指控,正是讓老師最無力的地方。 📑 該怎麼面對被投訴的現實? 一旦接到通知,你會發現:你不知道是誰檢舉你,不知道檢舉內容。你可以做的,就是保留所有有利證據:聯絡簿、LINE 截圖、學校監視器、健康中心紀錄與輔導紀錄(尤其B卡,千萬不要事後修改!)。 訪談當天,記得: 冷靜、實問實答、避免情緒化。 不要揣測學生或家長的動機,也不要試圖影響學生說詞。 可書面補充陳述,記得爭點才是關鍵。 調查期可能長達半年,期間不能退休、不能調動,壓力非常大。 🧭 要不要找律師?該信誰? 調查人員通常是三人一組,像法官與檢察官。是否要請律師,可以根據案件複雜度與投訴者的態度決定: 對方只是要聽一句道歉?或是想讓你丟了飯碗? 提出...

噗噗聊聊 EP115. 從好到共好:第一所Apple傑出學校的推手 ft.黃文貞

圖片
從「好老師」到「共好的學校」:我與iPad一起長大的十年旅程 10年前,我的人生迎來一個大轉彎。從一個熱衷童軍的社團人,轉型成為一位數位學習的實踐者與推動者。40歲學iPad,50歲登上Apple全球官網,這段旅程絕不輕鬆,卻也無比值得。 一場從董事會開始的教育革新 2014年,葳格國際學校的董事會看見未來教育的可能性,率先成立了iWagor中心,投入資源建置學生設備與教師師資培訓。我們買了三百台iPad,讓老師先用、學生共享,並鼓勵老師自購載具,學校補助20%。這個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雙向推動模式,打下了我們成為Apple傑出學校的基礎。 讓家長成為夥伴,而不是反對者 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是人心。尤其是家長。大家擔心iPad是拿來打電動還是看影片?我們做了大量溝通:說明會、親子體驗課、春節親子工作坊,甚至完全管控App Store與Wi-Fi使用,讓家長真正安心。我自己的孩子也在葳格念書,我知道只有家長買單,學生與老師的努力才不會落空。 從推不動到被需要:老師的翻轉關鍵 推動初期,我是學校最被討厭的人,沒有之一。社群召集人、種子教師培訓、週一共備、跨領域觀課……我不只拋磚,還天天抱著磚頭找人砸自己。但疫情爆發時,那些曾經反對我、懷疑我的老師們,紛紛來感謝我。因為我們早就準備好了。 創造讓學生願意被「監管」的課程設計 我們學校的iPad政策極為嚴格,但學生甘願配合。為什麼?因為課程讓他們離不開iPad。生物課拍植物、繪圖標示、影片創作、電子書製作……創造性的學習任務,讓iPad成為工具,而非干擾。老師用心設計,學生自然而然投入。 五大關鍵推動策略,公私立學校都能用 我們的模式可拆解為五大面向:行政端的支持、教師端的設計、學生端的創新、家長端的溝通,以及合作夥伴的資源運用。我們與教育大學合作、邀請Apple培訓師、結合Canva、AI與各種APP,讓老師一直學、一直玩,從被迫學變成主動要學。 不是為了申請,是為了讓數位學習成為日常 成為全台第一所Apple傑出學校,是對我們十年努力的肯定。但我最感動的,不是證書或獎牌,而是在Apple官網上看到台灣國旗的那一刻。這是一條從「好」走向「共好」的路,從單打獨鬥走向整體共榮的旅程。 如果你也是一所正在推動數位轉型的學校,不論是公立或私立,葳格的經...

【居久屋課程筆記】Quizizz AI 出題這樣做!簡單又上手的教學互動新利器

圖片
🍜 一堂用 Quizizz 做出來的 AI 小籠包課 走進這場《居久屋微醺夜》第34集,我立刻被阿凱老師那句「就像吃小籠包一樣簡單」給吸住了眼球。原來,我們說的是 AI 出題,不是燒燙燙的湯包!從沒用過 Quizizz 到打造一整堂互動課,阿凱老師示範得乾淨俐落、香氣四溢,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動手嘗試。 🧠 為什麼老師們會愛上 Quizizz AI 出題? 「一節課就能搞定一份互動測驗」——這句話你可能聽過,但阿凱老師做給你看。他在國中課後班用登山模式讓學生自己闖關、蒐集點數、裝扮角色,意外發現學生竟然比他還著迷於這個系統。經典模式結合影片教學更是威力強大,全班準確率高得驚人。 不只學生愛玩,老師備課也更輕鬆。過去老師常為了備題而苦惱,不是靠出版社的十題八題湊數,就是被迫放棄互動式教學。Quizizz 的 AI 出題,正好解決這個痛點。 ⚙️ AI 出題怎麼做?手把手比小籠包還快! 阿凱老師強調,只要三步驟:登入、建立評估、選擇 AI 出題。「你連題目都不用設計,只要輸入主題關鍵字或貼上影片連結,系統自動幫你產生互動題目。」這麼神奇?更驚人的是,影片連結甚至不需要字幕,Quizizz 的 AI 連圖像資訊都能解讀。 舉例來說,他用均一狐狸貓的五年級數學影片,只花不到五分鐘就產出完整題組,而且命中率極高,完全能拿來直接上課!甚至還能設定 AI 判斷開放式問答的標準,幫你自動批改學生反思。 🎮 玩中學模式多元,學生嗨到爆 老師能選擇經典模式(學生各自進行)或老師節奏模式(一起看影片、一起回答)。阿凱老師特別推薦經典模式的「攻擊與防守」玩法,一邊練題一邊競爭,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從數學單元到警政宣導,AI 都能處理。 這樣的設計,不只學習有趣,也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願。阿凱老師提到,他班上的學生每次都提早進教室,只為了能玩到 Quizizz 測驗,這樣的學習動機,不就是老師們夢寐以求的嗎? 🔍 AI 出題還能怎麼用?再升級的提示 除了影片與文字出題,Quizizz 還支援匯入考卷題目、診斷測驗題庫、甚至網頁連結直接生成時事題。你還可以從他人已公開的題庫中搜尋與複製修改,建立自己的教材版本。 而開放式問答則能由 AI 自動批改、配分,老師可自訂評分標準,也能由系統自動建議標準。「你只需要定義幾個句型、關鍵詞,AI 就能...

【居久屋課程筆記】對症下藥!學習扶助篩選測驗的教學應用全攻略

圖片
對症下藥!學習扶助篩選測驗的教學應用全攻略 ✨一切從每年的篩選測驗開始 每到五月,中小學的數學篩選測驗就會正式啟動。從問卷命題、訓練、上網測驗、分析出第一張線上報告,這些所需要動員和技術支援的能量,不是一個簡單的程序。但真正重要的是:老師們如何把這份「學習查驗」變成「教學調整」的最初起點? 🔎測後第一步:明瞭中央平臺資訊 測驗結束後,我們最第一步是發動全班學生、或少數目標學生的數據分析。起點是「學習扶助評量平臺」。對我而言,最好用的是“每題經練人數與成功率”分析表,這能讓我快速看出班級所有最弱的能力指標。 找出所有通過率低於80%的測驗項目 將它們與學期內所教單元展開對照 📋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圈字 有些學生60分後未通過,有些卻什麼題都做不會。我會將這類不同度的差異再分不同等級,把「未通過」再分成「接近通過」與「距離很遠」,做為課程調整之用。 我會送給家長的是提供一個分類表,告訴家長:一部分孩子對於上學年的基礎內容還未完全打基礎,需要更優先的教學及數學課後或暑假幫助。 ✅對應教材:不是都學,是對症下藥 經由數據分析後,我會搭配學習扶助平臺上的學習教材,為每位學生選出未通過指標所對應的基本練習。 這些教材含有「基本學習內容」、「對應練習題」、「訓練與倉檔」,都是電子書形式,可上傳 Padlet 或使用各種軟體管理。 不同於一般練習卷,這種「按需按指標分配」的模式,讓學生應對性練習,家長看實了,老師優化教學。 🤖AI介入:ChatGPT 成為教師大助手 我最近開始將 ChatGPT 組合實際預算與篩檢分析。只要截圖學生錯題,或輸入答題,經過預先教育後的 ChatGPT 就會開始分析錯誤類型,幫忙找出發問原因,甚至提供教學推薦和學習單。 這邊我會進一步演習:如何首先教會 AI 「你要做什麼」,再使用於實際教學。 📖專業與行政同步:將分析結果組織成公共討論 對於業務承辦人者來說,同步檔的「O、三角、X」表格,是同步看應性資料的關鍵。我常常將測驗結果組成學年討論的基礎,將故意者或落後學生確定下來。 接著就是教學指導的建立:採用公開教學表格,同步研究、深入分析。 🔁暑假前、開學前、開學後:一步步充實讓學生走得更遠 暑假前: 分析各...

噗噗聊聊 EP114:能跑又能玩~一起來認識定向越野 ft. 許凱琳(小葵)

圖片
突破體能與智力的極限:我的定向越野初體驗 大家好,我是阿亮!這次《噗噗聊聊》邀請到的來賓,是來自新北市大豐國小的許凱琳老師,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小葵老師。不過今天,她不是來聊iPad教學或數位推廣,而是要帶我們進入一個她全家熱愛、而我完全陌生的世界——定向越野! 什麼是定向越野?原來不是打獵! 說到定向越野,我腦中浮現的是在森林裡打獵的畫面——跑來跑去找目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刺激?其實,它是一種結合「體能」與「智力」的運動,又被稱作「智能體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歐,最初是軍隊訓練士兵使用地圖與指北針的方式,逐漸演變為今日的比賽形式。 拿著地圖與指卡,開啟冒險模式 在比賽中,每位參賽者會拿到一張印有檢核點的地圖,搭配含有晶片的指卡,到現場的每個點進行打卡。不同形式的比賽像是「順點賽」(按順序打卡)與「積分賽」(看誰在限定時間內獲得最多分數的點),讓參賽者依據地圖策略規劃最佳路徑。 都市與山林的不同挑戰 原以為定向越野都在荒山野嶺,沒想到城市也能玩!像在故宮、捷運站附近甚至學校裡,都可以舉辦活動。不過,一旦進入山林,那就真的是考驗了。密密麻麻的等高線與密林讓人分不清東南西北,這時候指北針就變成不可或缺的工具。 4S:定向越野的核心技巧 這項運動不只是跑步而已,它需要「4S」技巧:Stop(停下來)、Set Map(正置地圖)、Select(選擇方向)、Start(啟動前往下一點)。每到一個「攻擊點」,就要重新判斷方向與策略,這種結合判斷與行動的過程,真的超有挑戰性! 阿公都能跑?定向越野老少咸宜 凱琳老師分享了她在北歐參加一週賽事的經驗,不但看到拄拐杖的阿公呼嘯而過,還在路邊吃藍莓、觀察鹿群,充分發揮自然老師的精神。這讓她徹底改變心態,不再想退休,而是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節奏的參與方式。 定向越野不只體育,更能融入教學 最讓我驚艷的是,凱琳老師將定向越野融入自然課程,透過學校特製的地圖設計出順點賽、積分賽甚至相片定向。學生在遊戲中探索校園、培養方向感,還能認識永續概念,這樣的跨域教學簡直太有創意! 各種玩法,人人都能參加 除了最常見的跑步定向,還有滑雪定向、騎腳踏車定向、身障人士專用的「沿徑定向」、觀察力訓練的「相片定向」,無論年齡或體能如何,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方式參與。 如果...

【居久屋課程筆記】閱讀起步走: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閱讀教學魔法

圖片
閱讀起步走: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閱讀教學魔法 📚還有這種書?一節課推一套書的魔法 你有沒有聽過學生驚訝地說:「老師,這種書天底下竟然有?」這不是誇張的驚嘆,而是我在推動閱讀時,親身經歷的場景。曾經有個孩子看到我在看麵包教學書,就驚訝到不行。他們從沒想過書不只是圖畫書,還有教做麵包的、語文教學的、甚至是簡體字版本的!那一刻我深刻體悟:我們得創造機會,讓孩子遇見不同的書。 🎯從課綱出發,用指標設計課程 閱讀課不能只是隨性地講故事,更要對應到課綱。我參考國語文課綱中的閱讀學習表現指標,自行將其分類並串聯不同年段的學習目標,從「大量閱讀」、「參與閱讀社群」到「認識多元文本」,每一項指標我都嘗試在課堂中達成。這不只是圖書館課的任務,更是每位導師都能參與的語文教育。 📖從繪本到橋樑書:讓孩子跨出閱讀舒適圈 低年級孩子慣看繪本,但當我們引導他們進入橋樑書時,挑戰也就來了。我會以「歸納法」讓孩子先體驗再統整:給他們簡單、字大、薄薄的一本橋樑書,計時閱讀10分鐘,再與繪本比較,歸納出什麼叫做橋樑書。從插圖變少、字變多、排版變化,到開始出現目次與摺口,孩子的觀察力與專注度大大提升,學會不排斥字多的書,是邁向末讀與大量閱讀的重要一步。 🛠閱讀技巧小教室:跳過也是一種智慧 大量閱讀的門檻不只是興趣,還有技巧。我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女兒懂得從目次挑章節先讀再整合,兒子則靠著與爺爺討論劇情,慢慢讀完一本無注音的書。我教孩子們四招「破解不懂的詞」:看部首、重讀上下文、略過再繼續讀,甚至搭配恩賜貼任務,讓他們記錄不懂的詞並嘗試自己推理。這不只是提升閱讀量,更是讓孩子有信心面對陌生文本的關鍵! 📚閱讀推推推!用活動讓書飛出書架 每一節課我都會推一套書。從橋樑書開始,到「故事摩天輪」、知識類繪本如《螞蟻》,我用KWL策略讓孩子先說出既有知識、提出問題、再透過閱讀學習單完成理解與筆記。圖書館的書架上,書常常一節課後就空了。這不是我多厲害,而是孩子真心被激起了閱讀的渴望。 🏪學生書店開張:主題式閱讀初體驗 我設計了「主題書專賣店」活動,每組學生要找書、決定主題、佈置書店、寫宣傳標語,還能讓同學用點點投票人氣書店。從「貓咪館」、「六大類食物店」、「過去的人做了什麼事店」,孩子們透過策展、...

【居久屋課程筆記】議論文教學實務分享:從繪本、時事到課文的完整教學歷程

圖片
議論文教學實務分享:從繪本、時事到課文的完整教學歷程 🔧 意外開場:冷氣罷工也擋不住我的熱情 就在《居久屋微醺夜》第31集開錄的那晚,我狼狽地換了間房間上線,只因冷氣臨時罷工。手忙腳亂間,筆電移動、位置調整,我一邊喘著氣一邊慶幸:幸好不是直播中途滴水,不然就尷尬了。這樣的混亂反而讓我更堅定,要把今晚的議題——議論文教學的教學歷程與方法,完整且有熱度地分享給大家! 📘 從一本書談起:「寫作課玩個夠」的誕生 雖然主題是議論文教學,但我想從新書說起。我的新書《寫作課玩個夠》其實正是這些年累積的實作經驗整合。不只是卡牌、繪本、活動設計、遊戲轉化,它涵蓋了從低到高年級如何啟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與實戰練習,讓「寫作不再是痛苦,而是可能」成為課堂的日常。 🚂 什麼是議論文?一台有力的「想法列車」 我總喜歡用一台小火車來比喻議論文的本質。火車頭代表你的立場與觀點,而車廂是一節節的理由與論據,車廂越豐富、連結越強,這列火車才能跑得穩、跑得遠。議論文最關鍵的,就是讓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主張,並提出讓人信服的支持理由。 🔍 用地震例子切分三大文體 我用「地震」這個主題區分三種文體最清楚:若著重感受與歷程,是記敘文;若解釋地震原理,是說明文;若提出觀點,如「台灣防災是否足夠」,則是議論文。這樣的比較讓孩子明確理解三文體間的差異。 🧠 學會分辨事實與觀點,是議論文的基本功 學生必須學會分辨「事實」與「觀點」,如「太平洋是最大海洋」是事實,「海很療癒」則是觀點。理解這一點,是孩子建立有力論點的起點。 🦊 狐狸真的狡猾嗎?讓繪本挑戰既定思維 我使用顛覆傳統印象的繪本,讓孩子重新看待「壞角色」的定位。觀點不是絕對的,當我們懂得反思與對照,我們的思考範圍也將更寬廣。 📊 零用錢大作戰:用圖像說服你媽加零用錢 繪本《小圖和小顏》成了我引導孩子理解「說服力道」的起點。學生分析各種說服方式:抱怨、情緒、統計圖、對比圖表……最後理解「有理有據」才是最強說服術。 🎨 用畫圖也能寫議論文 學生以圖像傳達觀點,例如畫 LINE 群組表達「反對延後上課」、畫制服統計圖支持「改制服」。我發現圖像是孩子思考的延伸,也是觀點的另一種語言。 🗞 讀懂新聞才有觀點:結合國語...

噗噗聊聊 EP113:美從髮型開始~小壁虎的髮型革命

圖片
美從髮型開始:小壁虎的髮型革命 你是否也常站在鏡子前煩惱:「我到底適合什麼樣的髮型?」這一集的《噗噗聊聊》小壁虎全招啦單元,完全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作為主持人的我(小壁虎),決定來跟大家分享我多年來追求完美髮型的心得,從設計師的挑選、臉型與髮型的搭配,到日常整理維持技巧,一次通通給你! 從小到大,我就是美髮小高手! 我從小就是家中大姊,必須負責幫妹妹們綁頭髮,也因此練就了一身好手藝。不只會編辮子,還會觀察髮廊阿姨怎麼綁頭髮,回家偷偷模仿。長大後,即使每天教書再忙,我也一定準時換髮型。因為我相信: 髮型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與氣場! 設計師有多重要?選對人比什麼都重要! 你可能會問:「設計師不就是剪頭髮的嗎?」錯!我挑設計師可是有SOP的! 從洗頭觀察環境與設計師氣場開始,再進階到剪髮、溝通風格、討論設計思維。我最怕那種話多或隨便應付的設計師。找到一位願意根據我的臉型、髮質去設計髮型的好設計師,我會緊緊抓住不放——像我現在這位設計師,已經跟隨我超過二十年! 臉型與髮型的魔法配對術 很多人會覺得:「我臉圓不適合短髮」、「我額頭高不能露額」,但其實這些都是迷思。 好的設計師會根據你臉部的比例,幫你找出該遮、該露的重點 。 我自己試過遮臉的瀏海,結果被我媽笑像鬼。但後來設計師建議我露額頭,反而精神百倍、看起來更有朝氣。原來選對部分露出的髮型,比全遮來得更修飾五官! 信任專業,髮型才能更出彩 我以前也曾質疑設計師的建議,結果就是「自己決定,自己後悔」。後來我學會: 乾脆全部交給專業! 設計師學了新技法、新染髮藥劑,只要他說適合我,我都會說:「好啊!來吧!」這也讓我擁有很多不同風格的髮型,自己看了都滿意,更常被學生與同事稱讚呢! 維持髮型的3大秘訣公開! 學會正確吹整 :剪完髮後,我一定會觀察設計師如何吹整、如何撥髮,回家照著做才不會髮型跑掉。 挑對造型品與工具 :尤其是燙髮後,一定要有「烘罩」,才能維持捲度與蓬鬆感。造型品也要選Salon專業款,不要亂買。 吹乾是基本功 :洗完頭不吹乾,頭髮會變形、扁塌,隔天怎麼抓都沒救。 尤其是頭頂與後腦勺,一定要蓬才有精神! 髮型,真的會改變你的運氣! 我一直相信外在改變能帶來內在力量。每次髮型換新,我的氣場也會跟著提升,甚至連學生與家長都會說:「老...

【居久屋課程筆記】Canva Sheet 不只是試算表,更是數據視覺化的新選擇

圖片
Canva Sheet 不只是試算表,更是數據視覺化的新選擇 Canva Sheet 不只是試算表,更是數據視覺化的新選擇 大家好,我是茶米!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新發現 - Canva Sheet!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是 Excel 的山寨版嗎?」但等你看完我今天的分享,你會發現它絕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試算表工具。 在開始之前,我必須說,Canva 這家公司的野心真的越來越大了。從最初的線上美工軟體,到現在已經擴展到文件、簡報、白板,甚至是試算表。看起來他們不只想挑戰 Adobe,還想吞下整個 Office 市場!這種全方位的發展策略,讓我不禁好奇:Canva Sheet 到底能做什麼?它真的能取代我們熟悉的 Excel 嗎? 初次接觸 Canva Sheet:熟悉又陌生的介面 當我第一次打開 Canva Sheet,它的介面設計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左側是 Canva 標誌性的設計面板,右側則是試算表的工作區域。這種配置很聰明,它保留了 Canva 的設計優勢,同時提供了試算表的功能性。 基本操作上,Canva Sheet 確實與 Excel 相似。你可以看到熟悉的行號和列標(A、B、C...),儲存格的概念也完全相同。甚至連右下角的填充控點都一模一樣,可以用來快速複製公式。 資料輸入方面,Canva Sheet 提供了三種方式: 直接手動輸入 匯入現有資料(支援 CSV 和 Excel 檔案) 使用 AI 生成表格(這是最特別的功能!) AI 生成表格:節省時間的魔法工具 Canva Sheet 最讓我驚艷的功能之一,就是內建的「產生表格」功能。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內嵌的 ChatGPT,可以根據你的描述生成完整的表格資料。 我嘗試讓它生成一個班級成績表,只需要輸入簡單的提示詞:「請給我一個班級的成績總表格,要有10個學生,欄位有座號、姓名、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姓名要給我中文名稱,分數範圍在20到100分之間。」 按下 Ctrl+Enter 後,AI 立即生成了一個完整的表格,包含所有我要求的欄位和合理的隨機分數。雖然有時候它的反應不太穩定,但當它正常運作時,這功能真的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特別是當你需要測試資料或範例時。 公式功能:與 Excel 如出一轍 接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