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居久屋課程筆記】文化傳承策展:家族故事與族群節慶

圖片
我是香吟,今天把我在節目裡聊到的關於「文化傳承策展」的教學想法,用一篇文章系統整理出來,分享給在教室、在社區或在家中想帶孩子做文化探究的老師與家長。本文分成三大主軸:文化的意義與教學、家族故事如何作為一手資料、以及族群節慶與儀式的深度策展;並提供具體工具、取材來源與课堂操作建議,尤其談到在 AI 盛行的時代,如何把生成式工具當作「助攻」而非替代。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文化策展」? 我經常在課堂上發現一個現象:教材裡寫著「文化」,孩子看到這兩個字卻完全沒有感覺。有一次六年級的學生直接把「文化」圈起來,說他看不懂,看到就煩,不願意讀下去。這讓我意識到,教「文化」不能只停在抽象定義,而要把「文化」還原成生活中的智慧、習慣與規範:那些前人累積下來、長期影響我們生活的做法。 文化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可以看見、可以摸到的生活智慧。當孩子能夠把觀察到的現象問出「為什麼」,開始追問變遷、感受與影響時,策展才有意義。策展不是純粹做一個漂亮展板,而是帶孩子把「資料收集─判讀─形成觀點」的流程實作出來,並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看法。 三個策展基本功:收集、判讀、形成觀點 不管你要做哪一類型的文化策展(住屋、飲食、節慶或家族史),我建議一開始教孩子三個基本功: 資料收集 :一手與二手資料並行,來源要多元(紙本、數位典藏、口述史、田野觀察)。 資料判讀 :學會從資料中找關鍵訊息、比較差異以及問出「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 形成觀點 :把判讀後的資訊系統化,寫成一句清楚的主張,並用證據支持它。 這三步聽起來像探究式學習,但在社會科的課堂上,我強調的是「學科屬性」:學生多半面對的仍是二手資料,老師需要一步步引導他們把二手資料內化、比較並判斷,而不是期望小學生直接產出成熟的抽象觀點。 案例分享一:金門的生活樣貌(從戰地到飲食) 當我去金門教學、走訪時,很多人只想到「戰地文化」,但實際上街道與居民生活中還有許多族群痕跡、移工(南洋)、飲食變遷等。像我在金門吃到的牛肉料理、咸粥和蘸高粱酒,這些都是前人經驗的累積與變異。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問:這些變遷怎麼留下來?對現代生活有何影響?孩子從「變遷—感受—影響」三個層次切入,比單純背誦什麼是「戰地文化」更能產生學習動機。 案例分享二:住屋比較帶出好奇(石板屋、石頭屋的差異) 教材常給的是線性且簡短的資訊,孩子容易讀完就「句點」。...

噗噗聊聊  EP129. 新書報報:歡迎光臨,諺語動物園 ft. 阿德蝸

圖片
我是丫亮笑長,這一集在 噗噗聊聊 我很開心邀請到兒童文學作家阿德蝸老師,來聊他的新書《歡迎光臨,諺語動物園》。在噗噗聊聊的錄製中,我和小壁虎老師一起跟阿德蝸討論創作靈感、圖鑑出身如何影響童書寫作,以及如何把成語諺語、閩南語與動物科普巧妙地融合成一本文字與圖像都好玩的書。 為什麼我要在噗噗聊聊介紹這本書? 在 噗噗聊聊 ,我們喜歡把教學現場的故事帶到更多朋友面前。阿德蝸老師的這本《歡迎光臨,諺語動物園》不只是一本童書,它結合了文學、方言文化和科普知識——這種跨域融合正是我在噗噗聊聊想鼓勵的類型。阿德蝸在 節目 中說過:「寫作靈感多半來自生活經驗」,而這本書的內容也確實來自他多年的調查、連載與教學實踐。 書的核心:諺語、動物與真實的科普精神 阿德蝸老師在噗噗聊聊裡特別強調一點:雖然童話可以想像,但科學與動物的事實不應隨意扭曲。他的圖鑑寫作背景讓他寫童書時保持科普的嚴謹性。這本書在每篇動物故事之後,還附有動物圖卡與「成語/諺語補給站」,把故事中的諺語、成語解釋、例句與動物知識做整理,讓孩子不只是讀故事,也能學到正確的自然知識與語言用法。 在節目裡我們聊到許多有趣的例子:孩子畫螞蟻搬食物常畫成用「手」抬東西,這其實是動畫或卡通的誤導。阿德蝸老師說他會在看稿或看插圖時特別留意這種「畫錯的知識」,並提醒插畫家改正,因為孩子看多了就會以為那是真的。這種對細節的堅持,是我在噗噗聊聊非常欣賞的創作態度。 故事示例:忘恩負義的老鼠與諺語的運用 第一篇《忘恩負義的老鼠》是整書的開篇,阿德蝸在噗噗聊聊說明為何把老鼠放在這個主題:有些動物天性偏正向,就不適合放負面特質;而老鼠可以承載「忘恩負義」、「因禍得福」等諺語與成語的教學情境。故事中老鼠向著墨鳥求助,卻因誤會懷恨在心,書中就把台語諺語「報老鼠冤」等詞句融入情節,並在文字上用顏色標示、在後面補上例句,幫助小朋友理解「這句諺語可以在哪種情境用」。 從圖鑑到童書:跨域寫作的養成與挑戰 阿德蝸老師的寫作路不是一蹴而就:他曾寫蝸牛與貝類圖鑑,因為一次教育部的科教計畫與實務調查,他把報告做成圖鑑,出乎意料被出版社看見,開啟了他之後持續出版的道路。在噗噗聊聊中他提醒大家:「不要小看你曾經努力過的每一件事情」,正是這些累積讓機緣到來。 圖鑑寫作者通常需有科普背景,但阿德蝸老師坦言自己沒有相關科系背景,他靠興趣和大量查證、...

【居久屋課程筆記】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從乘除法到四則計算

圖片
解開教學陰影:乘除法到四則運算,國小數學教學核心策略 與數字共舞: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從乘除法到四則計算! 嗨,各位老師們,晚上好!我是玉珍老師,很高興再次與大家相見!每一次的相遇,都讓我覺得能量滿滿。今天的直播,我們要一起來解開數學教學的「陰影」,特別是從乘除法,一路延伸到四則計算的完整脈絡! 為什麼我會說要「解開陰影」呢?其實數學就像蓋房子,基礎打得不穩,上面的結構再怎麼美輪美奐,也終究搖搖欲墜。阿亮校長說得真好,如果孩子要學好乘法,前端的加法基礎一定要夠扎實;同樣地,除法也需要穩固的減法背景。這也是我們一系列課程的核心精神:希望透過每個月一次的累積,帶領大家一步步建立孩子對數學的信心,真正「解開教學的陰影」! 數學學習的基石:加減法的穩固力量 在我們深入探索乘除法之前,我想再次強調加減法的重要性,因為它是所有運算的基石。回想一下我們之前玩過的「湊15」撲克牌遊戲,是不是既輕鬆又充滿樂趣?這個遊戲不只是純粹的加法練習,它更巧妙地訓練孩子們「加數未知」的思維,從一開始的數手指往上加,到最後能夠直覺地運用減法來找出答案(例如,7 + ? = 15,直接算出15 - 7 = 8)。 對我來說,當孩子聽到「12減5」,能立刻說出「7」,而不是逐一倒數,這才叫真正的「熟練」。這種20以內的加減法熟練度,是孩子未來面對乘除法、甚至更複雜的四則運算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技能。工具越鋒利,解決問題的速度就越快,正確率越高,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也就越強!這不只是在學習數學,更是在建立他們面對挑戰的信心。 揭開乘法的神秘面紗:從「幾個」到「幾倍」 乘法的概念,是從加法延伸而來的重複計數。我們的課程設計,就是希望帶領孩子們經歷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歷程。想像一下,一盤有三個蛋糕,老師買了五盤,你會怎麼算總數?孩子們可能會先用「3+3+3+3+3」來累加。這時候,我們就要引導他們去發現,原來這就是「五個三」的總和! 從「五個三」,我們進一步發展出「三的五倍」這個語言,並將其連結到乘法符號「3 × 5 = 15」。這個「倍」的概念,對於孩子們未來理解各種應用問題至關重要。透過像Lumio這樣的互動工具,我們可以不斷地重複操作、變化題目,讓孩子們在具體圖像、數學語言和算式之間,建立起深刻...

【居久屋課程筆記】Waygroud 幫注音教學打怪升級

圖片
Wayground 數位工具:注音教學打怪升級,低年級教學神隊友! 準備好了嗎?一起搭上 Wayground 的注音教學高速列車! 嗨,親愛的教育夥伴們!我是大沈,今天真的超級興奮,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親身實測、簡直是教學「神隊友」的數位工具——Wayground!別看我現在講得這麼起勁,一開始我也曾經在鏡頭前小卡一下,畢竟只有一個小時,時間超寶貴,但保證今天的內容絕對精彩又充滿乾貨!我準備了滿滿的分享,希望能讓大家的注音教學瞬間打怪升級,充滿能量!別擔心會跟不上,簡報裡處處是驚喜QR碼,隨時都能掃描跟著我一起探索喔! 注音教學的百年難題:老師、家長、孩子都卡關? 說到注音教學,這可真是每年小一老師的「大魔王」啊!即便像我這樣教書多年的資深老師,有時也會在聲調、拼音這些眉角上卡關,更別說家長們了,常常把注音還給小學老師,回家輔導孩子變成一場災難。過去的孩子或許乖乖聽講,但現在的家長更關心學習成效,無形中給了孩子和老師不小的壓力。怎麼讓孩子在學習注音符號的過程中,保持興趣又不怕挫折?我發現,數位工具真的是解方!它能讓原本枯燥的練習,變得像玩遊戲一樣有趣,大大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學習動機。 Wayground 閃卡魔法:讓注音語詞「看得到、聽得到」! Wayground 的前身 Quizziz,我一直都很愛,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它能將簡報與遊戲完美結合。今天,我要特別介紹它的「閃卡」功能,簡直是注音教學的利器!想像一下,孩子看到可愛的圖片,就能立刻拼讀出語詞,這種直覺式的學習,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效果奇佳。當然,大家可能會遇到一個小「檻」:Wayground 對中文注音字體的支援度不高,而且想聽到聲音,得用到付費功能。但別擔心,我發現只要搭配專業版,就能在閃卡中錄製老師的發音,讓孩子回家也能反覆聽、反覆練,家長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臭奶呆」口音啦! 免費版也超好用!多樣題型與「塗鴉」功能佛心來著! 即使是免費版,Wayground 依然能提供豐富的「評估」(其實就是測驗啦,它的翻譯有時真的會讓人會心一笑)模式。除了常見的多重選擇題、填空題,我還特別喜歡它的「塗鴉」功能!這對低年級孩子來說,簡直是福音!小朋友學習注音符號初期,握筆寫字常常是個大挑戰,但如果換成平板上的塗鴉,他們會...

噗噗聊聊 EP.128:新片上映 — 我帶你踏上《看見家鄉的旅程》Feat 陳志漢

圖片
前言:為什麼我要把這段拍攝經驗說出來 我是陳志漢,這次很榮幸成為 噗噗聊聊 節目的 來賓 ,與阿亮校長和小壁虎老師一起聊我這部新片《看見家鄉的旅程》。我花了近四年從側面跟拍看見家鄉這個計畫,完成了被稱為「紀錄片的紀錄片」——把孩子拍片的過程和大人們運作的複雜關係,一起記錄下來。今天來到噗噗聊聊,我想把那些拍片時的有趣片段、艱辛細節,以及我對於教育、資源與理想之間拉扯的心得說清楚,也邀請你和我一起走一遍這段旅程。 計畫的起點與規模:從2019到2023 這個計畫不是一拍就完成的。我在2019年開始跟拍,2020年是我拍得最多、印象最深的一年。看見家鄉的核心概念是「透過小朋友的眼睛看見自己的家鄉」,而實作方式就是帶孩子們去學拍紀錄片。短句說明很簡單,但要把它落實在學校、在暑假活動、在多所基地學校上,就非常耗人力與資源。 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每年向企業 募款 ,並安排大約八所基地學校參與。對企業來說,八所學校、五十幾個孩子,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小;但對協會而言,這是一年的人力投入和心血。尤其在2020那年,我跟著協會跨全台走訪八所學校、參加啟動的相見歡、做前期拜訪、指導老師與隊伍——每一項都不是輕鬆的任務。 拍攝現場:孩子、口罩與聲音的天敵 拍紀錄片當然會遇到很多突發狀況。過去我們常說拍片的天敵是救護車或垃圾車,因為噪音會破壞現場收音;但在疫情期間,口罩也成了新敵人:一堆人戴著口罩,你根本看不清誰是誰,對於我這樣要捕捉個別表情與互動的導演來說,很多畫面都失去了辨識度。 所以2021、2022年即使協會仍在做活動,鏡頭裡的許多素材都戴著口罩,對於講述「個人故事」的紀錄片來說,視覺與情感的呈現受到限制。這讓我在剪接時有很大的取捨,也更堅定我把2020年那一屆作為本片主線的選擇。 拜訪學校與挑選「真心人」:不是每一份申請都是承諾 協會的作法是先收申請,然後去學校拜訪。拜訪看似簡單,實際上是為了確認學校是否真的理解這個計畫要付出的工作量與責任。有趣的是,協會曾碰到某些山區學校已經提出申請,但在到場說明完整流程後,校方直接拒絕——原因並不是他們不想做,而是他們誤解了計畫裡的資源分配,有些校長看到計畫書裡的金額,以為那是「可以拿到」的款項,於是先申請再說。 這暴露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資源有限、期望卻常常被放大。對協會而言,找到願意...

【居久屋課程筆記】國中自然科:AI 導入學習及差異化教學

圖片
AI點燃國中自然科學:我的差異化教學與學習創新之旅 哈囉!親愛的朋友們,我是來自康乃爾中小學的簡子惠老師,今天超興奮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親身實踐、充滿能量的教育創新故事!想像一下,當 AI 遇上國中自然科,會激盪出什麼令人驚豔的火花?這一切,都從我在今年初參加「教育創新100」比賽,教案很幸運地被看見開始,那份喜悅和感動,我至今難以忘懷! AI 點亮教學新視野:從困境到希望的起點 身為康乃爾的自然科老師,教書八年多來,我見證了許多學生的成長。我們學校是雙語學校,學生一半時間讀外文,一半時間讀中文,課業壓力已然不小,卻仍要面對國中教育會考的挑戰,時間真是分秒必爭!然而,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讓孩子們的專注力普遍下降,學習動機也大不如前。更別說自然科的生物、理化,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內容真的太抽象了!一堂課下來,我發現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截然不同,如果我們還固守傳統的一套教材、一種教法,那勢必會犧牲掉一些孩子。我心裡總想著:「到底有什麼方法,能盡量帶給每個孩子獨特的學習體驗?」 創新教學方程式:學思達 x AI 工具的完美結合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我一直在追尋最適合的創新教學方法。身為學思達開放教師的認證通過者,我決定將 AI 導入教學,並巧妙搭配學思達教學法。當然,老師們在運用時,不一定非要循著我的路徑!我的目標是讓 AI 成為學生的「神隊友」,而非分散注意力的「絆腳石」。我會使用的 AI 工具琳瑯滿目,像是製作 Podcast 的 Mixer Box、測驗工具 Quizizz(現在的Wayground)、還有 Notion等等。在學思達的課堂中,學生會自學、小組討論,我再進行知識典的統整。AI 的導入,讓這整個流程更加流暢與個人化! 打造個人化學習宇宙:AI 讓學習不再單一 我將所有學習資源都整合在 Notion上,就像一個專屬的學習宇宙!學生們可以隨時點閱。我發現,每個孩子的學習偏好都不一樣——有的喜歡看圖,有的喜歡動手做,有的則習慣透過聽覺學習。所以我開始嘗試用 AI 製作 Podcast,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利用零碎時間「耳聽」學習,每個章節都有! 課堂上,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我不再是唯一能解答的「超人」。我鼓勵他們拿出平板,先詢問我製作的 AI 機器人!...

【居久屋課程筆記】投訴來時怎麼辦?學校行政人員投訴處理 SOP 到士氣維持的整合策略

圖片
學校投訴處理全攻略: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危機轉機策略 嗨,各位關心教育的夥伴們!今晚,我將帶大家深入探討一個在校園中極為關鍵,卻也常常令人頭痛的議題——學校投訴處理。這不僅僅是行政程序,更是一場教育與人際的藝術!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揭開校園事件處理的神秘面紗,將潛在的危機轉化為成長的轉機! 投訴是危機?更是轉機! 你可能會覺得,投訴來了,麻煩也跟著來了!但我要說,這絕對是我們師生雙方一次難得的機會教育。想想看,如果處理得宜,它能有效化解誤會,甚至促成和解。反之,若班級經營不善、親師溝通不良,或行政處室沒有及時止損,那這把火可是會從老師燒到校長,演變成一場深重的訴訟戰!我的經驗告訴我,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家長的需求,會大大影響後續事件的走向。臺灣的家長大多是講道理的,他們選擇投訴,往往不是為了刁難,而是因為他們的聲音沒有被聽見、需求沒有被接住!所以,讓我們一起把危機化為轉機,讓校園溝通更順暢! 校園事件,誰來接招?一次搞懂處理分工! 投訴來了,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來接案?這在各校都是大哉問!幸好,有些事件已有明確規範。例如,校園性別事件明確由學務處或教導處處理,而且這是唯一老師可以申告學生的事件。校園霸凌在去年修法後,主要處理「生生霸凌」,也自然歸學務處管轄。然而,「校事會議」就比較模糊了,它涵蓋了教師對學生的體罰、霸凌、不當管教、教學不力等,目前沒有明文規定由哪個處室承辦,臺北市雖曾有函釋,將教學不力分給教務處,體罰霸凌不當管教給學務處,複數樣態則由校長裁定。但我覺得,這份模糊反而給了學校行政彈性,能因應不同學校的行政負荷。 追溯期與匿名投訴:你必須知道的潛規則! 許多人以為校園事件也有追溯期,但很抱歉,性平、校事、生生霸凌等事件,都沒有調查申請年限!尤其是涉及教師消極資格的案件,即使是性平法立法前的舊案,只要情節重大或涉及公益,學校仍可能自行檢舉並啟動調查。這意味著,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行為影響深遠!而匿名投訴呢?雖然有些準則對匿名檢舉有所規範,但實務上,只要情節重大,涉及校園安全或公共利益,匿名的檢舉通常還是會被受理,這是為了保障校園的安全與正義。 調查的「眉角」:從初步了解、撤回到時程掌控 行政人員在接案初期可否先行了解案情,這其中大...

噗噗聊聊 EP127. 管好嘴巴!:我的減肥秘笈大公開 feat 褚煜凱

圖片
我是褚煜凱(阿凱),這一集我上了「 噗噗聊聊 」和阿亮校長、小壁虎老師一起聊我的減肥故事。 節目 聊得開心也很真實,從大學時期第一次瘦下二十公斤的成功,到埋線、復胖、再快速減重 25 公斤的經驗,我把一路上的心路歷程、方法細節、失敗教訓與實務建議整理成這篇文章,想寫給和我一樣在減重路上拉鋸的人:如果你想瘦,但又怕復胖、怕花冤枉錢、怕傷身,請先坐下來,聽我慢慢說。 為什麼我要談「管好嘴巴」?減重其實是意志與習慣的戰爭 節目一開始有人引用嚴凱泰先生的一句話: 「如果你連嘴巴都管不住的話,你怎麼能做好其他事情?」 我想,這不只是幽默的提醒,它指向一個核心:減肥很大一部分是「飲食控制」──嘴巴決定了多數成敗。當然,不只是嘴巴,也有心態、環境、社會對外表的期待,但沒有管好嘴,任何運動都很難持久抵消飲食帶來的熱量。 我的減肥三部曲:成功、復胖、再次成功(還有再復胖) 我的減重史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大學時期:因為參加學校的減重班,靠飲食與運動在一年多內從八十多公斤瘦到大約63.5 公斤,差不多瘦了 20 公斤。 職場十年:壓力與飲食習慣慢慢復胖到八十多公斤,後來試過中醫「埋線減肥」,短期內有效,兩個月到三個月大約花了五萬左右,瘦了 10–12 公斤,但未能長期維持。 兩年前(警訊時刻):體重接近 97–98 公斤,我真的被健康警示嚇到,於是採用了另一套結合高蛋白、無油無糖、嚴格飲食控制的方法,從 97 一路瘦到最低約 76.5 公斤,半年內減了 25 公斤。 這一路上我學到兩件事:一是「溜溜球效應」真實存在——體重不是一天長成,也不是一天就能穩定;二是「方法必須可持續」,否則短期成功後很容易回彈。 我嘗試過的各種方法:成效與代價 大學減重班:有紀律、變化少但有效 在中央大學參加減重班時有營養師規劃三餐與運動課程。那段時間我每天跑操場,餐飲嚴格控制(吐司、鮪魚蛋三明治為主),一年多瘦了 20 公斤。但也付出代價:體質改變、頭髮開始掉、皮膚油脂改變——急速或極端改變會有副作用。 中醫埋線:短期見效但費用高且不易長期維持 埋線的療程是把可吸收的線材埋在腹部皮下,搭配中藥服用與高纖維藥錠,會讓腸胃運動增加,常常想上廁所,醫師還要求吃海鮮、不吃四腳肉。整個療程每兩週需自費拿藥,我前後花了大概兩到三個月,總花費約五萬元台幣,短期瘦了 10–12 公...

噗噗聊聊 EP126. 小壁虎全招啦:快!狠!準! 心跳300準備法

圖片
我是小壁虎,在噗噗聊聊的節目中我分享了「心跳300」——也就是把一個主題在300秒(五分鐘)內說清楚、留下記憶點的準備方法。這篇文章把我在節目裡講的重點整理成實務操作、範例與練習清單,幫助你在任何短講、年會或成果報告中,能把內容濃縮成精華,讓聽眾笑得出來、記得住,還願意來問你更多。 為什麼要學心跳300(300秒)? 心跳300就是300秒,也就是五分鐘。當我們被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一整年的計畫成果或一個主題時,能不能在短時間內讓人了解重點、留下記憶點,比詳盡無遺更重要。我設計心跳300的初衷,是希望陌生聽眾聽完會想問你:「可以再仔細說一下你剛剛那個方法嗎?」這是交朋友的起點,也是有效報告的關鍵。 三招準備法:快、狠、準(讓你的心跳300有亮點、有笑點、有記憶點) 一、快:用速度與節奏抓住聽眾 五分鐘其實很短,節奏要快、語速要緊湊但仍可理解。我常建議: 一開場一句自我介紹帶出主題(略寫):不要做生平回顧,用一句話把你要講的主題交代清楚。 標題要亮眼、直接:讓人一眼知道你要說什麼,產生期待感。 把不重要的部分一句話帶過(略寫),把最重要的一個點詳寫。 二、狠:刪掉冗言、狠下取捨 在有限時間內,最痛但最必要的是刪減。問自己:「這一段是不是一定要講?會不會是背景雜訊?」把每個句子當成門票,只有最有價值的部分能通過。實務技巧包括: 設定投影片數量上限(例如五分鐘用七頁):以頁數限制內容,防止臨場延伸。 將自我介紹、感謝或背景縮短到一句話,立刻切入困境或轉折。 練習用一句話總結次要內容,保留更多時間給「轉折點」或「解決方案」。 三、準:鋪陳一個小故事並埋梗,留下記憶點 「準」是把重點說得清楚並留下記憶點。最佳方式是用一個小故事包含轉折(意想不到的點)並埋一個笑點或梗。故事帶出問題──>你怎麼做──>結果/轉變,這樣的三段式最容易讓人記住。 我常用收作業的例子來示範:問題是「誰沒交?」學生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我做的方式是把作業視覺化,在黑板貼上有號碼與姓名的牌子,交了貼上、沒交看得到,結果大家自動檢核。這個小轉折(視覺化)是笑點與記憶點並存的地方。 實務清單:心跳300準備步驟(可列印) 決定唯一主題:限定一個核心觀點,不要超載。 寫出一句帶出身分與主題的開場句(例:「我是小壁虎,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