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文化傳承策展:家族故事與族群節慶
我是香吟,今天把我在節目裡聊到的關於「文化傳承策展」的教學想法,用一篇文章系統整理出來,分享給在教室、在社區或在家中想帶孩子做文化探究的老師與家長。本文分成三大主軸:文化的意義與教學、家族故事如何作為一手資料、以及族群節慶與儀式的深度策展;並提供具體工具、取材來源與课堂操作建議,尤其談到在 AI 盛行的時代,如何把生成式工具當作「助攻」而非替代。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文化策展」? 我經常在課堂上發現一個現象:教材裡寫著「文化」,孩子看到這兩個字卻完全沒有感覺。有一次六年級的學生直接把「文化」圈起來,說他看不懂,看到就煩,不願意讀下去。這讓我意識到,教「文化」不能只停在抽象定義,而要把「文化」還原成生活中的智慧、習慣與規範:那些前人累積下來、長期影響我們生活的做法。 文化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可以看見、可以摸到的生活智慧。當孩子能夠把觀察到的現象問出「為什麼」,開始追問變遷、感受與影響時,策展才有意義。策展不是純粹做一個漂亮展板,而是帶孩子把「資料收集─判讀─形成觀點」的流程實作出來,並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看法。 三個策展基本功:收集、判讀、形成觀點 不管你要做哪一類型的文化策展(住屋、飲食、節慶或家族史),我建議一開始教孩子三個基本功: 資料收集 :一手與二手資料並行,來源要多元(紙本、數位典藏、口述史、田野觀察)。 資料判讀 :學會從資料中找關鍵訊息、比較差異以及問出「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 形成觀點 :把判讀後的資訊系統化,寫成一句清楚的主張,並用證據支持它。 這三步聽起來像探究式學習,但在社會科的課堂上,我強調的是「學科屬性」:學生多半面對的仍是二手資料,老師需要一步步引導他們把二手資料內化、比較並判斷,而不是期望小學生直接產出成熟的抽象觀點。 案例分享一:金門的生活樣貌(從戰地到飲食) 當我去金門教學、走訪時,很多人只想到「戰地文化」,但實際上街道與居民生活中還有許多族群痕跡、移工(南洋)、飲食變遷等。像我在金門吃到的牛肉料理、咸粥和蘸高粱酒,這些都是前人經驗的累積與變異。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問:這些變遷怎麼留下來?對現代生活有何影響?孩子從「變遷—感受—影響」三個層次切入,比單純背誦什麼是「戰地文化」更能產生學習動機。 案例分享二:住屋比較帶出好奇(石板屋、石頭屋的差異) 教材常給的是線性且簡短的資訊,孩子容易讀完就「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