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屋課程筆記】學生也能製作的線上策展:族群節慶 podcast 製作技巧
國小生也能線上策展!居久屋揭秘Podcast製作與AI寫稿的教學魔法 嗨,各位熱愛學習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香吟!這次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級有趣又充滿能量的教學新發現!在社會學科的教學現場,我一直有個感受:會來聽我分享的,要不是對社會科有滿腔熱情,就是被我們少見的主題給牢牢吸引。雖然我不是數位科技的行家,但我敢拍胸脯保證,這些數位工具真的讓社會科教學變得「超、好、玩」!這一次,我要揭露我們國小學生是如何自己動手做 podcast,而且是「不用我後製,他們自己就會製作」的超強秘訣!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麼魔法讓孩子們的學習成果「看!得!見!」 告別老師主導的「學習展演」:讓孩子成為策展主角! 以前,我們總希望學完課程後,能有實體的學習成果展現,像是展覽、發表會,讓努力看得見。但漸漸我發現,這些成果對孩子而言,有時感覺像是「老師要我做的」,與他們自身連結薄弱,甚至只有少數「乖乖牌」學生參與,讓成果的意義大打折扣。大概在三年前,當我們學校成為教育部的媒體素養基地學校時,我就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小學生自己來策展?讓他們從自己的問題意識、自己的想法出發,結合課本知識,創造出屬於他們的學習成果? 這個改變的重點在於:我們希望孩子做這些活動,不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因為這件事能帶給他們「快樂」、產生「成就感」,甚至讓他們覺得「我能改變世界」!這種內在的驅動,正是我們推動「策展式學習」的核心。讓學習成果不再只是老師的「政績」,而是孩子們自信發光的舞台! 小小孩也能做策展?「找到共鳴點」是關鍵!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策展對大人來說都需要提案、主題分享,小孩子怎麼可能做到?要他們敘說一個事件、講出獨特之處,實在太困難了!但我要說,只要找對方法,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對孩子有意義的成果展現。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講述,而且他們想說、說出來的東西,要能對社會產生正向改變。這就是我們透過數位科技,讓學生聲音被聽見的方式。 那麼,如何找到孩子們的「共鳴點」呢?就像大人在做節目邀請來賓時會做「背調」,找到大眾好奇、少見或關心的論點一樣,小孩子也需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一開始,孩子們的共鳴點可能會比較侷限,例如他們對於「取綽號」、「語言霸凌」等議題充滿熱情,...